抗战胜利75周年图片展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远征军即宣告成立。从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到1945年4月番号撤销,中国远征军在中国西南边陲和异国他乡组建、训练、作战,创造了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值得注意的是,远征军将领中许多都是黄埔军校出身,对此已有学者做过相关研究。但是,已有研究通常只针对中国远征军的军事将领,而很少提及战前筹划、物资运输、交通建设等战争幕后的黄埔英雄。为了让他们的名字不被忘记,本文拟以两次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为重点,同时覆盖滇缅公路的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梳理部分来自黄埔军校师级以上(除特别说明外)黄埔师生。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中的黄埔师生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两国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由第5、第6、第66军组成,准备开赴缅甸与英军联合作战,抗击日军对缅甸的侵略。

  第5军中的黄埔师生

  1933年2月至全面抗战爆发,国民革命军第5军的编号一直空缺。

  1937年4月,陆军交辎学校战车营与交2团装甲汽车连合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直属国民政府军政部,杜聿明任团长,在南京保卫战中损失惨重。

  1938年1月,装甲兵团在湖南湘潭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00师,为当时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11月,第200师在湖南湘潭扩编为新编第11军。

  1939年8月,新11军正式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12月底至1940年初,第5军担任昆仑关战役的主力部队,虽损失惨重,但成功阻击并迟滞了日军进攻。

  1942年初,应英国之请,蒋介石命令第5军由昆明驻地出发,于滇西集中,入缅甸作战。此时,第5军下辖第200师、新编第22师、第96师。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第5军大部分开始撤回云南,之后一直留在后方整训。新编第22师后来改道撤往印度,后编入中国驻印军参与反攻作战。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陕西米脂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并崭露头角。1936年,蒋介石派人考察欧美军队的现代化装备,致力于推动中国军队的机械化建设。杜聿明被委以重任,直接参与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筹建。1938年装甲兵团在湖南湘潭整训,先后扩编为第200师、新编第11军,后又改番号为第5军,杜聿明历任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1939年桂南会战期间,杜聿明率领第5军正面迎击日军,沉重打击了敌人,取得昆仑关大捷。1941年2月,杜聿明作为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成员,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作军事考察。1942年初,中国派出远征军,以卫立煌(未到任,后改为罗卓英)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任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

  戴安澜(1904—1942),字衍功,安徽无为县人。1922年考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任校长的南京安徽公学高中部。1923年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3期学习。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师连长、中央军校少校区队长、教导第2师迫击炮连长等职。抗战爆发后,戴安澜率部先后参加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多次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1月,杜聿明不再兼任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晋升为第5军第200师少将师长。此后,戴安澜率部先后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屡立战功,获颁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勋章),国民政府赞扬他为“当代标准之青年将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2月,第5军奉命入缅协同英军作战。戴安澜率第200师开往缅甸的东吁(同古、东瓜),指挥了著名的东吁保卫战。第200师同来犯的敌人鏖战近半个月。达成战略目标后,蒋介石下令第200师北撤回云南。但是由于缅甸战场上英军的溃败,导致日军已形成封锁线,撤退极其艰难。5月18日,第200师在朗科遭遇敌人埋伏,戴安澜身受重伤,于26日壮烈殉国。7月14日,戴安澜的灵柩运回昆明,各地纷纷举行公祭大会。10月6日,国民政府追授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后又发布戴安澜入祀首都忠烈祠和入省、县忠烈祠的命令。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纷纷敬献挽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戴安澜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对其家属颇为关心,并要求有关部门修缮其陵墓。2009年9月10日,戴安澜被授予“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廖耀湘(1906—1968),字建楚,湖南新邵县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骑兵科,后赴法国机械化骑兵专业学习,成绩优异,1936年回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1938年担任第200师少将参谋长。第200师扩编为新11军,任新编第22师副师长。后来新11军改番号为第5军,廖耀湘仍任新编第22师副师长。1939年率部参加桂南会战。1940年5月晋升为新编第22师少将师长。1942年初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3月下旬,廖耀湘率部增援正在东吁阻敌的第200师,解了第200师被围之困。后又率部掩护第5军和盟军部队撤退,并进入印度地区整训。1943年10月,为打通中印交通线,廖耀湘受命率部由印度进入缅甸作战,战绩斐然,于1944年8月晋升为新编第6军军长。1944年12月,廖耀湘率新编第6军回国作战。

  第6军中的黄埔师生

  1938年8月,原属国民革命军第5军的第93师扩编为第6军,甘丽初任军长,先后参加武汉会战、桂南会战。1940年11月,第6军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命令在贵州兴仁、安龙、兴义附近整训,此时下辖第49师、第93师及第8补训处,后为适应战争形势,第8补训处改编为暂编第55师。1941年12月,第6军开始调度兵力向滇西集合,为入缅作战做准备。1942年2月入缅作战。1945年6月撤销番号。

  甘丽初(1901—1950),字日如,广西容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1期,先后参加过东征、北伐战争等。1935年接任第93师师长。1938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8月南京国民政府将第93师扩编为第6军,甘丽初升任军长,率部先后参加武汉会战、桂南会战。1942年2月,第6军编入中国远征军,甘丽初率部开赴缅甸,对日作战。甘丽初的第6军负责在缅甸东部的莫契、雷列姆等地抗击日军,因调度不力、情报工作滞后等原因,第6军不断溃退。4月,雷列姆、腊戍等战略要地相继失守,第6军损失惨重,甘丽初被免去第6军军长职务,调任中央军校第六分校主任,兼任西南干部训练团副教育长。

  吕国铨(1903—1983),字保全,广西陆川县人,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淞沪会战、桂南会战,1939年擢升为第6军93师师长。1941年11月,第6军奉命进驻滇南开远,后第93师进驻佛海(今云南勐海县),其中第277团驻扎车里(今云南景洪市境内)一带。1942年初,率部入缅作战,以景栋为据点,扼守湄公河以北至景栋一带,相继与日军、泰国军队交锋。5月15日后放弃景栋,撤回云南佛海,以车里、佛海、南峤一带为主要防区。驻防佛海时,第93师还与来犯的泰国军队交战多次,均成功打退了敌人的进攻。1945年,吕国铨奉命前往老挝处理日军投降事宜。

  彭璧生(1907—1983),湖南蓝山县人,黄埔军校第7期毕业。曾任国民党第5军200师副师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后升任第6军49师师长,率部在贵州安龙县进行整训。1941年任滇缅公路西段警备司令,指挥部队依次由黔入滇,开往中缅边界待命。1942年2月入缅作战,负责景栋以西至萨尔温江地区。4月,缅甸作战失利,第6军开始撤回国内。第49师经景栋、孟连等地回到佛海后,驻防南峤县一带后又开往思茅。1943年秋,彭璧生调任第5军副军长兼湖南军管区零道师管区司令。

  陈勉吾(1895—1948),广东丰顺县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骑兵教官,参加过北伐战争。1939年初任国民政府军政部中央补训处副处长,后调第8补训处。1941年,第8补训处改编为暂第55师,陈勉吾任师长。1942年2月,暂第55师从云南宜良县至昆明,后开往芒市休整,不久进驻缅甸腊戍。4月,暂55师与日军多次交锋。由于防线过长,日军对暂55师实施引诱深入、迂回包抄、切断萨尔温后撤路线的策略,暂55师溃败。5月15日后撤回车里布防,不久开往思茅,后转往昆明整补。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陈勉吾被撤职受审。

  第66军中的黄埔师生

  1941年12月底,在重庆的军政部第二补训总处改编为第66军,下辖3个师(新28师、新29师、新38师),军长张轸。后开赴贵州普安、兴义一带整训。1942年初编入中国远征军,从贵州出发,经云南进入缅甸作战。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新28师编入第71军,新29师番号被撤销,新38师转为中国驻印军主力,后改编为新1军。

  张轸(1894—1981),字翼三,河南罗山县人。早年参加过二次革命。1925年任黄埔军校第4期战术总教官,后参加北伐战争。抗战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随枣战役等。1941年任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6军军长。1942年4月,率部入缅作战。4月14日率部到达腊戍,曾指挥旗下新38师解救英国军队仁安羌被围之困。第66军负责驻防曼德勒至腊戍一带,战线拉得过长,部队相继在东枝、腊戍、畹町等地与日军交战,战况惨烈。5月率部撤退回云南惠通桥。缅甸作战失利后,率部在云南祥龙进行部队整训,后调任第1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

  刘伯龙(1899—1949),贵州龙里人,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1939年国民政府军委会特别行动总队编为新28师、新29师,刘伯龙任新28师师长。1940年新28师驻贵州黄平、兴仁整训,后编入新成立的第66军。1942年1月,奉命率部由贵州兴仁出发,经贵州兴义,云南师宗、罗平、保山等地进入缅甸。4月,新28师进驻腊戍。根据命令,新28师驻防于曼德勒,后又调部分兵力驻守腊戍、梅苗等地。5月,新28师在腊戍、梅苗等地阻敌,坚守阵地。后因敌军重兵围攻,腊戍等地相继失陷,新28师撤回云南,在畹町、芒市等地阻击敌人。刘伯龙后调任黄埔军校教育处处长。

  马维骥(1904—?),四川新都人,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曾任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侍从副官,后长期任职于特别行动总队。1939年,国民政府军委会特别行动总队编为新28师、新29师,马维骥任新29师师长。1942年4月28日至5月1日,新29师在腊戍等地阻敌,损失惨重。5月5日,新29师撤回云南境内,后经镇康转保山休整。由于此次入缅作战失利,新29师番号被撤销,马维骥调往他处。

  中缅运输总局中的黄埔师生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物资的进口基本依靠西南地区的交通线。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成立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不久改称西南运输公司,负责办理从香港、越南、缅甸进口的国际援华物资,以及中国用以换取外汇的出口产品在国内外接转运输工作。1938年9月,西南运输公司迁驻云南昆明。随着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以及太平洋局势的变化,日军对东南亚地区侵略愈紧,西南地区物资运输面临较大困难。为适应形势变化,国民政府于1941年11月在昆明成立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中缅运输总局,对外称中缅运输公司,接管西南运输公司在滇缅地区的物资转运工作,俞飞鹏任局长,陈体诚任副局长。下设昆明、楚雄、下关、保山、遮放等5个总站,分别由任润田、余啸南、薛文蔚、李承恩、陈安润负责。1942年5月,滇缅国际运输线被日军切断,中缅运输总局业务基本停止。

  俞飞鹏(1884—1966),字樵峰,浙江奉化人。1924年,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后历任黄埔军校军需部临时主任、副主任,国民革命军兵站总监、交通部次长、交通部部长。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部长,在国民政府西迁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后任中缅运输总局局长,负责滇缅公路的修建与物资运输等。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俞飞鹏主持下的中缅运输总局为入缅作战的部队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后因作战失利,滇缅公路上的重要物资转运与存放点腊戍、畹町等地被日军相继攻占,俞飞鹏亲抵畹町主持撤退事宜,但大量物资来不及转运,只能下令烧毁。至5月5日惠通桥被炸断,滇缅公路上的运输基本中断。之后,俞飞鹏调回重庆,中缅运输总局撤销,成立新的滇缅公路运输局,但滇缅公路的交通线直至1945年1月畹町收复才得到恢复。

  任润田(1900—?),河北大名县人,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1939年5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将编制不一的运输主力部队统一整编为辎重汽车兵团或直辖大队,任润田任位于湖南邵阳的辎重汽车兵1团团长。1941年11月,中缅运输总局成立后,任润田任昆明总站总管。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滇缅公路被切断,任润田调任川滇公路线区司令,司令部设在云南曲靖。抗战胜利后因病去世。

  缅北反攻时期中国驻印军中的黄埔师生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新38师和新22师转移到印度休整,由美国方面的军事将领对他们进行整训。因整训地点在印度,因此这些部队被统称为中国驻印军。新22师(师长廖耀湘)、新38师(师长孙立人)和后来由国内调到印度参加整训的新30师(师长胡素)组成新1军,郑洞国任军长。1944年8月,攻下密支那后,已是雨季,中国驻印军开始就地休整,并完成扩编。原有的新1军扩编为两个军: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辖新编第38师(师长李鸿)、新编第30师(师长唐守治);新编第6军(军长廖耀湘),辖新编第22师(师长李涛)、第14师(师长龙天武)、第50师(师长潘裕昆)。10月,缅北雨季结束,休整完毕的中国驻印军继续反攻作战。至1945年初克复芒市、遮放等地,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中国驻印军、滇西驻军和盟军胜利会师,缅北反攻作战取得胜利。

  郑洞国(1903—1991),字桂庭,湖南石门县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参加过东征、北伐战争。抗战时期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徐州会战、昆仑关战役、枣宜会战等,战功赫赫。1943年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后升为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指挥部队开展缅北反攻战役。在攻克密支那的战役中,郑洞国指挥部队以对壕作业向前推进,与日军争夺一路一屋,终于彻底打退了密支那的日军。攻克密支那后,郑洞国指挥部队克复八莫、南坎等地,并于1945年1月与中国滇西远征军会师于芒友,打通中印公路。后又率部继续作战,收复腊戍、皎梅等地,至此缅北作战基本结束。

  胡素(1899—1978),字白凡,江西清江县(现樟树市)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参加过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44年春任新编第30师师长加入中国驻印军,参加反攻作战。5月率部参加密支那战役,根据战场形势和环境制定了“坑道战”作战方法,成功打破僵局,促使胜利的天平向盟军倾斜。1944年7月晋升为新编第1军副军长。

  潘裕昆(1906—1982),字孔希,湖南浏阳人。1925年考入黄埔第4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率部在仁安羌地区解救过英国军队,得到英国皇室嘉奖。1944年率部参加缅北反攻作战,后任第50师师长,率部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1945年奉命到香港负责接受日军投降。

  唐守治(1907—1975),字浩泉,湖南零陵县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参加过淞沪会战。1941年任新38师副师长,后率军入印度整训。1944年继胡素接任新30师师长,率部参加克复南坎、攻占腊戍等战役,直到中国远征军最后胜利。

  李鸿(1904—1988),字健飞,湖南湘阴县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1942年任新编第38师114团团长,率部参加仁安羌战役,后率部入印度整训。1944年擢升为新38师师长,12月率部攻克缅北水陆交通枢纽八莫,受到英国政府和盟军嘉奖,将八莫市区一条马路命名为“李鸿路”。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与驻滇远征军在芒友会师,李鸿担任会师庆典指挥官,尔后率部参加克复腊戍的战斗。6月率部回国,赴广州负责接受日军投降事宜。

  龙天武(1906—1983),湖南石门县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抗战爆发后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1944年任第14师师长,参加缅北反攻作战。第14师在此次作战中担任总预备队,同时以一部担任侧翼掩护及警戒任务。12月中旬,第14师与新22师一道奉调回国参战。

  李涛(1901—1957),湖南邵阳人。1926年底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抗战爆发后参加过南京保卫战、昆仑关战役等。1944年下半年缅北反攻作战时期升任新22师师长,后率部渡过伊洛瓦底江,参加进攻瑞姑、南坎等地的战斗,并奉命截击由腊戍方面的来援之敌。12月中旬,新22师奉调回国参战。

  滇西反攻时期中国远征军中的黄埔师生

  中国驻印军发动缅北反攻作战之际,集结在滇西地区整训的中国远征军也计划着反攻作战。中美两国元首经过多次磋商,决定滇西的中国远征军部队于1944年5月按照拟定的作战计划开始反攻作战。

  滇西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卫立煌、副司令长官黄琪翔)负责指挥的主要有第11集团军与第20集团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副总司令黄杰)下辖第2、第6、第71军及军直属部队。其中,第2军(军长王凌云)辖第9、新33和第76师,第6军(军长由黄杰兼任)辖预备第2师和新39师。第71军(军长钟彬)辖第87、88师和新28师。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副总司令方天)下辖第53、54两军。第53军(军长周福成)辖第116、130师。第54军(军长由方天兼任)辖第14、50、198师。1944年4月,第14、50师空运印度,第11集团军直辖的第36师拨归第54军。此次滇西反攻作战参战部队众多,在此简要对参战部队军长级以上(含军长)黄埔师生作一概述。

  宋希濂(1907—1993),字荫国,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等。1941年,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撤时,率部驰援远征军,成功阻击日军于惠通桥畔。1944年5月,为策应远征军反攻,指挥第11集团军强渡怒江,先后攻克平戛、芒市等战略要地,为第二次入缅作战打通了交通要道。

  黄杰(1902—1995),字达云,湖南长沙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1943年中国远征军重组,出任第11集团军副军长兼第6军军长。1944年率部到保山强渡怒江参加反攻作战,9月接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组织对龙陵的第三次围攻作战,根据战场形势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夺回了龙陵这个战略要地,奠定了中国远征军反攻胜利的基础。

  霍揆彰(1901—1953),字嵩山,湖南酃县(今属湖南衡阳)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1942年,升任第20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滇西反攻开始,第20集团军率先强渡怒江,向腾冲的日军发起攻击。腾冲一役,霍揆彰指挥部队采取穿插与重点围攻的作战战术,将据守腾冲的日军全部消灭,获南京国民政府和美国盟军双重嘉奖。

  方天(1902—1991):字天逸,江西赣县人,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参加过长沙会战、宜昌保卫战等。1944年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54军军长,5月率部参加滇西反攻作战。其间,指挥第54军主力部队在栗柴坝至双虹桥之间渡过怒江后,沿冷水沟至北斋公房一线与日军展开激战,经一个月血战,6月将日军残部压缩至腾冲。54军之后连续攻克飞凤山、宝凤山,并协同其他部队与腾冲日军激战,直至收复腾冲。

  钟彬(1900—1949),字中兵,广东兴宁县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1942年任第71军军长,参加中国远征军,隶属第11集团军,负责怒江东岸的防守任务。1944年滇西反攻作战期间,率部向龙陵、松山等地进攻,多次打退日军对龙陵的驰援,最终成功收复龙陵。

  史宏烈(1903—1970),字剑峰,江西南昌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1944年9月接替黄杰任第6军军长,率部从龙陵出发,沿滇缅公路向芒市、畹町等地进攻,至1945年1月收复畹町,将日军彻底逐出中国西南国门。

  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从军队指挥人员构成来看,大多数都是黄埔军校师生。同时,负责滇缅公路物资运输、后援补给的相关机构官员也大多是黄埔军校师生。他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用行动生动诠释了黄埔精神,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