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团结奋战、同仇敌忾的精神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在广大海外侨胞中也涌现了一大批矢志报国、归国从军的爱国青年,成百上千的华侨青年积极报考黄埔军校,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政府为了使这些华侨青年有一个正当的报国途径,也为了补充抗日队伍,便在黄埔军校第四分校组建华侨总队,黄百强将军担任总队长。在驻各国侨务机构的协助下,先后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欧美各地,招收了1000多名生员。这些华侨青年虽然有不同的社会背景,来自不同的地区,但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
战斗在一线的李英才
李英才,祖籍广东恩平,黄埔15期毕业。1918年,李英才出生于泰国曼谷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是摄像师,母亲是裁缝,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泰国中华总商会号召青年华侨回国参军,参与抗日救亡运动。此时,李英才已经取得了泰国教育部华校教师任职资格,但抗日救国的热情让他毅然放弃了心爱的教师职业,转而参军报国。一开始,李英才并未将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当父亲看到他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时,默默地帮他叠衣服,支持他的爱国之举。
李英才和第一批由泰国返回祖国参军的其他青年来到新加坡,在驻新加坡领事馆与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回国参军的华侨青年汇合后,经香港来到广州。第一次见到祖国的模样,李英才和同学感到十分痛心,广州与繁华的新加坡、香港完全不同,到处都是惊慌逃难的人群,城市街道满目疮痍,李英才和同学纷纷将自己的衣物、食物分给难民。而后,李英才和同学从广西梧州来到柳州,报考黄埔军校第四分校,成为黄埔15期学生。
李英才回忆在黄埔军校学习时的情景:“学校分步、骑、炮、工、辎重五科,我学步兵科。学校军训很累,加上水土不服,很多同学病倒了,还有人半途退学。几个月后,学校搬到桂林,学员们背着枪和背包行军4天,我第一次走这么多路,两条大腿疼得肿起来,不过消肿后就不疼了。说来也奇怪,以后打仗经常行军,我的腿再没疼过。”黄埔军校的纪律十分严明,在校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内务不整洁、枪械保养不到位或者对长官态度不好,都会受到处分,积累几次处分之后,就会令其退学。李英才在黄埔学习的两年期间,也曾受到过一次处分。那次,他因为过于疲惫,躲在宿舍里没有参加早操,为此被关了一天禁闭。
1940年,李英才顺利毕业,被分派到广西的一个训练补充团任排长,负责训练新兵。1943年,调任第6军新39师上尉连长,参加中国远征军,后来还参加了著名的松山战役。当时,日军据守松山高地和滩头阵地,李英才所在部队从上游渡江登陆,迂回到松山侧面进攻,敌人的火力非常凶猛,战士们趴在地上很难前进。于是,师长洪行命人连夜用铁皮制作盾牌,战士用盾牌挡在头上,起到些许防护作用,但进攻的效果仍然不佳。直到后来用上了美国的火焰喷射器,再加上空军支援,才将日军的火力压制住。战斗中的一个夜晚,李英才和几个战士巡逻时,发现了几名日本士兵,李英才率先冲上去,用刺刀杀死了一个敌人。攻克松山后,李英才又带连队参加了芒市收复战,直至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国土。
不怕远征难的陈英波
陈英波,祖籍广东潮州,黄埔17期毕业。陈英波从小和家人一起在泰国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英波同其他爱国华侨一起返回中国,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奔赴抗日救亡的最前线。1939年,回到祖国的陈英波考入黄埔军校。由于各省之间的往来交通经常被阻断,陈英波和其他100多名同期考入黄埔军校的学生,只能从广西境内徒步行军,经过贵州、重庆、甘肃等七个省,最终抵达陕西,入读军校。
入学后,陈英波被编入第七分校第10总队(特科总队)步兵科第1队接受军事训练。由于各地生源抵达军校的时间不同,陈英波所在的第10总队到1940年春天才开始正式训练。1943年,陈英波从军校毕业并被分派至赴缅甸远征军所属的第5军服役。
此时,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远征军已经回到国内,并在云南重新整编。在盟军的支援下,部队已经换上了更加先进的美式装备。为了增强士兵的战斗力,军部专门成立了军士教导队,由军长邱清泉亲自领导,在全军进行选拔,每个连队选拔1至2名班长参加集中训练,陈英波名列其中。集训结束后,陈英波被派遣到第49师145团1连担任排长。同时,盟军也派遣了顾问团协助远征军进行训练。顾问团教官结合滇缅一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课程,以森林战、山地战、夜间战斗、肉搏战、防空、防毒等项目为主,对士兵的要求也十分严格。
1943年11月,史迪威将军指挥中国驻印军和英美盟军从印度反攻缅甸,卫立煌接替陈诚率领远征军准备配合史迪威由滇西强渡怒江,向松山、龙陵、芒市等地进攻,形成东西夹击,力求一举歼灭盘踞在缅甸的日本侵略者。由于滇西地区山路崎岖、气候恶劣、毒物蚊虫极多,远征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先期抵达的远征军战士患上痢疾、疟疾等疾病,死亡率非常高。所幸,盟军派遣的医疗队及时赶到,为远征军将士制作防蚊罩,分发药品和防蚊油等,并对部队的饮用水处进行消毒,帮助远征军战胜了瘴气和毒虫,极大地保持了远征军的战斗力。
1944年夏季,远征军向滇西的日本侵略者发起进攻,第71军新28师和第6军新39师先后强渡怒江,并向据守松山的敌人发起进攻。敌军凭借坚固的阵地进行顽强抵抗,远征军久久不能攻下。松山战役打响后,陈英波所在的第145团奉命增援攻击松山的友军,在沿滇缅公路向保山行进的过程中,所乘汽车遭到了日本战机的空袭。战士们立即弃车向公路两旁的树林疏散掩蔽,部分士兵来不及躲避,或被机枪扫中,或被爆炸的炮弹波及,伤亡很大。一些战士不甘心白白挨打,用机枪、步枪向敌机反击。
陈英波看到日军的空袭怒火中烧,抬起一挺轻机枪准备反击,另外一名姓黄的班长见状立即抓住轻机枪的两个脚架,两人互相协助跟随敌机行进的方向转动机枪,试图在敌机俯冲的时候将敌机打下来,为战友报仇。可惜数次都未能命中,两人反而被敌机投掷的炸弹所产生的热浪掀倒在地,黄班长中弹不幸牺牲,陈英波的腰部也被击伤。所幸盟军飞虎队机群及时赶到,与日军战机展开了激烈的空战,敌军溃败。陈英波回忆:“我团被炸后,公路上、树林中到处是伤亡的官兵,更有阵亡官兵肢体飞挂树枝,惨不忍睹。军部救护车紧急前来抢救,全团官兵死伤200多人,其中连长1人,排长3人,我连士兵死伤20多人。一时人人愤恨,决心为死难弟兄报仇。其后部队重新编组,我轻伤不下火线,随部队继续前进。”
部队抵达松山战场后,由于日军的防守火力过于猛烈,强攻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于是改用坑道作战方式,逐步向敌人的阵地靠近。经过10多天的艰苦作业,部队成功将坑道挖掘至日军松山主阵地的下方,并将大量炸药、爆破筒装填于敌人主阵地之下。总攻命令发起后,伴随着炮兵团15门榴弹炮的猛烈射击,攻击部队也引燃了日军主阵地下方的爆炸物,日军主阵地完全被炸毁,其残部试图突围。陈英波带领本排十几名战士,手提冲锋枪冲进敌人的阵地,对残余的日军进行逐个清剿,部分执迷于武士道精神的敌人垂死挣扎,试图与远征军战士同归于尽,被逐一消灭。陈英波在检查日军的死尸时发现,大多数日军都被爆炸中巨大的气浪所震击导致口鼻出血。3名被陈英波连队俘虏的日军也被大爆炸震得耳聋口哑,神情呆滞。
拳拳赤子心的陈晶生
陈晶生,祖籍广东大埔,黄埔17期毕业。陈晶生原是马来西亚柔佛丰盛港一家洋货店的少东家,家境殷实,在吉隆坡尊孔中学毕业后,南下新加坡学习英文。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洋华侨陈嘉庚领导的星华筹赈会成立,通过开展卖花、售旗等方式筹款救国,陈晶生积极投身运动,支援抗日战争。
1939年,为进一步扩充抗日力量,黄埔军校再次来到南洋招收华侨青年,陈晶生毅然报名投考。黄埔军校计划在新加坡、吉隆坡和槟城三地招生120人,报名非常踊跃,仅新加坡一地就有超400人报名。报名者当中有些是已经在社会上工作的成年人,有些是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大家都抱着抗日救亡的决心,毅然返回祖国。
当时,广州已经沦陷,黄埔军校已经化整为零撤退到后方。陈晶生等侨生来到广西宜山的一个荒芜地区,缺少衣食住所,只好住到猪牛搬迁后留下的猪圈和牛圈里,用稻草作为铺盖,饮食及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尽管如此,大家都抱着为国牺牲的决心,咬紧牙关适应战时生活。
进入军校学习的前3个月是劳动生活,学生们用镰刀、斧头砍下树干、竹子作建筑材料,兴建校舍和宿舍。然后就是军事训练,每名侨生配发1支步枪和100发子弹,同时还接受肉搏战训练。学习结束后,陈晶生等爱国华侨获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7期毕业证书及徽章。毕业后的陈晶生留校继续任教,负责教导新入学的学生。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偷袭美国位于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日军侵占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国际社会通过滇缅公路向中国境内运送军事及救援物资受到了极大影响。为了应对新的战争局面,中国政府组织远征军进入缅甸,抗击日本侵略者,同时协助英军撤出缅甸,身处广西的陈晶生前往昆明准备上前线。
由于陈晶生通晓汉、英两种语言,被分派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英军从缅甸撤退到印度。在缅甸的战斗十分艰苦,当时的局势是敌强我弱,且正处于雨季,道路泥泞、气候恶劣,日军飞机随时会出现在中国军队撤退道路的上空,进行轰炸和扫射。还有许多缅甸奸细向日军泄露中国军队所在位置,使部队的撤退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只要听到飞机的马达声,战士们就立刻钻入附近的沟渠进行躲避。几经艰险,陈晶生等人才完成保护英军撤退的工作,返回昆明休养两个月后奉派到重庆。
除上述黄埔侨生外,还有许许多多华侨青年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例如祖籍福建、幼年随祖父移居荷属爪哇巴达维亚的老战士陈锡铨在抗日战争爆发后,跟随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华侨慰问团”来到昆明。得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暴行后,陈锡铨再也无法按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第一时间报考了西迁到成都的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17期学生,矢志以一腔热血抗击日本侵略者。军校毕业后,陈锡铨随部队南下昆明,后来加入杜聿明率领的缅甸远征军,被编入新29师。在之后的战斗中,陈锡铨所在的新29师牺牲巨大,全师8000多名战士所剩无几,战场上铺满被炮弹炸飞的残肢断臂的场景让陈锡铨一生难以忘怀。又如,1943年为准备反攻南洋,国民政府专门到黄埔军校征调南洋华侨毕业生到南洋各国专门从事军事渗透。其中黄际平、黄绿峰、罗汉、陈景云等华侨青年奉命潜入泰国曼谷,负责情报收集的电讯作业,还有部分学员被派往印度盟军总部工作,配合盟军参与战斗。这些华侨青年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当我们回望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依然会为这些爱国华侨青年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他们的事迹,不仅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古训的最好诠释,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一种鞭策和激励。他们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身份如何,只要心中有国、有家,就能成为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一分子。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华侨青年。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