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占领台湾期间(1895-1945年),台湾同胞从未屈服,通过武装起义、文化抵抗、政治斗争等多种形式展开长期抗争。
武装起义(1895-1931年):暴力抗争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民众早期自发组织武装力量,以“捍卫中华国土”为目标,掀起反割台斗争,主要特点是以传统士绅和农民为主力,以“反割台”“恢复中华”为旗帜,但因装备落后、缺乏统一指挥而失败。据不完全统计,仅1897—1900年的3年中,就发生义民抗日事件达8258件,打死打伤日本人2124人。日本政府不得不在3年时间内三易台湾总督,甚至提出“台湾卖却论”的主张。后来,随着祖国大陆的民族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尤其在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台湾又爆发了多次抗日武装起义。
1895年乙未战争:以丘逢甲、刘永福为首的清军残部与台湾义勇军(如徐骧、姜绍祖等)在新竹、台中、台南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失败,但展现了台湾民众“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决心。
1907年北埔事件:蔡清琳联合泰雅人反抗,高呼“驱逐日人,恢复台湾”。
1914年日本军队和警察攻打太鲁阁的台湾少数民族泰雅人,激战3个月,泰雅人悲壮地失败。
1915年西来庵事件(噍吧哖事件):余清芳率民众起义,以“大明慈悲国”名义号召反日,遭血腥镇压,超3000人遇害,是日据时期规模最大的武装反抗。
1930年雾社事件:赛德克人领袖莫那鲁道因不满日本警察压迫,率族人突袭日警据点,杀死日本军警134人,起义持续两个多月,震惊日本朝野。日军以毒气弹镇压,500多人被捕,600多名族人战死或自杀,史称“雾社事件”。
文化抗日(上世纪20-30年代):以文为媒的“非暴力抵抗”
日本推行皇民化运动,禁用汉语、篡改历史。台湾知识分子把抗争的战场转向文化领域,以笔为刃守护民族认同。
创办刊物:1920年林献堂等人创办《台湾民报》,以白话文传播中华文化,批判殖民统治。
反对皇民化运动:反对公学校日语强制教育,要求开设汉文课程;民间私塾秘密教授汉语、国学,延续中华文化命脉;拒绝改日本姓氏、参拜神社,民间以“拜妈祖、读汉书”暗中抵抗文化同化。
成立台湾文化协会(1921年):林献堂、蒋渭水、吴海水等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举办演讲、展览,唤醒民族意识,成员涵盖知识分子、农民、工人。
政治与社会运动(上世纪20-30年代):组织化抗争
受五四运动和世界民族自决思潮影响,台湾知识分子发起政治请愿与社会改革。
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是台湾日据时期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政治运动,要求在台湾单独设置拥有立法权、预算审查权的“台湾议会”,从1921年到1934年,林献堂、蔡培火等共向日本帝国议会提出请愿15次,虽未成功,但凝聚了反殖民力量。
农民与工人运动:1925年成立农民组合,领袖简吉、赵港组织减租斗争,反对日本财阀兼并土地;1928年成立台湾工友总联盟,领导高雄铁工厂罢工等,争取劳工权益。
参与祖国抗战(1931-1945年):全面斗争
抗战爆发后,台湾与祖国大陆抗日力量联动,形成“地上+地下、台湾+祖国大陆”的全面抗日格局。
台湾地下活动:秘密组织如“台湾革命同盟会”(抗日战争时期,台湾同胞在祖国大陆建立的抗日爱国政党,以“集合一切革命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光复台湾”为宗旨),散发反日传单,搜集日军情报。
赴祖国大陆参战:如1939年2月22日,李友邦为队长的台湾义勇队在浙江金华誓师成立,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转战各地,深入前线、敌后,是直接参加祖国抗战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台胞抗日队伍;丘逢甲之子丘念台组织“东区服务队”,在广东东江抗击日军。
日本殖民统治虽残酷,但台湾同胞秉承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与祖国大陆同胞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反抗侵略的壮丽篇章。这些抗争史是中华民族反殖民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见证了台湾与祖国大陆血浓于水的事实。
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