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各地动态

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赴独山开展“寻访抗战遗迹 弘扬黄埔精神”主题活动

日期:2020-09-30 13:15:00 来源: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系列活动的统一安排。9月28日,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黄埔后代、贵州大学团委及学生干部、独山县委统战部相关同志及独山县当地文史专家、机关干部赴独山开展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系列活动之“寻访抗战遗迹 弘扬黄埔精神”主题活动,寻访抗战遗迹,重温抗战历史,共话黄埔情缘。

  

  寻访黄埔军校四分校独山遗址

  寻访团首先来到黄埔军校四分校独山遗址:四分校原校本部——“铜鼓井”,聆听当地文史专家讲述军校办学历程。据介绍,1939年、1940年冬春之际,日军继续向西侵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四分校向贵州黔南迁移,先后在独山、湄潭等地办学7年,其中在独山办学历时5年。迁至独山后,学校组织全校官生齐动手,在独山县城北郊铜鼓井建成校本部校舍和办公大楼,先后招收了十七、十八、十九期学生,共计培养了近万名军事人才。期间,学校官生还修建一条由学校通往县城的公路,并取名黄埔路。如今,因城市规划改建,该路原貌只依稀可见,只能从当地文史专家的讲述及道路指示牌上的“黄浦大道”几个字中找寻当年的印迹。

  在深河桥抗战遗址,历经沧桑的深河桥如今依然横跨在深河之上,承载着抗战的记忆、见证了历史的沉浮。位于独山县城北部始建于明代的深河桥,是广西进入大西南黔桂公路的必经之路。1944年12月2日下午,中国军队为阻击日军将此桥炸毁,成为侵华日军走向失败的历史见证。经过“三毁四建”的深河桥长37米,宽6.5米,高17米,现为210国道上的公路桥。

  

  当地文史专家讲解 “黔南事变”

  在深河桥抗日文化园,跟随讲解员的讲述,寻访团一行一起回顾历经磨难的十四年抗战岁月,重温贵州、特别黔南抗战史,详细了解贵州各族人民投身抗日救亡、英勇抗敌的历史事实。讲解员介绍,全国抗战期间,贵州近80万人先后奔赴抗日战场,对当时人口仅800万人的贵州,参加抗战人数的比例在全国排名前列。在抗日文化园中,还集中展示了贵州籍抗战英雄名录,其中不乏黄埔军官的身影。

  

  座谈交流

  活动期间,寻访团一行开展了座谈交流。黄埔后代陈大雄、朱荃回忆其父辈的抗战经历,向大家讲述了他们父辈的抗战故事。朱荃还分享了一份极具黄埔情缘的月饼,这是同为黄埔后代的林女士从广西寄过来的。两家父辈曾是黄埔军校的同学,从80年代起两家人形成了一个默契,中秋广西寄月饼来贵州,清明贵州寄茶叶去广西。这段浓浓的两代黄埔情缘,穿越时空延续至今,近五十载从未间断。

  

  黄埔后代朱荃分享“黄埔情缘月饼”

  此次活动作为黄埔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延伸,特别邀请贵州大学师生参加寻访,使他们从大学课堂走进抗战遗址现场,让学生们亲临抗战遗迹、黄埔遗迹,倾听抗战往事和黄埔军校办学历程,进一步弘扬抗战精神、黄埔精神,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寻访途中,同学们认真倾听讲解,不时拍照记录。他们在交流中说,“我们一直以为战争离我们很远,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抗战历史,总觉得无法感同身受。今天,走出课堂参加寻访活动,对抗战精神、黄埔精神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我们发现寻访的不仅是抗战遗迹,更是寻找我们的初心,让爱国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向抗战英烈坛敬献花篮

  活动中,寻访团还向抗战英烈坛敬献了花篮祭奠英烈,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寻访团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