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
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惠阳县永湖乡(今惠城区三栋镇)人。1909年入广东陆军小学,曾参加辛亥革命。后在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军事科学,还致力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的研究。1920年孙中山命邓铿创建粤军第一师,邓演达被任命为该师参谋兼步兵独立营营长,从此他成为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1922年6月陈炯明在广州叛变,他奉令联络第一师的其他各部,东下讨陈,并自任前锋,重新占领广州。
姓 名: 邓演达
学 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第六期
党 派: 中国国民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
籍 贯:广东省惠阳永湖乡客家人(今惠城区三栋镇鹿颈村)
原 籍:广东梅县[1]
军 衔: 中将
生 卒: 1895年-1931年
军 职: 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主席团成员
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邓演达拥护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所部第三团首先接受新的政治训练,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先后任训练部副主任兼学生总队长、教育长等职。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作为反共借口,邓演达挺身斥蒋失去革命立场,劝其立即停止军事行动,遂遭蒋排斥,被调离黄埔军校。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邓演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北伐途中,除领导政治工作外还兼军事指挥。攻克武昌后,兼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主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移驻南昌后,又兼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
1927年2月,邓演达同徐谦、吴玉章、黄琪翔等5人在武汉组成行动委员会,与搞分裂活动的蒋介石进行斗争。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央农民部长,并重新任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在他的建议下,中央成立了土地问题委员会;他与毛泽东一起在武昌举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邓演达已成为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缉邓演达。4月17日,邓演达和宋庆龄、毛泽东等联合发表《讨蒋通电》,声讨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罪行。4月23日,邓演达主持了在武汉举行的30多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谴责蒋介石政变、残杀工农群众的罪恶活动。当汪精卫准备叛变时,邓演达多次与汪斗争。当他感到大革命的失败已无可挽回、自己必须和汪划清界线时,于6月30日写了《告别中国国民党的同志们》的告别书,严厉谴责汪精卫的反革命叛变行径,随即辞职去苏联。11月1日,他在莫斯科与宋庆龄、陈友仁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明确阐述了三民主义的意义,提出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续与新旧军阀作斗争。以后,赴欧、亚十几个国家游历考察,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
1930年5月,邓演达回到上海。8月9日召集各地代表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通过了由他起草的政治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选出了中央干事会,他被推选为总干事。组党后,他一面策划军事倒蒋,一面主编《革命行动》半月刊,撰文揭露和抨击蒋介石集团以及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英租界愚园坊20号给干训班学员讲课,因叛徒陈敬斋出卖,被蒋介石逮捕,旋即解往南京。在狱中,蒋介石软硬兼施,要他放弃自己的主张,宣布解散组织,并许以高官厚禄,拉拢、软化他。但邓演达以“我要维护中华民族的正气”严词拒绝了。同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秘密杀害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时年3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邓演达为烈士,并于1957年11月将其遗骸从遇害处迁葬于南京中山陵左侧,与廖仲恺墓左右并峙。1961年11月纪念邓演达殉难30周年时,朱德和庆龄题词赞扬邓演达。1981年11月在邓演达殉难5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彭冲代表中央再次表彰邓演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英勇坚强的战士”,“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是国民党左派领袖人物”,“在民主革命中立下的功绩,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称颂”。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邓演达故居,并对邓演达父亲邓镜人创办的鹿冈小学进行修整、扩建,更名为“演达学校”。1987年6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在南苑公园内树邓演达铜像,建邓演达纪念碑、纪念亭。1993年,惠城区三栋镇人民政府拨款在该镇建“演达医院”,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卢嘉锡题写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