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校名与校址变迁略述
日期:2008-07-31 15:03:00
来源: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揚名中外的軍官學校。自1924年建校至今80年來,在風風雨雨的歷史進程中,經歷起迭興衰的歷史波濤不知多少。可始終名聲昭著,延續不衰,師生相繼,並以慷慨犧牲、抗敵有功而國人欽仰。在黃埔師生中,無論是國民黨人還是共產黨人,他們雖然一生戎馬,久歷政壇,能文能武,繼而成爲國家的重臣名將,世界名家。但他們都以曾在輝煌的黃埔史上,經歷過革命熔爐的戰鬥洗禮而視爲一生重要光榮和驕傲。 溯源歷史,這黃埔最早的校名,從第一期開學時的軍校正門校名橫匾保留至今外,實際卻歷經多次更改與變遷。只因校址最早設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才一般被人簡稱爲黃埔軍校。可是歷來以軍校名義對內對外發佈的文告、宣言和出版書、報、刊及學生教科書,則從來不用簡稱,而用全稱。只因軍校曾四遷校址,八易校名,且有分校設於中國中原、西南、東南和西北各省,致使平民百姓甚至歷史學者,往往不知黃埔軍校不同年代的歷史真名。近年則興起了尋查軍校的原始校名,及「黨立軍校」、「國立軍校」的來歷呼聲,說法不一,致使黃埔軍校的歷史真面目也不易分清了。茲就不同年代校名與變遷經過略述如下:
一、陸軍軍官學校
它是孫中山先生最早手定的校名。先是見於孫中山1924年1月24日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同年3月,又在《廣州民國日報》刊登「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布告」。「陸軍軍官學校」由此而來。其實在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內,本曾通過籌建名曰「陸軍講武堂」、「國民軍軍官學校」等的提案和規劃,都未辦成而流産了。這「陸軍軍官學校」得以正式成立,主要是1924年有了國民黨和共產黨參加的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決定創立軍校,由廖仲愷負責招生工作。由國共兩黨參加籌建軍校的工作,雙方輸送大批來自兩黨的革命青年來校擔任教官和當學生,實際最先促成這所軍校的創立。所以在第一期畢業學生頒發「卒業證書」中,就印有象徵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和象徵共產黨的「斧頭鐮刀」兩個標誌,也有「陸軍軍官學校」標誌,也有「陸軍軍官學校」總理孫文和校長蔣中正、黨代表廖仲愷的署名。未見在校名上冠以「黨立」或「國立」的稱呼,這都表明兩黨合作的歷史真相。
二、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
它是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見於第一次東征時向老百姓散發的《告東江人民書》。是時校總理孫中山北上與北洋軍閥政府談判,帶病入京。在文告中署有「中國國民黨立」的字樣。實是校長蔣介石自作主張所加。其用意是模糊國共合作創校的真相,爲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製造根據,是蔣介石內心反共的公開暴露。在此期間,也有「廣州陸軍軍官學校」、「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等稱呼,也見《廣州民國日報》、《上海民國日報》等報刊。這純屬向讀者表明軍校地址,用以區別於當年各省地方政府或軍閥自辦,稱「滇、粵、湘、桂」等軍官學校而已,不能說是本校的校名。但是當時校名的使用尚無統一,如:1925年6月23日爲沙基慘案發表的軍校通電,是署名「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而1926年2月軍校爲援助省港罷工發表的《慰問罷工工友公開信》,仍署名「陸軍軍官學校」。表明在1925—1926年間,這兩個校名是並行使用的。因此,有的書刊或學者不明真相,硬說「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是最早的校名云云,是與史實不符的。
三、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它是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的校名。有共產黨人熊雄任政治部副主任實際參加改組工作,爲軍校改組委員之一。據說這個校名還是採納蘇聯顧問鮑羅廷和加侖所建議的。自後軍校出版的書報刊,如校報《黃埔日刊》、政治部期刊《黃浦潮》、學生課本惲代英編《政治學概論》、紀念日專刊《擁護省港罷工》等,都署這個校名。自後軍校對外散發的傳單、口號、聲明等,也有署「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作校名。這是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要將所屬各地軍隊和本校所屬黨軍都要劃入統一編制,於是在校名上冠以「國民革命軍」的稱號,實非正式校名。所以在師生佩戴的銅質證章,仍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稱號,並保留「青天白日」和「斧頭鐮刀」的兩黨標誌,及象徵實現「世界革命」的地球圖。這校名和證章的啓用,表明稱爲「黨立軍校」是蔣介石的說法而已!
1927年國共兩黨不幸公開分裂,以兩黨團結合作爲特色的軍校也無法維持。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足鼎立」的黃埔軍校。在武漢,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爲「(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原有校長制,改行委員制。由譚延闓、鄧演達和惲代英擔任常委,由惲代英主持駐守武漢地區第一期學生畢業典禮,開展討蔣鬥爭。在南京,由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委戴季陶、張治中爲正副籌備主任,由何應欽主持調集在黃埔和各地的第一期學生舉行畢業典禮,宣誓反共。在廣州,原(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這三所中央軍校都標榜正統,也不冠「國立軍校」的稱呼,可見是難作定論的。是時校內的「擁蔣」與「反蔣」的兩派思想的勢力之間鬥爭旗鼓相當,各事其主十分激烈。是時校內師生爲敵,骨肉相殘,在課堂操場打群架,時有所聞。到了上海「四·一二」與武漢「七·一五」的反共事變先後爆發,本是革命搖籃的黃埔本校亦改變顔色。
四、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
它是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本校改名而成「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原是1926年10月入學的入伍生,有4400人,其來源廣及緬甸、越南、朝鮮及南洋群島各地。由於國共兩黨分裂鬥爭和地方勢力的破壞,師生自我傷殘,造成學生紛紛逃往武漢、南京等地而星散,最後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稱黃埔六期生。於今在長洲本島東征烈士墓碑上,尚鐫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校名,留存至今。
五、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它是1927年8月15日,由本校學生軍和軍士教導等學員,再經考試及格而招收的預科生,計1400名。1928年又增加第八路軍幹部學校學員800人入倂本校,並再經升學考試而轉爲正式生,共爲2200人,利用本校沙河燕塘入伍生部開學,至1929年4月才調回黃埔本島上課至畢業,稱黃埔第七期生(在南京畢業的稱南京第七期生,原因如上)。同年9月10日,校長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重新加入「黃埔」二字,稱「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在軍校大門也掛上這新的校名橫匾,並爲應屆畢業生出版了名曰《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第七期同學錄》。但自1930年這一期學生畢業後,隨即有校長蔣介石來電:「要第七期學生畢業後,埔校即行停辦」。從此,始創於廣州的黃埔軍校就正式結束,而讓位於南京本校續辦了。
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它是1927年底,經蔣介石自行決定在南京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基礎上,又於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成立的,意圖在南京新建校舍作爲黃埔本校的延續。而上述先行建立的「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和「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相應結束。學生從第六期起順序編次,首先開始招收第六期入伍生。當年因國共兩黨分裂,使軍校一度停頓,原在武漢、長沙、廣州及各部隊的學員,都要求應南京本校和黃埔同學會的召喚,一律先行往杭州集中編隊受訓,共得學員3534人,然後轉往南京入學。還要求此後各省地方自辦軍校都陸續一律劃入本校體制,按入學時間先後而編次定期別,都以蔣介石爲校長,通稱黃埔軍校。
七、(成都)陸軍軍官學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失陷。本校在學的各期學生奉命輾轉移地教育。爲適應抗戰需要,校本部奉命實行沿長江兩岸水陸並進,流離播遷,逕往四川成都爲基地集中。是時早有成都分校先期在此開辦,於是進而爲分校充實設備而擴大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本部,並要各地分校一律按照成都本校教學要求統一施教,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功不可沒。至1946年實行軍校改制,要求在元旦起,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改名「陸軍軍官學校」,實際恢復1924年在軍校成立之初的校名。成都陸軍軍官學校由此而成,長達20年擔任校長的蔣介石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要求將本校辦成培養初級幹部的搖籃。
八、(鳳山)陸軍軍官學校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利用原日本殖民統治時經營的一個天然練兵基地,成立名曰「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10月成都解放。蔣介石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回歸而成軍校早期基礎。至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灣復出,決定在此恢復成都軍校,續招第二十四期學生,是爲鳳山陸軍軍官學校之始,與此同時在高雄縣,又有位在左營的海軍軍官學校及崗山的空軍軍官學校,合稱爲三軍官校,共同發展。
鳳山軍校除提倡黃埔精神,秉承黃埔傳統外,依然以「六·一六」爲校慶,舉黃埔校旗,唱黃埔校歌。教學體制和學生質素也有新的要求的發展。按大學制標準從三年制改爲四年制。報考學生參加統一招生。畢業生除取得軍官資格外,得授學士、文學士學位。經過歷年的發展還要求「成爲培養以槍桿爲主體的軍事學府,承傳黃埔革命精神爲目標」。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
去年是黃埔建校80週年。從黃埔到北京,從北京到鳳山,海峽兩岸黃埔師生,無論是白鬢蒼蒼的沙場老將,還是後輩的愛國健兒,都在中華大地隆重舉行校慶紀念大會。他們依然深深追懷歷代革命先輩所創的「黃埔精神」,決心在實際行動中發揚光大,表明黃埔軍校的輝煌成就和深遠影響,誓將青山不老,綠水長流。
一、陸軍軍官學校
它是孫中山先生最早手定的校名。先是見於孫中山1924年1月24日命名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同年3月,又在《廣州民國日報》刊登「陸軍軍官學校籌備處布告」。「陸軍軍官學校」由此而來。其實在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內,本曾通過籌建名曰「陸軍講武堂」、「國民軍軍官學校」等的提案和規劃,都未辦成而流産了。這「陸軍軍官學校」得以正式成立,主要是1924年有了國民黨和共產黨參加的國民黨「一大」的召開,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決定創立軍校,由廖仲愷負責招生工作。由國共兩黨參加籌建軍校的工作,雙方輸送大批來自兩黨的革命青年來校擔任教官和當學生,實際最先促成這所軍校的創立。所以在第一期畢業學生頒發「卒業證書」中,就印有象徵國民黨的「青天白日」和象徵共產黨的「斧頭鐮刀」兩個標誌,也有「陸軍軍官學校」標誌,也有「陸軍軍官學校」總理孫文和校長蔣中正、黨代表廖仲愷的署名。未見在校名上冠以「黨立」或「國立」的稱呼,這都表明兩黨合作的歷史真相。
二、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
它是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見於第一次東征時向老百姓散發的《告東江人民書》。是時校總理孫中山北上與北洋軍閥政府談判,帶病入京。在文告中署有「中國國民黨立」的字樣。實是校長蔣介石自作主張所加。其用意是模糊國共合作創校的真相,爲排斥共產黨人在校內的地位製造根據,是蔣介石內心反共的公開暴露。在此期間,也有「廣州陸軍軍官學校」、「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等稱呼,也見《廣州民國日報》、《上海民國日報》等報刊。這純屬向讀者表明軍校地址,用以區別於當年各省地方政府或軍閥自辦,稱「滇、粵、湘、桂」等軍官學校而已,不能說是本校的校名。但是當時校名的使用尚無統一,如:1925年6月23日爲沙基慘案發表的軍校通電,是署名「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而1926年2月軍校爲援助省港罷工發表的《慰問罷工工友公開信》,仍署名「陸軍軍官學校」。表明在1925—1926年間,這兩個校名是並行使用的。因此,有的書刊或學者不明真相,硬說「中國國民黨黨立陸軍軍官學校」是最早的校名云云,是與史實不符的。
三、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它是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的校名。有共產黨人熊雄任政治部副主任實際參加改組工作,爲軍校改組委員之一。據說這個校名還是採納蘇聯顧問鮑羅廷和加侖所建議的。自後軍校出版的書報刊,如校報《黃埔日刊》、政治部期刊《黃浦潮》、學生課本惲代英編《政治學概論》、紀念日專刊《擁護省港罷工》等,都署這個校名。自後軍校對外散發的傳單、口號、聲明等,也有署「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作校名。這是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要將所屬各地軍隊和本校所屬黨軍都要劃入統一編制,於是在校名上冠以「國民革命軍」的稱號,實非正式校名。所以在師生佩戴的銅質證章,仍用「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稱號,並保留「青天白日」和「斧頭鐮刀」的兩黨標誌,及象徵實現「世界革命」的地球圖。這校名和證章的啓用,表明稱爲「黨立軍校」是蔣介石的說法而已!
1927年國共兩黨不幸公開分裂,以兩黨團結合作爲特色的軍校也無法維持。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足鼎立」的黃埔軍校。在武漢,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爲「(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原有校長制,改行委員制。由譚延闓、鄧演達和惲代英擔任常委,由惲代英主持駐守武漢地區第一期學生畢業典禮,開展討蔣鬥爭。在南京,由蔣介石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委戴季陶、張治中爲正副籌備主任,由何應欽主持調集在黃埔和各地的第一期學生舉行畢業典禮,宣誓反共。在廣州,原(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這三所中央軍校都標榜正統,也不冠「國立軍校」的稱呼,可見是難作定論的。是時校內的「擁蔣」與「反蔣」的兩派思想的勢力之間鬥爭旗鼓相當,各事其主十分激烈。是時校內師生爲敵,骨肉相殘,在課堂操場打群架,時有所聞。到了上海「四·一二」與武漢「七·一五」的反共事變先後爆發,本是革命搖籃的黃埔本校亦改變顔色。
四、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
它是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本校改名而成「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原是1926年10月入學的入伍生,有4400人,其來源廣及緬甸、越南、朝鮮及南洋群島各地。由於國共兩黨分裂鬥爭和地方勢力的破壞,師生自我傷殘,造成學生紛紛逃往武漢、南京等地而星散,最後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稱黃埔六期生。於今在長洲本島東征烈士墓碑上,尚鐫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校名,留存至今。
五、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
它是1927年8月15日,由本校學生軍和軍士教導等學員,再經考試及格而招收的預科生,計1400名。1928年又增加第八路軍幹部學校學員800人入倂本校,並再經升學考試而轉爲正式生,共爲2200人,利用本校沙河燕塘入伍生部開學,至1929年4月才調回黃埔本島上課至畢業,稱黃埔第七期生(在南京畢業的稱南京第七期生,原因如上)。同年9月10日,校長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重新加入「黃埔」二字,稱「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在軍校大門也掛上這新的校名橫匾,並爲應屆畢業生出版了名曰《國民革命軍黃埔軍校第七期同學錄》。但自1930年這一期學生畢業後,隨即有校長蔣介石來電:「要第七期學生畢業後,埔校即行停辦」。從此,始創於廣州的黃埔軍校就正式結束,而讓位於南京本校續辦了。
六、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它是1927年底,經蔣介石自行決定在南京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基礎上,又於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成立的,意圖在南京新建校舍作爲黃埔本校的延續。而上述先行建立的「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和「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相應結束。學生從第六期起順序編次,首先開始招收第六期入伍生。當年因國共兩黨分裂,使軍校一度停頓,原在武漢、長沙、廣州及各部隊的學員,都要求應南京本校和黃埔同學會的召喚,一律先行往杭州集中編隊受訓,共得學員3534人,然後轉往南京入學。還要求此後各省地方自辦軍校都陸續一律劃入本校體制,按入學時間先後而編次定期別,都以蔣介石爲校長,通稱黃埔軍校。
七、(成都)陸軍軍官學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失陷。本校在學的各期學生奉命輾轉移地教育。爲適應抗戰需要,校本部奉命實行沿長江兩岸水陸並進,流離播遷,逕往四川成都爲基地集中。是時早有成都分校先期在此開辦,於是進而爲分校充實設備而擴大爲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本部,並要各地分校一律按照成都本校教學要求統一施教,在八年抗戰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功不可沒。至1946年實行軍校改制,要求在元旦起,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改名「陸軍軍官學校」,實際恢復1924年在軍校成立之初的校名。成都陸軍軍官學校由此而成,長達20年擔任校長的蔣介石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要求將本校辦成培養初級幹部的搖籃。
八、(鳳山)陸軍軍官學校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利用原日本殖民統治時經營的一個天然練兵基地,成立名曰「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1949年10月成都解放。蔣介石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國民黨高官政要的子弟200餘人空運回歸而成軍校早期基礎。至1950年3月蔣介石在台灣復出,決定在此恢復成都軍校,續招第二十四期學生,是爲鳳山陸軍軍官學校之始,與此同時在高雄縣,又有位在左營的海軍軍官學校及崗山的空軍軍官學校,合稱爲三軍官校,共同發展。
鳳山軍校除提倡黃埔精神,秉承黃埔傳統外,依然以「六·一六」爲校慶,舉黃埔校旗,唱黃埔校歌。教學體制和學生質素也有新的要求的發展。按大學制標準從三年制改爲四年制。報考學生參加統一招生。畢業生除取得軍官資格外,得授學士、文學士學位。經過歷年的發展還要求「成爲培養以槍桿爲主體的軍事學府,承傳黃埔革命精神爲目標」。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
去年是黃埔建校80週年。從黃埔到北京,從北京到鳳山,海峽兩岸黃埔師生,無論是白鬢蒼蒼的沙場老將,還是後輩的愛國健兒,都在中華大地隆重舉行校慶紀念大會。他們依然深深追懷歷代革命先輩所創的「黃埔精神」,決心在實際行動中發揚光大,表明黃埔軍校的輝煌成就和深遠影響,誓將青山不老,綠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