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2005年第6期介绍了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十二期的吴昌华,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历时半年撰写了章回体文学巨作《黄埔风云》的情况。全书80回,近90万字,时间跨度从1924年至1976年,涉及黄埔师生108人,洋洋洒洒,大气磅礴,极富传奇色彩。吴老在百忙中修订了书稿,授权本刊连续刊登,让您在阅读中体味中国现代史上那波澜壮阔的一页。——编者按
黄埔风云
吴昌华
第一章 十月革命 孙中山会晤马林
19世纪后半期,中国在满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下,不断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中华民族处在危亡之中。孙中山先生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政治的敏感,立志挽救中国的危亡,振兴中华。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响亮的革命主张以来,组织同盟会、国民党,策划近百次武装斗争,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终于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清王朝虽然垮了,但王朝的武装力量却被军阀、政客承袭下来。讨袁、护法战争中,孙中山感到革命征程遍布坎坷与荆棘。后来他把希望寄托在会党与新军运动,但被军阀利用,他气氛之极,痛骂军阀:“吾国三大患,莫大于武人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革命屡遭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中,迎来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他从中得到鼓舞和启示,主动和苏联联系,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1921年12月,李大钊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介绍给孙中山,中共派出张太雷任翻译,陪同马林到桂林独秀峰下大元帅行营,同孙中山进行长时间会谈,讨论国民党同苏联和中共的关系问题。孙中山与马林经过三次畅谈,关系非常融洽。会谈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中心议题有三:一改组国民党,联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共同革命,铲除军阀,尤其要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二谋求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三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武装之基础。孙中山表示接受以上三项建议,并立即付诸实施。这次会面,首次将黄埔军校的孕育和诞生提上革命议事日程。
从1917年开始,孙中山把政治中心转移到广州,组织了南方军政府。1918年夏,孙中山被滇、桂、粤系军阀排挤出广州。1920年夏,他把掌握的全部军事力量交给学生陈炯明指挥,重新占领广州。陈炯明虽是粤军总司令,但他眼光短浅,只满足于在两广称王,对孙中山的远大抱负无法理解。两人貌合神离,而孙中山仍对陈炯明信任有加,毫无防范。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包围广州白云山,炮轰总统府,打了孙中山一个措手不及。总统府文件全部损失,秘书林直勉陪同孙中山连夜逃离,登上楚豫舰,次日转登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宋庆龄在危急中由卫士护送脱离险境,她惟一怀下的孩子流产,使她终生留下遗憾。
孙中山广州蒙难使他牢记6月16日这个日子,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就选定这一天。孙中山经过这一次创痛,对寻求苏联帮助,建立革命军的军官学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更感到迫不及待,这是孙中山陷入绝境后的正确选择。
孙中山与叛军相持一个半月,由于北伐军胡汉民在广东韶关一战失利,战机无法挽救,于8月9日在汪精卫、蒋介石劝说下从白鹅潭乘英舰赴香港,10日,孙中山换乘俄国皇后邮轮返上海。16日抵达后即发表宣言,向全国公布陈炯明祸国殃民,纵兵作乱的滔天罪行。第二次护法运动遭到沉重打击后,孙中山大声疾呼:“凡有血气,当群起以攻,绝其根本,勿使滋蔓;否则流毒所播,效尤踵起,国事愈不可为矣。”从此,孙中山加快了联俄步伐,8月25日,他在上海的寓所会见了李大钊。李大钊快人快语,直来直去。孙中山是有名的“孙大炮”,两位相慕已久的巨人终于走到一起。同时会晤的还有苏俄代表越飞。越飞是列宁根据马林的提议,派出的第一个公开的、正式的苏俄特命全权大使,以这样的身份来拜会孙中山,本身就是对孙中山的一种政治支援。孙中山高兴地说:“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想得很多,从前我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现在我深信,我终于找到了真诚的朋友。”
孙中山和越飞、李大钊谈的问题很多,如提出国共两党合作并按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建议;共产党员如何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建议;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建立革命的武装问题。越飞重申了马林当初在桂林提出的关于建立革命军官学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孙中山对越飞、李大钊的诚挚帮助十分感谢,提出由自己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几天后,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等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持,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和越飞公开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就中、苏联合反对帝国主义、苏联帮助在中国建立革命军官学校,援助军械,打倒军阀,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废除沙俄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等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孙越宣言》的公开发表,宣布“中国当得到俄国国民最诚挚的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这意味着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确立。孙中山为中国进行“根本之改造”,还亲拟电稿致苏联政府,表示愿意赴俄国考察。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始有由蒋介石代表孙逸仙博士赴俄考察的事。
孙中山一生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不断总结失败教训,校正革命航向,不崇尚清谈,说干就干,一个新的建军计划正在他头脑里逐步酝酿成熟,黄埔军校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孕育成形。
第二章 筹备黄埔 蒋介石率团访苏
众所周知,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是蒋介石。蒋介石,浙江奉化人,1887年生于奉化溪口,20岁入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以官费留学生派往日本振武学校进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辛亥革命时返国,追随陈其美,得以接近孙中山。陈炯明炮打白云山,孙中山避难永丰舰50多天,蒋介石在上海闻讯后应召登上永丰舰,与孙并肩战斗40多天,深得器重。毛思诚在《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书中说:“以英士(陈其美)之事先生者,期诸中正。”
孙中山在1922年12月,联络驻在广西的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震寰,组成两路讨贼军,配合在福建的许崇智东路讨贼军,东两夹击陈炯明叛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叛军于1923年1月败退广州。2月21日孙中山到达广州。3月1日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命蒋介石为行营参谋长,全力稳定广东局势。
孙中山为筹备黄埔军校,物色何人能担如此重任。国民党内学过军事的人才不少,但邓锵被害,朱执信牺牲了,许崇智作风老朽,不堪重任。孙中山说:“党中知兵事而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指蒋)之勇敢诚笃,可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孙考虑蒋年轻有为,又懂军事,所以决定由蒋介石代表赴苏考察,至于是否要他当黄埔军校校长,那是后事。
蒋介石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由张太雷(当时任中共三大候补中央委员),沈定一(中共党员)、王登云(英文翻译)4人组成,张太雷兼俄语翻译。考察团赴苏主要考察红军建军情况,为以后创建黄埔军校作准备。
考察团一行4人于1923年8月16日乘日轮神田丸从上海出发,19日抵达大连改乘火车,25日至满洲里边境进入苏联境内,然后乘火车经西伯利亚,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蒋介石在途中每天都记日记,记下沿途风光、地名及车站名,还不时大发感叹。江南的8月正是酷暑当空,而西北利亚的夜晚却是寒气袭人。蒋介石头一次看见西北利亚的广漠与荒凉,使他自然地想起苏武牧羊流放边塞的凄苦与悲伤。抵达莫斯科时,恰逢成千上万群众游行示威,红旗招展,使他耳目一新。当时列宁因病住在郊外的吾尔克村别墅,没有接见代表团成员。蒋介石会晤了托洛茨基、齐采林、加里宁和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胡定斯基等党政军领导人,参观了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工厂、学校、农村和军营,列席了全苏维埃代表大会与共产国际会议。代表团于10月10日双十节宴请莫斯科东方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其中有后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的中共党员熊雄。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举行十月革命胜利阅兵式,蒋介石被邀参加,威武雄壮的场景使他深深地陶醉在未来的幻想之中。
代表团在苏联考察了三个多月,了解到红军的组织和共产党的森严纪律,成为日后改组国民党的借鉴。尤其是红军中的党代表制,成为黄埔军校实行党代表制的渊源。11月29日,蒋介石一行4人从莫斯科启程,循原路线回国,12月8日抵达满洲里,15日回到上海。
蒋回来后,迳直回到奉化溪口老家为他母亲做60岁冥诞。12月15日他寄给孙中山一份《游俄报告书》,写道:“俄共政权如一但臻于强固时,其帝俄沙皇时代的政治野心之复少并非不可能。则其对于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革命的后患,将不堪设想。”孙中山对蒋的看法给予批驳,批评他“未免顾虑过甚”。
孙中山于1923年11月12日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创建军校问题,决定把陆军讲武堂改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校长,责成廖仲恺和刚刚抵达广州的苏联总顾问鲍罗廷负责军校具体筹备工作。1924年1月24日,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正式通过创办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案,并委托会议代表回到各地招生。孙中山决定将筹备中的“国民革命军官学校”改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会议期间,以“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名义散发《军官学校招生通告》。由于学校选址在广州黄埔岛上原军政部陆军讲武堂和海军学校,通称黄埔军校。
军校成立筹备委员会,指定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委员。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叶剑英应廖仲恺的邀请,也参加了筹备工作。
黄埔岛也叫长洲岛,距广州20公里,在珠江之中,四面环水,全岛10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是广州的一方净土,可谓培养军官的理想之地。
创校之初,校务的推进历尽艰辛与苦难。首先是蒋介石消极怠工。国民党一大选出的新领导班子中,蒋仅是中央执委下属的军事委员会中的一个委员,特别是孙中山要蒋专心筹办军校,不必过问党务和军政大事,这使他很不满意。2月21日,他向孙中山提出辞呈,未得批准,就擅自回奉化老家去了。其次是经费困难。当时所有的广东财政都由滇、桂军把持,办学经费没有着落,廖仲恺天天晚上都要去找杨希闵、刘震寰,等他们把鸦片烧完,才能说话,借钱办黄埔,几乎入不敷出。另外一个问题是各省军阀害怕南方革命势力发展,竭力阻止黄埔军校招生,许多地方不得不秘密招生。
孙中山在蒋介石的辞呈上批示:“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劳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呈。”经国民党中央执委和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胡汉民、许崇智、戴季陶等多次发电报和派人催劝,蒋介石才于4月21日返回广州,26日正式进入黄埔军校办公。他一去两个月,筹备工作的担子全落在廖仲恺肩上。从2月至5月,廖仲恺亲自主持召开筹备委员会32次,先后完成制定校章、修理校舍、物色教职员、招收学生、审查录取教职员及接待各地前来报考学生等一系列繁重的事务工作。由李大钊介绍来任政治部副主任的张申府,向廖仲恺推荐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15人名单,周名列榜首。廖仲恺怕尚在法国的周恩来旅费不足,连忙汇去路费,促其早日来任职。为解决基层连队干部不足,3月24日筹委会决定从广东警卫讲武堂、江西讲武堂等校毕业生中择优挑选50名充任军校学生队长、副队长。
到1924年5月,黄埔军校领导机构组成。孙中山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校本部是最高领导机构,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6部、1室、1厅: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后由周恩来继任,副主任张申府;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教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管理部:主任林振雄,副主任吴子泰,后来由陈适继任;军需部:主任周骏彦,副主任俞飞鹏;军医部:主任宋荣昌,后由金诵盘继任;总教官室:军事总教官何应钦;校长办公厅,秘书长邵力子。
总教官室人才出类拔萃。战术教官有顾祝同、刘峙、陈继承、严重、陈辉、邹竟等。兵器教官有钱大钧、文素松等。政治教官更是人才济济,共产党推荐许多精英来校任教,如聂荣臻、肖楚女、高语罕、张申府、孙炳文等。社会名流吴稚晖、顾孟余、沈雁冰、许德珩、施复亮、张静愚、郭沫若、安体诚、陈其瑗皆为教官。鲁迅、毛泽东亦来校讲演。“文有广州大学,武有黄埔军校”,广州成了革命圣地。在国共两党精英会聚的黄埔军校,在苏联顾问团帮助下,在“以俄为师”思想指导下,孙中山毅然决定,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基本按照苏联红军建军经验,实行军事训练与政治训练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求培养素质较高的革命军官。
苏联政府按照《孙越宣言》的承诺,拨付200万卢布、8000支步枪给黄埔军校,并派遣以鲍罗廷为总顾问的苏联顾问团来协助办学。国共两党合作办学,黄埔军校独树一帜,引起各国军事家的重视,无不以惊叹的眼光来赞誉孙中山的招贤纳士、藏龙卧虎的襟怀。但许多军阀瞧不起黄埔军校,如范石生、杨希闵、刘震寰就扬言:“黄埔军校那几支破枪,我派一个营去就可缴他们的械!”他们的军队貌似强大,但毕竟是军阀部队,那能与革命的黄埔军校相比,这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了验证。
北洋军阀时期办有保定军官学校,湘、滇、黔、桂均办有讲武堂,从这些军事学府出来的一部分精英如何应钦、陈诚、邓演达、叶剑英、张治中、汤恩伯、刘峙、顾祝同、严重、钱大钧、蒋鼎文、方鼎英、王柏龄等先后成为黄埔军校的师资,而且其中许多都是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
本书所列黄埔108将中,有32名官佐,72名弟子。号称百单八将,他们在二十世纪为各自信奉的主义、理想,演出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悲喜剧,震撼了一个世纪的历史舞台。
32名官佐名单如下: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李济深、周恩来、邵力子、汪精卫、方鼎英、何应钦、王柏龄、邓演达、陈诚、包惠僧、顾祝同、聂荣臻、张治中、叶剑英、陈继承、陈果夫、刘峙、严重、蒋鼎文、钱大钧、鲁易、熊雄、李宗仁、毛泽覃、恽代英、肖楚女、白崇禧、周佛海、缪斌、张同寿、张申府、陈毅、高语罕。(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