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进军井冈 卢德铭中弹牺牲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在当时汪精卫公开反共的险恶环境下,会议只开了一天。毛泽东在会上发言,认为党中央所犯的错误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军队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指出,全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从此“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名言,成为共产党武装斗争的座右铭。
8月中旬,毛泽东从武汉回到长沙,他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肩负着领导湘赣边区秋收起义的重任。
当时湘赣工农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修水、铜鼓和安源。驻修水的部队,主要是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警卫团,即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是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的共产党员卢德铭。团参谋长韩浚是黄埔一期毕业生,一营营长余洒度是黄埔二期毕业生。全团指战员中很多是党、团员。
“八一”南昌起义后,卢德铭接到黄埔同期同学周逸群的电报,要他率团速来南昌,十万火急!卢即率团开赴南昌。8月9日,部队抵江西武宁,得知起义部队已南下,追赶不及,折向高安。经过武宁时,遇余贲民的平江农军,同赴修水。8月中旬,朱培德准许卢团以江西省防军暂一师名义驻防修水整休。在整休期间,卢赴武汉找到在中共中央工作的向警予。向警予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告之中央已派毛泽东赴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她要卢与毛联系,卢德铭点头称是,顿觉心明眼亮。告别时,向警予代表党组织派给卢6名党员军事干部,并拨给3000块银元活动经费。
9月初,毛泽东来到安源,在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确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具体行动计划。秋收起义部队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4个团,计官兵5000余人。毛泽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为总指挥,余洒度为师长,余贲民为副师长。第一团团长钟文璋,驻修水;第二团团长王兴亚,驻安源;第三团团长苏先骏,驻铜鼓;第四团团长邱国轩,驻修水。
9月9日,震撼中国大地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号角响彻云霄,风暴席卷湘赣边,也惊动了下野溪口的蒋介石。起义的信号是破坏铁路交通;接着卢德铭率一团向平江进军,攻打长寿街;二团攻打萍乡和醴陵;三团攻打浏阳,然后三个团共同向长沙进击。部队进攻长寿街时,由于第四团团长邱国轩突然叛变,又抢去大批军需物资,部队被迫向浏阳方面转移,主力部队进攻受挫。19日,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起义部队向浏阳文家市集中。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分析形势,讨论进攻方向问题。他建议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要部队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立足之地。卢德铭完全赞同毛泽东的意见。但余洒度却坚持“夺取浏阳,直攻长沙”,他说:“不打长沙没有出路,革命革到山上做大王,这叫什么革命?!” 毛泽东据理反驳:“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张、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毛泽东生动而深刻地总结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经验,说明到农村、到山区有出路。他接着说:“你们算一算,哪个朝代消灭过山大王?哪个皇帝真正统治过这些地方?”经过激烈争论,毛的意见得到卢德铭、苏先骏的支特,余洒度只好少数服从多数。会议以前敌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从萍乡退却”的决定。卢德铭对余洒度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死抱着昨天的决定不放,到大城市去与强敌硬拼,搞中心城市暴动,势必要葬送我们这支起义部队,势必导致这次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彻底失败。”
文家市退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避免了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
9月20日,旭日东升,晴空万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三个团的指战员约1500余人,集合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毛泽东讲话:“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口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要打烂蒋介石的大水缸。中国有句古话:万事开头难。要革命嘛,就不能怕困难,只要我们咬咬牙,捱过这一关,革命总有出头的一天。”秋收起义的参加者何长工回忆说:“毛主席的讲话,工农群众不觉得深奥,知识分子不觉得浅薄。”
当天早饭后,部队离开文家市,沿罗霄山脉南下,开始了新的战略进军。23日,部队到达芦溪镇宿营。第二天清晨出发时,毛泽东和卢德铭率指挥部随一团在前进发,三团在后。在距芦溪镇15华里的山口岩,遭到朱培德部特务营和江西第四保安团伏击。起义部队仓促应战,损失很大。在此危急时刻,总指挥卢德铭挺身而出,率军占领路边高地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毛泽东、谭政、何长工、余洒度等陆续撤离。这时,敌人—部占领附近一个山头,居高临下,向卢德铭所在阵地射击,卢德铭不幸中弹牺牲。部队撤走后,当地群众将卢德铭及同时牺牲的40多位战士的尸体就地掩埋。
卢德铭牺牲时年仅22岁。他1924年6月南下广州时,黄埔军校第一期已开学。他没有气馁,找到老师、老同盟会员李筱亭,持李的信,见到校总理孙中山。孙中山听了卢德铭艰难出川南下的经过,大加赞许,并介绍他进入了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2月,东征时卢德铭任学生军侦察队长,带领60多名同学参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年6月毕业后,他被周恩来留在军校政治部组织科工作。1926年5月北伐时,独立团担任北伐军先锋,从广东肇庆、新会挺进湖南。叶挺任四军独立团团长,卢德铭任二营四连连长。部队进军到安仁县时,二营奉命增援,战斗中卢德铭沉着机智,身先士卒,带领全连官兵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并消灭了部分敌人。当残敌向攸县逃窜时,卢德铭果断抓住战机,主动带领官兵勇敢地追歼余敌,一直追到攸县河南岸,攻占了攸县县城。叶挺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7月19日,独立团在攻克平江的战斗中,卢德铭率领官兵绕道敌人背后,造成两面夹击之势,一举消灭了敌人。8月25日,在攻打湖北中伙铺的战斗中,卢德铭巧妙地切断了敌人的铁路运输线,保证了全团主力出击的胜利。在著名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战斗中,卢德铭英勇顽强,指挥果断,配合主力部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叶挺的独立团荣获“铁军”的称号立下了战功。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一营营长曹渊牺牲,卢德铭接任。攻克武汉后,独立团改为二十四师七十三团,周士第任团长,卢德铭任参谋长。独立团攻武汉城时牺牲了官兵300多人,后来将烈士安葬于洪山,墓碑上刻着“无产阶级的牺牲者”8个大字。这8个大字的定稿是经过一番斗争的。当时部分人以国共合作为由反对写“无产阶级”几个字。卢德铭批驳了这种意见。他说:“我们独立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写这4个大字,就是反对无产阶级的领导,就是反对革命。”经过辩论,原来持反对意见的官兵改变了立场。
卢德铭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军事领导干部,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优秀指挥员。他22岁为革命捐躯,为中国共产党和黄埔军校增添了光彩。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烈士纪念碑。
第十六章 广州起义 叶剑英阵前动员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又在1927年年底,领导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在参加广州起义的成员中,黄埔军校师生起了重要作用。
广州是北伐的大本营,又是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所在地,素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927年11月,广州局势发生变化,桂系李济深与粤系陈铭枢两面夹击张发奎。张为巩固地盘,兵分两路出击,城防仅留有第四军教导团和警卫团及部分地方警察,总兵力约6000多人,十分薄弱。而教导团、警卫团实际上是共产党掌握的武装,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就是教导团团长。
叶剑英在国共两党中都很具传奇色彩。1922年6月16日,他保护孙中山在广州蒙难中脱险;组建黄埔军校时,他抓教材编写、师资聘任、校址选择等多项工作,出力最多;东征北伐时,他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谋长兼新编二师师长。1927年7月,正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叶剑英在南昌起义时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继续留在张发奎部任四军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为革命保存了一部分实力。教导团内黄埔军校师生很多,如四期毕业的叶镛、陆更夫、赵希杰、邱维达等都是教导团的连、营长,而且都是共产党员。
由广州工人赤卫队总指挥、时任中共广州市委工委书记的周文雍按地区将工人编为7个联队参加起义。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刘楚杰任一联队队长,徐向前任六联队队长。参加广州起义的正规部队及工人武装总共有7000多人。
广州革命的气势震动了张发奎,12月10日,他宣布戒严。就在这一天晚上,广州起义总指挥部领导人张太雷、叶挺、周文雍、叶剑英、杨殷等在潭新街6号召开紧急会议。他们当机立断,决定起义时间提前到12月11日凌晨,口令为“暴动”。散会后,教导团向全团的共产党员传达了起义的命令。一营一连连长、黄埔四期毕业的共产党员叶镛负责逮捕了张发奎派来的代理团长朱勉芳,各营同时逮捕反动军官15名。凌晨3时30分,教导团官兵紧急集合,每人佩上早已准备好的红布领带,全副武装,集中在广场上,叶剑英讲话:“同志们,我们教导团已经被缴了几次枪了!我们对革命忠心耿耿,所以敌人也绝对容不下我们,现在他们又要缴我们的枪了。道路有两条:一条就是束手待擒,缴了枪,各自回家;一条就是拿起武器,跟他们干。国民党在广州没有什么兵,可是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工人赤卫队,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你们说,走哪一条道路好?”
广场上官兵齐声吼道:“干!干!坚决干到底!我们坚决不缴枪!”
叶剑英最后说:“要是大家同意了,我们现在就来开个全体大会,请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我们。”接着,全体官兵开到大葵棚内举行誓师大会,张太雷、叶挺、叶剑英、恽代英就坐于主席台。叶挺以起义军总指挥的身份布置了战斗任务。副总指挥叶剑英宣布命令,任命李云鹏为工农红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叶镛、赵希杰、饶寿柏分别为一、二、三营营长。
随着3声炮响,夜空升起3颗红色信号弹。广州起义开始了。教导团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官兵和工人赤卫队很快攻占市公安局,并控制了广州绝大部分地区,释放了“政治犯”。黄埔军校100多名师生从监狱出来后立即加入起义队伍,投入战斗。朝鲜籍同学崔庸健、越南籍同学洪水也参加了起义。起义胜利后,宣布成立广州工农民主政府(苏维埃政府)。在《红旗日报》印25万份《告全国工农兵群众以及全世界无产阶级宣言》,于晨8时散发全市。
广州起义遭到帝国主义的干涉。12日张发奎部李福林十五师和薛岳新编二师在英炮舰支持下,从南北攻进广州市区,并在东面截断起义部队退路。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部队于13日撤离广州。起义领导人张太雷壮烈牺牲,时年29岁。
起义部队余部退到海、陆丰,与东江一带的农民起义武装会合,继续坚持新的战斗;另一部分起义部队北上进入湘南,与朱德、陈毅红军会师,后来上了井冈山。
叶剑英在起义失败后,被蒋介石通缉追捕,避居香港。1928年12月,叶剑英被派往苏联学习。1930年下半年回国。1931年初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负责中央军委参谋部的工作,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作战,取得了第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周文雍在起义失败后潜伏下来做秘密工运工作。他和战友、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在广州建立党的地下联络机关,对外假充为夫妻。后被叛徒告密,不幸被捕。敌人于1928年2月8日将周文雍、陈铁军等人押到市东郊红花岗刑场(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执行死刑。就义前,陈铁军向围观的群众说:“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当我们把自己的青春生命都献给党的时候,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同志们!永别了,望你们勇敢地战斗,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共同宣布了震撼人心的刑场婚礼。周文雍牺牲时年仅23岁。他临刑前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参加广州起义的黄埔军校毕业生还有一期的黄锦辉、赵自选,四期的何昆、倪志亮、季步高,五期的陶铸,六期的郭天民、程子华、张赤男、段玉林,高教班的黄公略等。他们后来都成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
1928年初,起义部队教导团、警卫团、黄埔军校特务营和部分工人赤卫队来到花县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全师辖3个团,师长叶镛,党代表袁裕(袁国平),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王侃如,均为黄埔军校毕业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南昌起义以后,全国各地先后爆发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200多次。黄埔军校师生符节(符学宗)、徐成章在琼崖,黄鳌、段德昌、肖仁鹄在鄂西,潘忠汝、吴光浩在鄂豫皖边区,雷经天、冯达飞在百色,赵尚志、赵一曼在东北,都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坚持开展武装斗争。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