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黄埔风云(八)

日期:2008-05-22 16:20 来源:--请选择--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昌华



第十七章  龙潭大捷  陈诚有功反被贬

  1927年8月14日,蒋介石离京赴沪,发表“辞职宣言”后,率卫队及亲信200多人返回奉化溪口老家。他深知,若恋栈不下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要在此关键时刻“急流勇退”,让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这些新军阀互相拆台、互相残杀,他坐山观虎斗,到了—定火候,再出山收拾“残局”。

   孙传芳在蒋介石下野、宁汉分裂之时,率5个师、3个混成旅约6万多人,于8月25日利用夜雾掩护,在乌龙山、燕子矶偷渡长江,直逼南京。唐生智也东征讨蒋。对此,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急忙指挥部队抵抗,双方在龙潭展开了激战。

  刚刚从严重手里接过二十一师的陈诚,奉命协同李宗仁所属第七军夺取栖霞山。孙传芳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来势凶猛。陈诚这时正患胃病,全身无力,茶饭不进,又不好向军长请假,以免落个临阵脱逃的骂名。只得坐着轿子上前线督战。8月26日,孙部进犯龙潭,并占据龙潭东站和栖霞山、乌龙山—带要地。在夺取栖霞山的战斗中双方拉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伤亡惨重。陈诚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见六十二团团长、黄埔一期毕业的李树森作战不力,当即将其撤职。为扭转战局,陈当机立断,调六十二团刚刚伤愈的营长张忠焰升任团长。张与李是黄埔同期同学,他上任后,勇猛机智,在龙潭战役中打得很顽强,为李挽回了面子。陈诚率六十二团一马当先,直插敌阵,他坐在轿子上,边走边指挥。八月骄阳似火,热浪袭人,轿夫轮换,汗如雨滴。孙传芳也亲自坐镇龙潭指挥。两军反复拼夺,但见龙潭周围数十里范围内,炮火蔽天遮日,呐喊震耳欲聋,双方血战,死伤万人。孙传芳终于不支,仓惶向江岸溃逃。陈诚等部遂于8月30日下午5时攻克龙潭。

    龙潭战役获胜之后,三军庆功,南京城内万民欢呼。在庆功宴上,国民党中央委员谭延闿、孙科举杯向李宗仁、何应钦表示祝贺。李宗仁说:“龙潭大胜,非是人意,乃是天助。”众人愕然。李解释道:“天助成功,理由有三:一是我自九江乘决川舰东返,如不在兔耳矶遇敌军百舟偷渡,我便不会想到孙传芳用的是声东击西之计,不会将8个团预备队调往乌龙山集结;二是白崇禧若不因事去上海,则东线无兵增援,也无人指挥。白若筹款容易,按时回来,也必遭孙传芳暗算,战局不可收拾;三是我不心血来潮,往何应钦的指挥部去,敬公(何应钦字敬之)若带兵向杭州方向撤退,后果不堪设想。此三点巧合,虽云人事,岂非天意?”

  虽说李宗仁把龙潭大捷归功于天意。但在陈诚看来,这一仗打得够苦。 比起两个月前随蒋介石在徐州打的那一仗来,他付出的代价更大。他以—师之兵力,沉着应战,顶住孙传芳6万之众的强攻,直到掩护一、七、十四、十七、二十六军5个军撤到江南,又掩护十、三十三、三十七、四十、四十四军5个军撤到安徽合肥地区,进入防御位置,他始率部从徐州撤退,南京才得到确保。陈诚以二十一师掩护10个军安全后撤,此举再次得到蒋介石的赏识。

  许多传记作者描述陈诚发迹靠“三炮”,这也并非虚构。想当年随蒋介石东征,棉湖之战,陈诚“一炮”打响,那是总理乘鹤仙去的那天,他亲自用七五山炮打得敌人抱头鼠窜;“二炮”打响,是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在广州谋反,陈的炮连正在操练,见白云山有变,他当机立断,架炮先击倒敌阵军旗,兵家讳忌帅旗倒下,杨希闵正不知所措,国民革命军赶来一举歼灭敌人;“三炮”打响,乃是二次东征打惠州,陈明仁攻城不克,陈诚把炮架在距城500米的茅舍中,于拂晓时一发试射,再发命中,打开缺口,东征军一拥而上,城遂攻下,战后,陈诚以军功晋升为少校炮兵营长。这就是陈诚“三炮”起家的传说。有的书则说“三炮起家”指棉湖战役配合步兵阻敌前进立功连升三级而言。不管怎么说,陈诚靠军功得到提拔,这是公认的。当然,他的发迹还有一段经历:陈诚刚进黄埔军校任上尉官佐,一天他访友归营时天将黎明,便读起《三民主义》。无巧不成书,这时恰好蒋介石巡视经过,见室内—青年军官正襟危坐,聚精会神读书,校长见书中密密麻麻的注释,心头一喜,顺便问了几个问题,他对答如流,蒋大加赞赏,见书上“陈诚”的名字,从此铭记在心。陈诚平步青云,那是后话。

  且说此刻在宴席上,陈诚滴酒不沾,也没有把李宗仁“战龙潭感天意”之事放在心上。不久,二十一师调苏州整训,此时陈诚胃病反复发作,他带病坚持练兵,官兵心悦诚服。他治军“三公开”(即人事、经济、意见公开),部队官兵团结,军纪严明。黄埔师生如周至柔、桂永清、霍揆彰、黄维都是他一手提拔的战将。俗云:“人言可畏”,有人故意将陈诚坐轿上前线的事告诉何应钦。何早就不满陈诚,但找不到借口,此事正好成为发难的导火线。于是,他责怪陈诚作战不力,坐轿打仗,天下奇闻。陈诚感到委屈,自己抱病上阵,不但无功,反而受过。陈诚心想,你何应钦排挤蒋介石之后,又拿我开刀,真是人心隔肚皮。他不愿在不清明的政治中混日子,想到邓演达的出国、严重的辞官归隐,他最信任、最崇拜的长官落得如此下场,未免兔死狐悲。于是,他愤然辞去二十一师师长职务,去苏州留园闲居,后来又去了上海,到劳动大学拜李石曾为师,研究蒲鲁东主义,不再过问官场之事。

  陈诚住上海闸北青云路信达利钱庄内,与世无争,日子倒也过得悠闲自在。何应钦为了拉拢严重,特意任命严重为“特别军委”军政厅长,请陈诚任副厅长兼驻沪办事处主任,又想请他到第三师任师长,整顿该师纪律松弛等弊端,陈诚无心带兵,坚辞不就。

  1928年1月,蒋介石重执兵权,重用陈诚,贬低何应钦。后来军中形成何派和陈派两大势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直延续到国民党在大陆垮台。

  蒋介石重用陈诚的另一原因是蒋宋夫妻为陈诚作媒。蒋曾受谭延闿之托,为其三小姐谭祥择婿。谭祥与宋美龄在美国同学,又是蒋的干女儿,这桩婚事奠定了陈诚平步青云的基础。陈诚后来任十一师师长、十八军军长,十一为“土”,八为“木”,故后人称陈诚为“土木”系起家,黄埔军校毕业生凡在十一师、十八军任过职的,几乎都得到陈诚的提拔与重用,如黄维、宋瑞珂等皆是。

  陈诚1922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任粤军中尉副官、上尉连长,担负孙中山大元帅府的警卫。1924年任黄埔军校上尉特别官佐。他受到蒋介石的信任与提拔,主要有三条:—是同乡,二是同学,三是干女婿。但陈诚带兵打仗,为人处世,确有—套办法。陈诚素有“四干将军”之称,即苦干、强干、硬干、快干。他公开提出选拔干部的条件是:不贪财,不怕死,会带兵,敢打仗,无不良嗜好,忠于蒋介石,服从命令。陈诚从黄埔军校到北伐战争,仅仅四年时间,由一个上尉官佐升到中将警卫司令,令人刮目相看。以后追随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围剿”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挂帅人物。抗战时在武汉、重庆与周恩来共掌军委会政治部。1948年,陈诚任东北行辕主任时,藉病辞职去了台湾。

  1949年1月,陈诚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司令,1950年3月任“行政院”院长,1954年3日任“副总统”,1965年3月5日因患肝癌病逝于台湾,终年68岁。

   陈诚逝世前,曾留下遗嘱,不同意反攻大陆,反对同胞自相残杀。台湾当局要修改发表,他夫人反对,说要修改就不发表,要发表必须原文发表。1965年7月18日,周恩来在上海欢迎李宗仁回国时说:“陈辞修是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第十八章  蒋宋联姻  蒋宋孔陈成—家



   蒋介石于1901年娶奉化岩头村毛福梅为妻,1910年生蒋经国,毛夫人于1939年死于日机轰炸溪口。1922年蒋介石与苏州女士陈洁如结婚,前后5年。蒋介石与宋美龄于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结婚,这一年蒋41岁,宋30岁。蒋宋联姻,成为当时上海乃至全国的头条新闻。

  蒋介石下野后,回到溪口老家丰镐房居住,给上海宋美龄写了—封信。文云:“惟余平生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姊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野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1927年9月29口,蒋介石抵日本长崎后,发表了简短讲话。他说:“余此次来日,乃欲观察及研究十三年以来进步足以惊人之日本,以定未来之计划。且余之友人居日者甚多,欲乘此机会重温旧好,并愿藉此与日本名流晋接。”蒋访日目的有二:一是拜见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请她同意两人的婚事;二是在他再次出山执政时,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

  宋氏三姐妹,大姐宋霭龄嫁山西孔祥熙,二姐宋庆龄嫁孙中山,只有小妹宋美龄待字闺中。1922年,蒋介石在广州孙中山公馆第—次见到宋美龄时,就已神魂颠倒。他曾向孙中山表白,愿休妻娶美龄。孙中山与宋庆龄均不同意。1927年5月初,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西摩路宋宅再次相逢,英雄向美人“再申前请”,虽经宋霭龄—再撮合,宋子文、宋庆龄、宋母倪桂珍还是坚决反对。于是,在大姐的安排下,双双同游镇江焦山,这次出游,基本上已私定终身。蒋赴日拜会宋母,宋母提出三条:一是蒋要信奉上帝,二是美龄不生孩子,三是美龄不任公职。蒋介石一一照办,婚事遂成。

  蒋介石在日本活动了44天,于1927年11月10日,踌躇满志地返回上海。11月26日,上海各报刊刊登—则结婚启事,内容如下:“中正奔走革命,频年戎马驱驰,未遑家室之私。……兹定12月1日,在上海与宋女士结婚……欲为中正与宋女士结婚留—纪念。”

  12月1日,蒋宋的婚礼分两次举行,先举行基督教式的婚礼,后举行中国传统式的婚礼。基督教婚礼在上海塞莫耳路宋宅楼下会客厅中举行,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主持婚礼。介绍人是谭延闿、何香凝、王正廷、李德全,主婚人是蒋锡候夫妇、孔祥熙夫妇。蒋宋由嫔相郭宝珠等人前导下步入礼堂,向上帝宣誓,互换结婚戒指。仪式过后,两人即乘车赴戈登路大华饭店出席中式婚礼。下午4时15分,乐队奏起了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大华饭店跳舞厅挤满了1300多位宾客,另外还有1000多人挤在外面的马路上。礼堂四周缀以鲜花,中间悬挂孙中山遗像,两旁是国旗党旗,台前陈列花篮甚多,来宾凭请柬入场,签到时发给结婚纪念章—枚,挂在胸前,以资识别。证婚的有蔡元培、谭延闿、王正廷、余日章、何香凝、李德全,来宾有汪精卫、吴稚晖、邵力子、陈果夫、杨树庄、张定磻、褚宜民、冷欣、缪斌等,另外还有一些驻上海的外交使节。

   蒋宋联姻,《大公报》创始人胡霖有如下分析:“蒋介石的再婚,是—项有预谋的政治行动。他希望藉此赢得孙逸仙夫人和宋子文的支持……那时候,蒋介石也开始觉得有必要寻求西方的支持。娶美龄为妻后,他就有了与西方人交涉的‘嘴巴和耳朵’。此外,他非常推崇宋子文是—个财政专家。为了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在那种情况下,娶一位新太太,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

  有人把蒋宋婚姻视为财势与权势的结合。宋子文是当时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孔祥熙是工商部长,而与孙中山的关系,使蒋获得权威。但此时宋庆龄远在莫斯科,她因与蒋政见不和而出访国外。

   蒋介石与宋美龄婚后新居设在上海拉都路311号。李宗仁回忆说:“我和内子乘汽车去谒见蒋先生夫妇于其住宅,也照例说了几句道喜的吉利话。只见满客厅都是各界赠送的丰厚礼物,琳琅灿烂,光耀照人。”有人统计,蒋宋成婚花费达数百万元。礼金由黄浦路中央银行业务局代收。结婚前几天就开始收款,送礼者络绎不绝。蒋介石对这次结婚十分重视,当天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我们的今日》的文章。他说:“余今日得与余最敬爱之宋美龄女士结婚,实为余有生以来最光荣之一日。我们结婚以后,革命事业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自今日始也。……余二人神圣之结合,实非寻常可比。今日之日,诚足使余二人欣喜莫明,认为毕生最有价值之纪念日。”

  12月2日,新婚夫妇一起去了杭州,说要到莫干山度蜜月。但蒋介石当天就从杭州返回上海。3日,在蒋介石新居召开国民党中央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不久,蒋介石再次复出了。

  且不说蒋介石复出,世人瞩目。还是分析一下蒋宋联姻的深层原因,说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讲到宋氏三姐妹具有美国基督教会背景的侨商父亲宋嘉树。他9岁被父母送给美国波士顿开茶丝商店的舅父收养,在商店当学徒。3年学徒期满后,到—艘名叫“考尔法克斯”的货船上当服务员,改名为查理·宋。14岁那年,他被—位卫理公会教堂牧师收养。当时美国的基督教会正在物色培养中国传教士。查理·宋接受了洗礼,成了—名基督教徒,并进入万德毕尔特大学专读神学。1886年,查理·宋被派回中国,在上海当牧师。他为教会印《圣经》,从而经营印刷生意,同时又兼作进口机械的代理商,因而成为上海第一代买办的代表人物之一。20多年的经商,使他成为拥有60万两白银的富翁。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是上海富商倪氏家族的千金小姐。宋美龄11岁就同两个姐姐在美国求学,毕业于威斯里大学。宋美龄才智很高,风姿绰约,仪表出众,通晓6国语言,精于英国文学。她哥哥宋子文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1927年就担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是中国金融界的名流。孔祥熙毕业于美国欧柏林大学,在美国结识孙中山。辛亥革命时,孔祥熙在山西组织“学生军”,后任国民政府工商部长。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后,他紧紧依靠江浙财团的雄厚经济实力,以继承孙中山遗志为标榜,在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与新旧军阀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以公正调停人身份再度复出,重新登上政治舞台。

  有人说蒋宋联姻是“中美联姻”,取蒋中正之“中”字、宋美龄之“美”字,—语道破了蒋介石竭力追求宋美龄的真实意图,他想与美国搞好关系。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