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黄埔风云(九)

日期:2008-05-22 16:21 来源:--请选择--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十九章  北伐成功  蒋介石北平哭陵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改组了国民党中央机构和国民政府,蒋介石将党、政、军大权独揽一身: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他号召“继承中山遗志,完成祖国统一”,决定进行第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总兵力70个军、99万人,号称百万大军,第一集团军,辖18个军,总兵力29万人,蒋亲自兼任总司令;第二集团军,辖25个军,总兵力31万人,冯玉祥任总司令;第三集团军,辖11个军,总兵力15万人,阎锡山任总司令;第四集团军,辖16个军,总兵力24万人,李宗仁任总司令。另有杨树庄辖若干舰队,配合作战。1928年4月7日,二次北伐开始进军:第一集团军沿津浦路北进;二、四集团军沿京汉路北进;三集团军出京绥路东进,四路大军,会师北京。当时奉系的安国军亦号称百万大军,共有七个方面的军团,分别以孙传芳、张宗昌、张学良、杨宇霆、张作相、昊发刊、褚玉璞为军团司令。其作战部署为对京汉、津浦路采取防御,对正太路、鲁西、冀南一带采取攻势。

  大战开始后,北伐军第一、二集团军迅速北进,大破鲁南的张宗昌。5月1日,占领济南, 3日,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北伐军撤出济南,绕道渡黄河向北京攻击前进。28日,北伐军全线进攻,奉军节节败退,张作霖见大势已去,令部队撤离京津地区,向滦河退却。6月4日晨,张作霖专列在沈阳皇姑屯被日军炸毁,张当场受重伤,半个月后宣布死亡。6日,北伐军第三集团军商震部进驻北京,12日攻占天津。南京国民政府于15日发表公告,正式宣布北伐成功。

  6月20日,新疆总督杨增新宣布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至此,除东北二省外,全国都挂上了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30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总司令,这样,国民党在名义上统一了全中国。

  北伐成功后,阎锡山任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4次会议决议改北京为北平,与天津同为特别市。蒋介石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及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随后他又宣布辞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的职务。他带头辞职,暗示他的亲信们也辞职。果然,国民党中常委丁维汾、海军总司令杨树庄、第一军军长刘峙等电请辞职,一时间,南京政府军政要员们纷纷请辞职,大有“功成身退”的味道。蒋此举目的有三:一是他的总司令任期将到,主动请辞,显得高雅;二是要裁军“削藩”,先自己带头;三是试探各方势力对自己的态度,进而识别真假拥护自己的人。

  这着棋很灵验。首先冯玉祥致电挽留,接着李济深、李宗仁、阎锡山、白崇禧纷纷发来挽留电,何应钦深怕落人后,也急忙从南京发来挽留电。蒋介石这时偕夫人在奉化老家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看到挽留电如雪片飞来,—个比—个恳切,心中好不得意。6月17日,蒋介石通电,表示打消辞意,要对军事负责到底。这样一来,蒋介石由奉化返回南京。

  接着,南北方又发生了一场有关迁都的争论。北方派认为南京为六朝粉都,腐败萎靡之气太重,是亡国之都;南方派则认为北方风沙大,天气冷,不适宜建都,并以“以南京为先总理孙中山先生指定的首都,总理遗训不能违背”为由,引经据典,大做文章。北方派见争不过南方派,只好偃旗息鼓。

  最后,蒋介石以中央政治会议的名义,决定在北平举行由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4位集团军总司令为首的祭奠孙中山灵柩的盛典。 

  6月26日,蒋介石偕同吴稚晖、陈布雷、邵力子、陈立夫、周佛海等一批文武官员,从南京乘军舰溯江而上,抵达武汉。30日,与李宗仁北上郑州见冯玉祥。7月3日,蒋偕夫人到达北平,进住香山碧云寺青舍。7月6日,祭灵大典在香山碧云寺隆重举行。各界要员、在津京唐地区的黄埔军校毕业的团长以上军官全部参加。北平旅社、宾馆、招待所住满达官显贵,轰动京城。

  这次祭灵活动极其庄严肃穆,各界送来的花圈、挽联堆满香山至碧云寺的五重山门。上午8时20分,典礼开始。蒋介石主祭,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为襄祭。白崇禧、方振武、贺耀祖、张荫梧、楚溪春等文臣武将分站两侧。奏哀乐后,蒋介石敬献花圈,行三鞠躬礼,接着由第三集团军总指挥商震代表蒋宣读祭文。

  祭文开头称:“维中华民国十七年七月六日,国民革命军既定北平。弟子蒋中正,谨诣香山碧云寺,致祭我总理孙先生之灵曰:溯自我总理之溘逝,于今已三年余芙。中正昔侍总理,亲承提命之殷殷,寄以非常之任,教诲拳拳,所以期望于中正者,原在造成革命之武力,铲除革命之障碍,以早脱人民于水火……”

  由陈布雷草拟的这篇祭文,一是说明蒋介石为北伐胜利及统一大业的最高军事统帅;再则昭示天下,蒋介石受命于先总理,是法定的继承人。祭文读至“今当建国伊始,而总理已长辞人世,不复能躬亲指导,千钧之责任,寄于后死之同志,惟有竭力同心,勉为绍继。以总理之精神,团结本党之精神;以总理之思想,统—全国之思想。革命之基本既立。人民之解放可期。中正自许身党国,久已矢之死靡他之决心。初不意百战余生,尚能留此微躯……”时,冯玉祥的脸色变了,阎锡山、李宗仁也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已听出话中有话,含沙射影。

  商震读罢祭文,便有人打开中山先生的棺盖,让全体同志瞻仰遗容。蒋介石第一个到了棺前,他一见先生遗容,顿时放声大哭,泪如泉涌。冯、阎、李三位集团军总司令依次在棺木前瞻仰总理遗容,俟文武百官瞻毕,已是日头当午,祭灵之典告终。根据总理遗愿,灵枢暂厝碧云寺,一俟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修建完工,将举行奉安大典。4年后,总理奉安大典如期举行。

  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于1924年11月13日乘“永丰”舰从广州北上,途中绕经香港、上海、日本,于12月4日抵达天津,住进张园。当晚拜会了张作霖,返回住所后即感到浑身不适,发冷发热,肝部阵痛。宋庆龄、孙科日夜在总理身边照料。大家以为这次总理北上,日夜兼程,舟车并举,沿途又发表演说,劳苦异常,到天津后正逢隆冬,与他长期在亚热带地区居住的气候变化太大,—时可能不适应,休息几天也许会好的。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总理身患肝癌巳到晚期,生命垂危。孙中山是学医出身,本来应抽时间去医院检查一下,但他忧国忧民,公务繁忙,没有顾得上治病。正当他北上途中,政局突变,皖系军阀段祺瑞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进入北京,段祺瑞临时执政,冯玉祥带兵退守南口。1924年除夕,孙中山扶病入京。北京灰云密布,寒风凛冽,沙尘弥漫。数万群众在前门车站热烈欢迎。1925年1月20日,孙中山的病情加重,25日病势转危,不能进食,26日下午3时,孙中山被送往协和医院抢救。打开腹腔后,发现肝脏表面、大网膜和大小肠上长满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节,整个脏器已粘连在—起。主刀医生仅切下小块组织,就立即将腹腔缝合。化验结果证实孙中山患的是晚期肝癌。2月18日,孙中山迁居铁狮子胡同顾维钧寓所。在于右任、蔡元培、胡适的推荐下,请来北京名中医陆仲安为孙中山治病。陆大夫的脉案曰:“惊惶忿怒,都伤肝经,血沸气滞,淤浊闭塞,转为肝硬。由硬而疽,日久成脓,升降之机失度,血气因之大耗……”3月12日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躯孙中山溘然长逝。4月2日,遗体由社稷坛大殿移至西山碧云寺停厝。

  北平哭灵之后,由裁军问题引发中原大战,李宗仁、唐生智败北。

第二十章  浴血奋战  井冈山朱毛会师

  且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打到鲁西北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个伟大的时刻到来了,那就是日后家喻户晓的“朱毛”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8日这—天,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和农民军,在敌人7个师的围堵截击下,冲出包围,辗转来到江西宁冈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5月4日,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将这支工农武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全军辖3个师9个团,总计有官兵两万多人。

  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的会师,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军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两位巨人在龙江书院的握手,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中段,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先后在宁冈、永新、遂川、茶陵等县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发展革命力量,打退了国民党军阀多次进攻,建立工农兵政权,领导农民分配土地,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当天,毛泽东刚从外归来,听说朱德已在龙江书院,立即前往相会。两人神交多年,见面后紧握双手,激动万分。这年,毛泽东35岁,朱德42岁。

  朱毛井冈山会师,牵线人有两位,—是毛泽东派去找朱德的何长工,一是朱德派去找毛泽东的毛泽覃。毛泽覃是毛泽东的胞弟,字润菊,比他哥哥小12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他18岁入党,19岁进入黄埔军校,在政治部当科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离开黄埔军校,赴武汉找大哥,经介绍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工作。参加南昌起义后,在叶挺的十一军政治部工作。部队在三河坝被打散,他在饶平参加了朱德的部队。朱德以王楷的化名,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在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同学)军部任总参议、四十七师副师长兼一四四团团长,暂时有了一个安生之地。

  有—天,朱德把毛泽覃叫去,指着一张刚缴来的报纸说:“瞧,你大哥带着秋收起义的主力部队上了井冈山,敌人拿他没办法。你立即动身,到他那里去联系一下两军会师的事,咱们不能老在范石生名下过日子。”

  毛泽覃到城里印了名片,上书“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部少尉副官覃泽”。他穿上黄呢军装,带上手枪,一路上威风凛凛。地方官员和保安团—见名片,无不摆酒接风,设宴款待。毛泽覃一路顺风上了井冈山。这天已近黄昏,毛泽东、袁文才、贺子珍3人刚跨过茅坪河上的小桥,就见贺怡向他们跑来,见面就说:“毛委员,来人啦!说是你弟弟。”毛泽东一怔,有点不信,问道:“弟弟,哪个?”贺怡不晓得毛泽东有几个弟弟,指着八角楼的方向,大声说:“在那儿呐。”毛泽东远远看见八角楼前站着几个人,其中有一人身穿军官制服。那军官好像认出了什么,推开众人,向毛泽东飞奔过来,毛泽东老远就大声喊道:“润菊!”毛泽覃扑上来,连叫了几声“大哥!大哥!”。兄弟俩这意外重逢,真是喜从天降。毛泽东一把拉着弟弟,上了八角楼的房间。

  兄弟俩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谈完会师之事后,毛泽覃问道:“哥,我嫂子和三个侄儿有消息吗?”

  毛泽东沉下脸,难过地摇摇头,没有作声。过了—会儿,毛泽东扬起脸,说道:“润菊,汉朝有个大将军霍去病说过‘匈奴不灭,何以为家?’,你我都已投身革命,革命不成功,也实在难以回家呀!听说湘潭的土豪把我们家的房子都烧了,田也占了。湖南军阀何键悬赏20万大洋要我的头。你嫂子带着孩子,恐怕凶多吉少。我写过两次信,也不晓得她能不能收到……”当晚,兄弟二人彻夜长谈,国事家事无不令人忧愁。

  话分两头。再说毛泽东派何长工下山打听朱德、陈毅的消息之事。何长工从1927年10月5日出发,经过几个月的奔波,经长沙下广州,又返回韶关。在澡堂洗澡时意外知道了朱德的下落,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何长工一身富豪打扮,摸黑朝犁铺头奔去,终于见到了他日思夜梦中的朱德、陈毅。他将毛泽东的建议及井冈山的情况作了汇报,还意外地见到了当年在洞庭湖做地下工作的蔡协民和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王尔琢。王是朱德的参谋长。与陈毅同庚,都生于1901年。

  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18岁的陈毅受“五四”运动影响,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入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192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四川从事兵运工作,参加泸州起义失败后,来到武汉,经人介绍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政治部少尉文书,实际上是党派去的武汉分校党委书记,负责军校的党团组织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任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党代表。1928年4月23日,陈毅与朱德的部队进入沔渡,然后转战湘南。陈毅的大哥陈修和是黄埔三期毕业生,二哥陈孟熙是黄埔五期毕业生。所以,陈毅对黄埔有很深的感情。

  在这期间,何长工还见到了林彪,林刚从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分来部队当排长。何长工将诸事办妥后,于1928年1月上旬返回井冈山复命。

  1928年5月4日,砻市召开了庆祝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大会。两军会师,人民群众奔走相告,宁冈县委筹集了两万人吃20天的粮食,砻市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龙江岸边的沙滩上是庆祝大会会场,工农革命军和赤卫队员以及四面八方拥来的群众,人山人海,鼓乐齐鸣,红旗漫山遍野。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主持会议,朱德、毛泽东都讲了话。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当年,在烽火漫天的湘赣边区井冈山,在红军队伍中,活跃着—大批黄埔军校毕业的师生。他们都是红四军中的连、营、团各级领导干部。据不完全统计,有卢德铭、伍中豪、陈毅安、徐彦刚、陈浩、朱云卿、谭希林、韩浚、陈树华、宛希先、张宗逊、余洒度、苏先骏、张子清、曾士峨、游雪程、王良、陈伯钧、吕赤、范树德、陈龙鹤(朝鲜人)、黄瓒、李腾芳、黄子吉、黄坚、钟文璋、陈烈、史保亨等。朱德从湘南带来的黄埔学生则有王尔琢、王展诚、刘之至、唐天际、林彪、陈东日、戴诚本、周子昆、萧劲、朱舍我、段辉唐、袁崇全、邝慵、李天柱、杨至诚、刘铁超、资秉谦、曹福昌等。

  在巍然屹立的井冈山上,也洒下了黄埔师生的鲜血。牺牲于这—时期的黄埔师生,除卢德铭、王尔琢外,还有张子清、萧劲、资秉谦、吕赤、王展诚、贺国中等6人。他们都是独当一面的指挥员,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身先士卒而捐躯的。

  当然,也有少数黄埔的败类在艰苦的环境下,经不起考验,为了贪图高官厚禄,竟敢把枪口对准自己的同学。1928年9月中旬,在红军大部队从湘南向井冈山转移的路上,红二十八团二营营长袁崇全胁迫全营官兵投敌。黄埔一期毕业生、红四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闻讯前去追赶喊话,唤回了机炮连及部分官兵。而蛇蝎心肠的袁崇全却把枪口对准了王尔琢。—位杰出的将领就这么牺牲了,这年他才27岁。

  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磨练了黄埔师生的意志,也促使他们在风浪中锻炼成材。如陈毅安,由连、营、团长,至1930年初升任为红三军团的纵队司令员。张子清,初为连、营长,1927年12月接任团长,1928年5月升为红四军十一师师长。伍中豪,1929年4月由营长升为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部队入赣南闽西后任红四军的三纵队司令员,1930年3月调任红十二军军长。

  井冈山的革命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清涧、渭华起义,刘志丹,唐澎等黄埔生崭露头角。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