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黄埔风雨(十一)

日期:2008-05-22 16:22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二十三章  淞沪抗战   张治中请缨杀敌

 

  1937年8月13日,侵占平津之敌又从东海向上海发动大规模军事侵略,史称“八·一三事变”。8月9日,日军两人乘军用汽车向虹桥飞机场猛冲,因枪杀中国士兵一人,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8月13日晨,日军即以此为借口,从日租界和黄浦江的军舰上,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中国军队从奋起还击开始,至11月12日西撤结束,历时三个多月。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将军率领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历史上写下了撼天地、泣鬼神的一页。淞沪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张治中曾任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代总队长,安徽巢县人,保定军校三期毕业生,有“红色教官”、“和平将军”之誉。在黄埔军校当了10年的教育长,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原在青岛养病,卢沟桥的炮声改变了他养病的打算,他拒绝医生的再三劝告,7月8日赶回南京,接受了蒋介石委任他为京沪警备司令官的职位。上海是东海的门户,他守土有责,并向蒋介石提出了“先发制敌”的作战方略,秘密调精锐部队进入上海布防,枕戈待旦,以防万一。

  就在张治中加紧备战时,“八·一三事变”发生。日军在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以12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完成对上海的包围,13日晨,日军发起攻击。

  张治中下令所属八十七、八十八师奋起反击。14日发起总攻,八十八师二六四旅旅长黄梅兴壮烈牺牲,成为在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位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

  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并成立最高统帅部,划分5个战区。针对淞沪战事,将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九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三十六、五十六、八十七、八十八、九十八五个师,另十一师亦暂归张指挥,还有教导总队、炮兵4个团,攻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苏浙边区部队编为第八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炮击浦西汇山码头;空军出动协同作战。

  8月下旬,日本大批援军在吴淞口、川沙登陆,中国军队在宝山、月浦、罗店、浏河等地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战况异常激烈。其中罗店之战最为壮烈。罗店是通往嘉定的要道,罗店一失,嘉定不保,侧翼敌包围之势既成,上海必陷无疑。敌陆海空协同作战,疯狂进攻。新成立的十五集团军由陈诚任总司令,以十八军的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八师为主力,担负左翼作战任务。张治中所部居中,总的方针是“以保持租界交通及固守吴淞为原则”。中国军队士气旺盛,英勇冲杀,层层包围,短兵相接,近战肉搏。日军十一师团对中国王牌十八军,精锐对精锐的决战。十八军十一师师长彭善、六十七师师长李树森都是黄埔一期毕业生。后起之秀、黄埔五期毕业的郭汝瑰任十八军十四师参谋长兼四十二旅代旅长,这年郭才29岁,是最年轻的少将之一。四十二旅8000官兵,打得只剩下2000人,而且都是后勤人员。全旅36挺重机枪打得只剩下4挺。八十四团团长周煜南再也顶不住了,他带着哭声向郭汝瑰请求撤退。郭用锐利的目光盯了他一眼,一声不吭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周团长。这是郭写给师长霍揆彰的一份遗嘱:

  我八千健儿已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身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草。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我有两支钢笔,请给我两个弟弟各一支,手表一只,留给妻子方学兰以作纪念。

  周团长看完血书,返身又冲往前线。经过七天七夜苦战,郭汝瑰才将阵地交给第四军接防。

  黄埔一期生蔡炳炎,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8月26日在罗店与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终年36岁。牺牲前4天,他给妻子留下一封绝笔信。信中说: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焉能存!妻子赵志学于9月冒着炮火赶到淞沪前线将丈夫的遗体运回安徽合肥老家安葬。

  十八军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三营中校营长姚子青,广东人,黄埔六期毕业,8月24日,他奉命率部500名将士守宝山,与日寇争夺阵地七天七夜,最后全营500将士无一身还。姚子青临牺牲前,叫来报务员发出最后一份电报:职营官兵抱与敌偕亡之决心,一息尚存,奋斗到底!副旅长龚传文见到这份电报后,姚子青和他的500名官兵已全部牺牲,连那位报务员也在内。宝山之战,在十八军战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而又极其光彩的一页。姚子青在8月12日从汉口开赴上海前夕,曾给爱妻留下了遗嘱:此去尚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

  英雄有泪不轻弹,姚子青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在国与家两者不可兼得之际,他从容选择了舍家纾难、拯救祖国的道路。国民政府称宝山之战为“民族人格之表现”,并一度将宝山县改名为子青县。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称赞姚子青等烈士是国人“祟高伟大的模范”。解放后,国家将广东平远县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以纪念黄梅兴、姚子青两位烈士。黄埔二期毕业的吴继光,安徽盱眙人(现属江苏),时任五十八师一七四旅少将旅长,11月5日在白鹤港以身殉国,时年34岁。黄埔三期毕业的丘之纪,曾任张治中的随从副官,“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任税警总团二支队第五团上校团长,11月2日在刘家宅战斗中壮烈牺牲。黄埔四期毕业的杨杰,河北容城人,时任第一军一师一旅少将副旅长,在淞沪会战中,率部守卫西卫塘,11月11日在蕰藻浜以南与日军激战中,以身殉国,时年42岁。

  淞沪战役自蒋介石下决心后,规模便越来越大,各地援军源源不断进入战区,最后达到了70个师,占全国总兵力三分之一。日军亦不断增兵,数量达到20万人之多。张治中因与蒋介石在战略上有分歧,他的“先发制人”,争取主动出击,累累受阻,加上陈诚的介入,自持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对张也有不敬之处。张曾命受他指挥的九十八师拨出兵力归属八十七、八十八师,准备进攻,结果师长夏楚中根本不听他的指挥。十五集团军成立后,十一师与九十八师回归陈诚指挥,张治中与他们的矛盾减少了,但心理上的隔阂总是难免的。9月21日,第三战区重新区分战线与编组,蒋介石才决定张治中与朱绍良对调。张治中任军事委员会管理部部长,9月23日,他离开了日夜辛劳了40天的司令部。在离沪前夕,他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心情不甚愉快。

  淞沪抗战,旨在吸引日寇主力南下,不让日寇从华北沿平汉铁路长驱直入武汉,以持久战粉碎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这个目的虽然达到了,但中国军队伤亡近30万人,其中死亡10万人,牺牲之巨大,战斗之激烈,在抗日战争中,鲜有前例。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西撤结束,历时3个月。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的“中央突破、速战速胜”的战略部署,粉碎了他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这次战役是中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日军伤亡6万多人,被毁、伤飞机200多架,舰船20余艘。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和战斗能力,赢得了世界各国军事家的高度评价。

  

  第二十四章 寸土必争 谢晋元死守四行

  “八·一三”淞沪抗战,其最辉煌的一页,当数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之举。

  四行仓库,系指上海金城、大陆、中南、盐业四家私营银行储蓄会的仓库,它坐落在光复路21号苏州河北岸,东与大陆银行仓库为邻,是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基地。楼长120米,宽15米,共6层,全由钢筋水泥建成,墙厚楼高,易守难攻。1937年8月27日,第五军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团长韩宪元率两个营的兵力,在作战中被俘牺牲。副团长谢晋元升任,继续坚守四行仓库。由于营长杨瑞符受伤,全团指挥实际上由谢和4位连长负责。全团号称“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20人左右。谢晋元要求官兵抱必死决心,与仓库共存亡,并下令抢修防御工事。

  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闸北、江湾守军奉命撤退。五二四团担任断后掩护任务,当时谢团长已越过日军警戒线,没有接到这个命令。谢团长率仅有的1营官兵于晚12时死守四行仓库。他要士兵用麻袋堵死底层门窗,二层以上门窗堵死一半,以防敌射击。同时切断电源,利于隐蔽,防敌纵火。在楼顶架设机枪。仓库东南角有座商店楼,官兵挖洞与之相连,这是与外界唯一的联络窗口。谢团长写下了一首诗: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27日晨,日寇包围四行仓库,他们虽有坦克,但大楼坚如磐石,坦克冲不垮;虽有飞机大炮,但却不敢轰炸,怕流弹飞到租界,引起国际争端。日寇用坦克掩护步兵冲锋,企图爆破,放火烧楼。在这紧急关头,敢死队员陈树生在自己的身上捆绑手榴弹,从6楼纵身跳下,跃入敌群,拉响导火线,与10余名敌人同归于尽。谢晋元要每人写一份遗嘱,以示与阵地共存亡。谢在自己的遗嘱中写道: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决不片刻偷生。

  30日,屡遭失败的日军恼羞成怒,用燃烧弹、毒气弹猛攻。八百壮士均抱必死之决心,与敌同归于尽。3天后,八十八师师长、黄埔一期毕业的孙元良收到谢晋元在重围中发来的一封信:

  元良师长钧鉴

  窃职以牺牲之决心,谨遵钧座意旨,奋斗到底。在未完全达成任务前,决不轻率怠忽。成功成仁,计之熟矣。工事经三日加强,业经达到预定程度。任敌来攻,定不得逞。二十七日敌军再次来攻,结果,据瞭望哨兵报告,毙敌在八十人以上。昨(二十八)晨六时许,职亲手阻击,毙敌一名。河南岸同胞望见,成拍掌欢呼。现职决心待任务完成,作壮烈牺牲!一切祈释钧念。

  这是黄埔革命精神的最好诠释。

  租界英军目睹谢晋元率孤军困守四行仓库,恐危及租界安全,从27日凌晨开始,就多次派人劝谢团长,表示只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他们愿意让“八百壮士”退入租界,并保护他们的安全。谢晋元坚决表示:“我们的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30日上午,英军再次劝谢退入租界,谢再次表示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在那生死攸关的日子里,上海人民看见国旗在四行仓库屋顶随风飘扬,人人均感到自豪,也使日寇望而生畏。日寇用炮火打掉了国旗,立即激怒了群众。28日晚,一名14岁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受群众委托,冒险游过苏州河,穿过枪林弹雨,将一面长达4米的国旗送到谢晋元手中。第二天凌晨,中国国旗又飘扬在四行屋顶上。孤岛上的一面国旗,鼓舞着千百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

  从10月27日至30日,谢晋元在四行坚守4天,击毙敌200余人,而所部仅死10人,伤27人。谢于31日接到撤退命令,只得遵命。师长孙元良的命令说:“奉蒋委员长令,珍重退入租界,继续为国努力。”13辆卡车满载孤军营官兵经南京路、胶州路,开到新加坡路(今余姚路)英租界营地。谁知这一来,送入了绝境。

  对这段历史,蒋介石在1937年10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为主帅者,爱惜所部与牺牲所部皆有一定限度。今谢晋元死守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

  公共租界畏于日军反对,将他们羁留长达4年又1个月零27天,且违背诺言,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将他们软禁,该部屡遭侵扰,工部局白俄士兵枪杀中国士兵多人。此种身处逆境的长期奋斗,实比前线打仗更为艰难。谢晋元不能引渡,只好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带领官兵在孤军营里坚持出操上课,并举行升旗典礼,4年如一日。日伪多方威逼利诱,均未得逞。随着上海形势的恶化,谢晋元立下遗嘱寄给在广东蕉岭的父亲。遗嘱写道:“敌人劫男之企图,据最近消息势在必得。敌曾向租界当局要求引渡未果,但野心仍不死。且有‘不惜任何代价,必将谢团长劫到虹口敌军根据地,只要谢团长答应合作,任何位置均可给予’云云。……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

  1941年4月24日晨,上操时,郝景成、张文清、张国顺、张福忠4名被敌人收买的叛变士兵,借故迟到。当谢晋元把他们叫到一边询问时,4个叛徒突然拿起刺刀和其它凶器,猛刺谢的头部,谢当即倒地。人群围上来,排长李春林大声喊:“团长没死!”郝景成狂叫:“让开!”又向团长腹部连刺几刀。送医院抢救中,由于伤势过重,下午5时,壮烈牺牲,时年36岁。官兵同哭,悲哀至极。凶手被巡捕带走,说处死刑,但无下落。25日,谢晋元遗体移入礼堂,举行棺殓仪式,上海市30万群众前来吊唁,埋葬在孤军营内鱼池畔。谢晋元夫人凌维诚女士闻讯后,从广东去重庆报丧,宋美龄亲自迎至黄山官邸,蒋介石接见,并手谕发给抚恤费5万元。谢晋元殉职后,孤军营由上官志标和雷雄两位团附领导,继续坚持斗争。

  国民政府追赠谢晋元烈士为陆军少将,凡参加四行守卫战的官兵一律晋升一级,以示嘉奖。四行仓库附近一条马路改名为晋元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上海租界,对孤军营的4百多名官兵实行分别瓦解、各个击破的恶毒政策,在3年多的时间里,有的送到南京战俘营监管,有的送到杭州南星桥养马场劳动,有的运往南洋做苦工,1943年又将50名孤军营战士运往淮南煤矿当劳工。他们受尽折磨,除4个叛徒外,无一人降敌,都是优秀的中国抗日军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孤军营官兵均得到安置。被运往南洋的孤军营官兵,到1947年3月才返回上海。

  剧作家田汉的舞台剧《八百壮士》公演,音乐家夏之秋创作的《八百壮士》歌,广为流传:“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奋守东战场。四面八方都是炮火,四面八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空中飘扬、飘扬!”

  国民政府于1941年4月28日发出通电,表彰谢晋元的英雄事迹:“谢晋元同志之成仁,为我中华民国军人垂一极悲壮之史迹,回溯该团长率领八百孤军,坚守闸北,誓死尽职,守护我国旗与最后阵地而绝不撤退,其忠勇无畏之精神,已获举世之称颂。而其留孤军营中,为时三载以上;历受艰难,尚能坚毅不移,始终一致,保持我国民革命军人独立自强之人格。……谢团长不幸殒命,然其精神实永留人间不朽。谢团长不仅表现我军人坚贞壮烈之气概,亦为我民族不屈不挠正气之代表。除已优予抚恤外,甚望我全体官兵视为模范,共同景仰。以期无负先烈之英灵,而发扬我民族正气之光辉也。”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