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黄埔风云(十六)

日期:2008-07-11 09:47 来源:黄浦杂志 作者:吴昌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昌华
 
       第三十九章  日寇投降  黄埔英烈垂青史

  日本的投降仪式,在中国分时间、分地区先后举行。

  1945年8月21日,在湖南湘西小县城芷江,举行中日双方商洽投降事宜的第一次仪式。

  蒋介石在8月16日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名义,向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发出电报,命令他通令所属部队,在中国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称“军事行动停止后,日军可暂有其武器及装备,保持现有态势,并维持所在地之秩序及交通,听候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冈村向所有在华日军各级指挥部发出即时停止战斗的命令,并复电蒋介石:“准备从南京城撤到郊外,留部分骨干军维护城里和平秩序,以等待中国军队来接收。”

  为进一步商洽投降事宜,8月21日,冈村派副参谋长今井武夫等人飞往湖南芷江。中国方面要求日方洽降代表不得超过5人。

  8月21日,湘西芷江城内搭起一座座松柏牌楼,上悬“胜利之门”的大字横幅。芷江机场跑道和外侧草坪上,排列着成百辆吉普车等各种型号军车,来自四面八方的记者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可是,到了预定的中午12点,天空仍不见日本飞机的踪影。11分钟后,伫立机场苦候的人们,终于看到那架两翼下各缀一面日本国旗、两翼尾端分别拖着4公尺长的红布条的墨绿色飞机。飞机着陆后,今井武夫头戴硬壳帽,小鼻子上架着黑框大眼镜,臂挎黑包,腰挂短剑,神情木讷地走下机舱。新六军政治部主任陈应庄少将走过来,命令日军投降代表下机列队,由宪兵搜查全身,没收所有武器及违禁品,接着站在插白旗的吉普车旁,让记者照相。

  洽降会场原为空军第五、六队的俱乐部。左右两个路口各搭起一座牌楼,上面缀有“V”字,扎着“和平女神”;左边缀着“公理”二字;右边缀着“正义”二字。在会场前的空地上,高高竖立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下午两点,今井带领3名随员(参谋2人,翻译1人),穿过侧廊,走进会议厅。

  厅正中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对面墙上挂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旗中间嵌着金色大“V”字。中国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正襟危坐在受降席上。前面是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条桌,右边坐着副参谋长、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冷欣中将,左边坐着中国战区美军参谋长柏特诺准将和译员王武上校。汤恩伯、张发奎、卢汉、王耀武、杜聿明等国民政府高级将领组成庞大的受降阵容。中美记者100多人从狭小的会场一直挤到外面的走廊里。

  洽谈历时80分钟,今井呈上《驻华日军兵力分布图》,萧参谋长接受文件后,随即交给今井

《中字第一号备忘录》。23日,何应钦召见今井。然后,今井飞回南京。

  9月9日9时,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举行,会场在南京黄埔路黄埔军校大礼堂。中国方面参加的有何应钦、顾祝同、萧毅肃、陈绍宽、张廷孟及翻译王武。日本有冈村宁次、今井武夫等9名投降代表。日方呈送降书,冈村签字后,再呈何应钦。9时20分,受降仪式结束。

  太阳旗从天而落,128万在华“大日本皇军”成为待遣返的战俘。历史昭示,侵略者终归失败,日本投降就是例子。

  八年抗战中,黄埔军校师生奔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官兵并肩作战,前仆后继,英勇杀敌,付出极大的牺牲。

第四十章   重庆谈判  两巨头初次握手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20、23日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速来重庆共商大计。毛泽东与7位政治局委员磋商,决定赴渝谈判。

  1945年8月28日,在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张治中的陪同下,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胡乔木(秘书)、陈龙(警卫员)乘专机赴渝。蒋介石的代表周至柔(原黄埔军校教官)、邵力子(原黄埔军校秘书长)、张澜、沈钧儒、左舜生、章伯钧、陈铭枢、黄炎培、郭沫若等在机场迎接。毛泽东作简短谈话,乘车赴张治中住所桂园。当晚赴山洞林园官邸拜会蒋介石。蒋与夫人宋美龄在1号楼前恭迎。两巨头初次握手。蒋称毛“润之”,毛称蒋“先生”。19年前,在广州国民党开“一大”时,双方见过面,但未握手。

  蒋引毛步入客厅,一一介绍作陪客人:赫尔利、魏德曼、张群、王世杰、陈诚、吴国祯、周至柔、蒋经国、张治中、邵力子;共产党方面有周恩来、王若飞及随员。在晚宴上,蒋滴酒不沾,毛酒量也不大;蒋知道毛喜辣,专门准备一碟红色尖椒油;毛知道蒋不抽烟,压住烟瘾,一根不抽。

  晚宴盛况用8月29日《新华日报》的话来说,是“空气甚为愉快”。那天夜里,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正午会谈对毛泽东应召来渝后之方针,决心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正午会谈是指那天中午他召集的各核心人物会议,应急讨论国共和谈事宜。

  是夜,毛泽东宿于林园官邸2号楼。次日晨5时,毛泽东起床沿林间小道散步,迎面遇见惯起早床的蒋介石。两人在石凳上坐下,谈起林园的主人林森,双方寻找话题,谈得很融洽。

  8月29日上午,在林园官邸3号楼举行初步会谈,下午正式会谈。国民党有蒋介石、王世杰、张群、邵力子;共产党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会谈一开始,蒋说:“政府方面之所以不先提出具体方案,是为了表明政府对谈判并无一定成见,愿意听取中共方面的一切意见,希望中共方面本着精诚坦白之精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蒋不是没有准备,而是想后发制人。毛说:“希望通过谈判,使内战结束,永久和平能实现。”蒋插话:“中国没有内战。”毛反驳道:“抗战8年,大家一致打日本,但内战没有断过。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断。要说没有内战,是不符合实际的。”

  双方开始唇枪舌战。毛的到来,蒋是意料之外。蒋对国民党代表宣布谈判三原则:“1、不得于现政府法统之外谈改组政府问题;2、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3、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毛泽东也自有他的谈判原则,那就是以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为原则,适当让步可以,有限度。蒋要“统一政令军令”,毛要“地盘、军队得到承认”。双方差距很大。史学家侯外庐比喻重庆谈判为“老头子和青年人难成婚姻!”毛说:“不行的话,可以刮胡子嘛!”。蒋不愿“刮胡子”。谈判进展维艰!

  重庆谈判历经43天,毛泽东先后会见了陈立夫、戴季陶、白崇禧、翁文灏、王云五、熊式辉等国民党要人。毛还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名流,如宋庆龄、张澜、章伯钧、罗隆基、沈钧儒、黄炎培、张申府、郭沫若、柳亚子等。

  9月2日,柳亚子应毛泽东之邀前往红岩见面。1926年,毛、柳在广州国民党“一大”初识,两人一起品茶论诗,很谈得来。19年后,在此重逢,柳亚子赋诗《赠毛润之老友》,曰: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堪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归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这首诗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10月7日,毛泽东作了一首《沁园春·雪》给柳亚子。后来,柳和画家尹瘦石在中苏文化协会大厅举办《柳诗尹画联展》,毛诗发表后,和诗之风大盛,一时传为佳话。

  10月8日晚,张治中在林森路军委礼堂为毛泽东举行鸡尾酒会,宴毕看京戏。突然发生第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李少石(廖仲恺的女婿,中共党员)乘车在红岩嘴下土湾时被枪击,抢救无效在医院死亡的事件。周恩来未敢惊动兴致正浓的毛泽东,他与张镇(黄埔军校一期)悄悄离开会场,彻查李少石死因。后查明系误伤致死。10月10日午后,在“桂园”客厅里,国共两党签订《国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国民政府代表邵力子说:“此次商谈得以初步完成,多有赖于毛先生之不辞辛苦。”毛与众人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当夜,毛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到山洞林园官邸与蒋介石长谈。11日清晨,毛向蒋辞行。从此,天各一方,他们再没有见过面。

  11日上午8时,蒋介石派陈诚为代表,为毛泽东送行。3辆小轿车从林园官邸直驶九龙坡机场。9时45分,毛泽东、张治中、王若飞同行,登上飞机起飞。下午1时30分,飞机安全在延安机场降落。两万多群众载歌载舞欢迎毛泽东胜利归来。(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