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蓦然回首:两岸交流二十年(二)

日期:2008-06-25 11:1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立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立

 

三、蒋经国“向历史作交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蒋经国身体日渐衰弱。他感到尤其紧迫的是,需要尽快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他不止一次对亲近的僚属说:“离开家乡三四十年的人,没有人不想家的,这是人之常情。政府对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应乐观其成。”

  蒋经国调整“大陆政策”的外因也有来自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方面的压力。美国害怕台湾问题影响中美关系,妨碍其全球战略利益。在处理两岸关系的态度上,也开始出现某些变化,间接或直接地促进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缓和两岸关系。1987年3-4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助理国务卿西古尔分别在上海和旧金山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表示“支持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过程,欢迎两岸开展“包括间接贸易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流”,以“有助于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

  舒尔茨与西古尔的讲话,颇令台湾当局惊慌,认为讲话透露出美国对两岸统一问题由不介入的袖手政策转为乐观其成的意向。接下来,当台湾当局尚未宣布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际,美国驻中国大使洛德10月2日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采访时,抢先公开对开放大陆探亲的“和平进展”表示欢迎。在美国的这种压力下,蒋经国不能不考虑调整“大陆政策”,以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换取台湾岛内政局的稳定。

  当蒋经国下决心不做“民族罪人”,要“向历史交代”,推进两岸关系后,遂召国民党中央秘书长马树礼来见,令其研拟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

  1987年初,马树礼奉命集中有关部门开会研讨开放大陆探亲案。据台报称:研讨结果反映不一,保守气氛浓厚,阻力大。这种阻力主要来自国民党元老派与情治部门。这些官僚过惯苟且偷生的日子,亦以十分消极的心态看待两岸关系,并不乐意有一番开创性的作为。但上司交下来的任务不能否决,最后便提出“准出不准进”、“条件从严”,使有资格到大陆探亲的人减到最少为好。马树礼将此研究结果上报给蒋经国后,蒋极不满意,立即要求马树礼组织研议。此时已是4-5月间,国民党全力从事解除“戒严”的研究工作,马树礼分身乏术,后来又为去留问题煞费思量,事情暂时耽搁下来。

  5月下旬,蒋经国在例行接待外宾后,特将担任第一局副局长的英文秘书马英九留下,询问他对最新政情及舆情的意见。马英九答称:最近“立法院”及舆论均强烈要求“政府”开放老兵返乡探亲,“政府”在这方面应考虑积极回应。“蒋经国听后,要马与‘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联系,并尽快研究开放大陆探亲的可行性方案。”

  6月2日,马英九完成《民众往返大陆探亲问题之研析》初稿,6月4日将本案依“总统府”内的公文作业程序正式提出签呈,转呈蒋经国核处。马英九出于保密起见,私下将该草案定名为“颖考专案”。所谓“颖考”,乃取材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一篇。该文记载:郑国发生内乱,郑庄公打败其弟段于鄢,并放逐其母姜氏,而郑国大夫颖考叔以事亲至者感动郑庄公,并促成郑庄公与其母姜氏重逢团聚的故事。

  “颖考专案”出炉后,蒋经国指示幕僚进一步研拟因应方案的具体做法。7月份李焕接掌国民党中央党部后,直接策划开放大陆探亲案,并很快订出了原则方案。

  在研讨过程中,出现了两派意见。以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李焕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把开放探亲看作是调整大陆政策的第一步,随之将开放观光、贸易、体育交流与文化交流。他们主张两岸“官方”关系仍坚持“三不政策”,而民间则开放接触,使台海两岸由封闭进入互动关系,由紧张对峙进入和平竞赛。

  以“行政院长”俞国华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人道论”,即把开放探亲仅看作是基于“人道”的弹性措施,不是对大陆政策的调整,所以除探亲外,其他一切不变。他们主张对民间探亲采取“不协助、不禁止、不鼓励”的原则,官方“三不”立场不变,保持海峡两岸敌对状态。他们还认为,如果开放接触与往来,将表示海峡两岸敌对关系已结束,如此一来,依据《与台湾关系法》,美国就可停止对台军售。而且,两岸扩大交流可能冲淡“敌情”观念,对台安全造成不利。

  在开放探亲本身是否设限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上,台当局内部都出现两种不同主张:比如应否对探亲者年龄和亲等作出限制?一种观点认为应加限制,如年龄应限制在55岁以上,亲等限三等亲以内,如果不限年龄和亲等,无异变成开放观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限年龄不合情理,孙子为何不可探望祖父母?且限亲等无法核证,难以执行,其结果形同虚设,不如不限。对于应否对探亲者作职业和省籍的限制和应否同时允许大陆同胞去台湾探亲,也都有不同主张。

  因两种主张各不相让,最后只好交蒋经国裁决。蒋经国本意支持李焕主张,但此时此刻又不能不考虑俞国华等人的意见,经深思熟虑,只得采取折中方案,不偏不倚。

  蒋经国综合了两派人的意见之后,在9月14日召见郝柏村和许历农时,就探亲问题谈了三点意见:一是“基于人道原则,将开放大陆来台人员回大陆探亲”,“回大陆探亲纯为民间私人行为”。二是“探亲管制由安全局、警总及境管局派人支援,实际操作者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三是“政府不与中共政权接触、谈判、妥协之政策不变”。

  9月16日,国民党召开中常会,会议原则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同时蒋经国提议由李登辉、俞国华、倪文亚、吴伯雄、何宜武5位国民党中常委组成专案小组,就“行政院”所提及台湾民众“返乡探亲”的原则及中常会的意见“迅作审议,并将结论提报中常会讨论”。蒋经国在会上特别强调处理“返乡探亲”问题的基本前提是:“反共基本‘国策’不变,光复国土目标不变,确保‘国家’安全的原则不变”。

  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李登辉5人专案小组提出的《国人赴大陆探亲问题的研究结论报告》。这个报告的结论有两项,一是“基于传统伦理及人道立场的考虑,允许国人赴大陆探亲”。二是“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

  10月15日,“内政部长”吴伯雄奉蒋经国令宣布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具体办法,决定11月2日起施行。

  蒋经国开放赴大陆探亲,具有明显的“政

治反攻”色彩,依然坚持“三不”政策,而且开放是有选择的,设限也多。但从历史角度看,由过去“绝对禁止”两岸人员交往走向“开放”,由“不允许”到“允许”,由“不通”到“通”,不能不说是两岸关系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蒋经国开放赴大陆探亲,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消除隔阂,减轻对立,更有助于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与向心力。相信随着海峡两岸亲情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会使两岸对立情绪进一步降低,形成一个有利于两岸官方对话的客观环境与条件。这也正如《中国时报》所说:“这种情势的出现,在‘台独’主张日渐气盛之此时,对国民党政权有利,对中共的‘和平统一’主张有利,对台湾海峡乃至整个亚洲和平情势都有利。”

  历史不会忘记,蒋经国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为两岸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四、台胞潮涌大陆

  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登记。这一天被台湾《民众日报》称之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据台湾《中央日报》报道: 红十字会受理探亲登记的时间是从11月2日上午9时开始,但从凌晨3点左右,就已经开始有人等候办理登记手续,待天亮时,四周已是一片人山人海。3时30分左右,红十字总会大门一开,等候多时的民众就像潮水般一拥而入,受理登记的柜台还没有开门,办公室就已挤得水泄不通。在一片混乱声中,来自台东的熊光远,第一个办妥登记及申办赴港澳转往大陆探亲手续,他准备回江西南昌探视儿子熊振武。据统计:红十字会第一天办妥登记手续的多达1334人。这种“探亲热”持续不断。据统计,开放探亲满6个月时,申请赴大陆探亲者达14万余人,有6万多人已前往大陆探亲。

  在浩浩荡荡回大陆探亲的台湾民众中,很多人想到的是先要去祭祀祖先黄帝。黄帝陵园设在陕西桥山之巅,气势雄伟。每年清明、重阳的祭祀大典均在陵园进行。数千年来这里香火不断,凡我中华儿女,不论国内海外,无不视黄陵为心中圣地,魂牵梦绕,心往神驰。早在1946年,历经半个世纪的殖民苦难而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组成12 人的“台湾光复致敬团”,万里迢迢要到桥山向黄陵颂报回归之喜。然而当他们走到离黄陵只有几十公里的耀县时,被国民党当局极力阻止,因为再向前行,将进入“共产党统治的地方”。万般无奈,他们只好在耀县药王山设坛遥祭,含憾洒泪而返。而今,伴着返乡探亲的浪潮,前来黄陵膜拜的台湾同胞络绎不绝。

  1988年1月,“台湾老兵返乡探亲团”的24位团员,在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后,来不及回各自家乡探望,便顶着寒风,从西安乘车向着黄陵疾驰而去。他们身穿特制的套服,胸前一律是“想家”两个大字,后背则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印着“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百战留余生,方知老来苦”、“四十多年了,放我回家吧”、“孤苦无依汉,夜夜梦神州”等字句。他们人手一面橘红色的小团旗上,印有中国地图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的诗句。

  中午时分,黄帝陵前,他们供奉上特意从台湾带来的一瓶日月潭水,两包阿里山的泥土,碧叶托举着的槟榔和鲜嫩的凤梨;又插上一面小团旗,点燃从台湾带来的蜡烛、香表,庄严祭告轩辕黄帝的在天之灵:台湾的中华儿女终于回来了!

  主祭人何文德举起一束点燃的香火,带领全体人员向始祖献花献果,三拜九叩,跪在陵前,何文德恭读《祭黄帝文》。当他念到“一九四九,国土分裂,海峡天堑,骨肉离散……今遂夙愿,探亲返乡,鬓毛虽衰,乡音未改”数句时,不禁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团员们已是哭声一片。

  祭罢,大家在黄帝陵前拜了又拜。在何文德的提议下,他们手拉手,背靠着“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围成一圈,一偿叶落归根的心愿。何文德还特意在轩辕庙院内,拣了两块用桥山之土烧制的瓦当,他说:要把它带回台湾,作为永久的纪念,要让更多的乡亲知道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1988年清明祭陵拜祖,67岁的吕老先生参加了。他是黄埔军校学生,在台湾省政府任职多年,此次携台籍妻子返乡探亲。两岸多年的隔绝,使他回到大陆以后,一直谨言慎行,心存防范,默然不语。然而在始祖面前,当主祭人高唱道“近四十载,物漫晴空,兄弟父母,被阻西东。一衣带水,一航难通,思亲情切,泪洒血涌。金瓯尚缺,孤岛零丁,幸春风初起兮坚冰渐融,盼彩云归来兮骨肉逢。捐弃旧嫌,众志成城。振兴中华,民族龙腾。皇天厚土,鉴此精诚。斯心斯志,昭告神明”时,老人不禁泪如泉涌。

  祭罢始祖,回到宾馆,这位沉默寡言的老人突然滔滔不绝地与陪同人员交流起来。他说:“人过60岁,总想叶落归根,过去我常常梦见回到了家乡,见到了父母弟妹,醒来不禁伤心痛哭,惊醒了太太。这次我带太太回到了家乡,见了亲人,睡上了小时候睡过的热炕,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刚才祭陵时,祭文中说的就是我现在的心境啊!”吕老先生特别提到轩辕庙的碑亭中还摆着蒋介石题字的石碑,令他十分意外。他让太太站在石碑前照了几张相,还买了许多碑文拓片。“我要带回去给台湾的同事、同乡看看。看来大陆是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并无政治偏见。国共双方同是炎黄子孙嘛,应该多来多往,加深了解,团结合作才好。”

  随着“探亲潮”的出现,在台北市书店和摊头,大陆各省地图和旅行指南比比皆是,杜康酒、茅台、云烟更是奇货可居。特别是台湾艺人凌峰以探亲名义拍摄的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台播放后,受到台湾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纷纷要求台湾当局进一步放宽探亲限制,调整大陆政策。

  与此同时,“探亲潮”也带动了两岸贸易的迅速发展。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大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展示的广阔前景,犹如一个强力的磁场,吸引着台湾众多的投资者。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提出“为促进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以利于祖国海峡两岸的共同繁荣,鼓励台湾的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大陆投资”。这一行政法规得到了广大台湾同胞的拥护。此后,各地台资企业和投资额迅速增加。由于祖国大陆热烈欢迎台胞各项举措的实施,迎来了广大台胞探亲、旅游、投资、通商的热潮。

  在两岸民众相互交流的大趋势下,台湾当局被迫放宽探亲限制。1988年2月25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中国国民党处理干部同志赴大陆探亲办法》,决定开放该党干部大陆探亲。

  2月28日,台湾“内政部境管局”局长称:当局对于大陆同胞欲来台奔丧的限制,将考虑予以开放。

  4月10日,台湾“内政部”初步决定,将放宽公职人员赴大陆探亲的限制,并适度开放地方“民意代表”及公职人员赴大陆探亲。

  6月3日,“行政院”正式决定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亲等限制,由目前的三亲等放宽为四亲等。探亲者的出入境证有效期由半年延长到一年,但探亲时间及次数仍维持一年一次,一次三个月。

  6月16日,台湾当局有关部门拟订“不鼓励大陆劫机事件原则”。

  7月5日,台湾“行政院”举行会议,继续研商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所衍生的有关问题。会议决定:“建议允许大陆同胞申请来台为直系血亲、配偶奔丧,但将以个案处理”。

  探亲潮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光潮”、“通商潮”,不仅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消除隔阂,减轻对立,更有助于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与向心力。通过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