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大陆热情接待台胞回乡探亲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祖国大陆积极响应,热情接待。原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斯德回忆: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也适时地作了调整。在继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对台具体政策,为台湾当局开放台胞来大陆探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我们正确的对台政策感召下,在台湾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以蒋经国为首的台湾当局历经8年之久,终于在1987年,被迫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可以说,台湾当局采取放宽台胞来大陆探亲的措施,是多年来我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影响和台湾内外形势发展的结果。
当时,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经研究,提出了具体接待台胞的意见,报中央批准。邓大姐(邓颖超,她是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她在会上说,大量的台胞来大陆探亲,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是我们做对台工作的好机会,应抓住这个机会,不能失掉这个机会。两岸长期隔绝,加上国民党长期以来的反共宣传,广大台胞对大陆不了解。他们来了,通过实地观看,不仅可以消除他们的疑虑、偏见,而且可加深他们对大陆的了解和对大陆亲人的感情。
杨斯德还回忆说,中央专门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讨论研究如何接待台胞来大陆探亲,他也列席参加了这次常委会。他详细汇报了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接待台胞来大陆探亲的意见,以及在接待台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还在会上提出,经济上不能向台胞要钱要物,政治上不能歧视他们。中央领导对杨斯德汇报的情况非常重视,反复强调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政策指示。
后来,中央就接待台胞来大陆探亲一事专门制定了一条基本原则,即“来去自由”。同时,具体提出了3条政策:一是以热情欢迎的态度,接待好每一个台胞,使他们处处感到祖国大陆的温暖。在同台胞的接触中,政治上不要强加于人;二是经济上不要钱要物;三是接待工作不要弄虚作假。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各地在接待台胞的过程中,尽量让他们自己多看、多听,好的让他们看,差的也让他们看,实事求是。通过会亲、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顺乎自然地向他们介绍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成就和对台方针政策。很多地方台办的同志对杨斯德说,有些来大陆探亲的台胞受台湾当局贬低大陆宣传的影响,不了解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以为大陆特别穷。他们来时大包小包像搬家,吃的用的带得特别多,连手纸都带来了。等到了大陆一看,大陆的物资很丰富,应有尽有,老百姓的生活不错,连他们自己都感到很可笑。
山东接待人员汇报说,由于台湾当局长期封锁大陆消息,加上长期的反共不实宣传,台湾同胞普遍对我们存在着顾虑,不了解我们对他们回家乡探亲到底是个什么态度,更不了解我们的对台政策。有些台胞一进入大陆,就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大陆的一切。他们不放心我们对他们过去的行为是否采取宽容的政策,毕竟国共两党积怨很深,两岸又隔绝多年,有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山东胶东地区的一位台胞,开始来大陆时,非常担心遭报复。原来,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他带当地的还乡团,抄了现在担任村支书的家,还将他打得奄奄一息。幸亏这位支书逃走了,算是捡了一条命。可这位台胞没想到的是,这位支书不仅没有报复,还热情地接待了他,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这位台胞非常感动,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不计较个人恩怨,宽容大量,真是伟大。他表示回台湾后,要向他的亲人和朋友介绍大陆的政策,要他们早日回家乡看看。
杨斯德曾经接待一位台湾黄埔同学组织的秘书长,在北京饭店宴请他。杨斯德一走进大厅,他就快步跑上来抱着杨斯德,激动地对杨斯德说:“杨先生,我今天投降来了。淮海战役时,我是国民党军队的连长,是漏网之鱼。今天,我自投罗网,主动投降。”杨斯德说:“你们来了就好,我们欢迎,不要说什么投降,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应着眼未来。鲁迅先生有句话,我把它送给你,那就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接待台胞的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中央派人下去检查各地接待台胞的情况。
福建省在接待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台胞原来就有神经病,一发病就什么都不知道,后来经过治疗,脑子基本上清楚,生活也能自理。他一听说老兵可以回家探亲,就迫不及待地回来了。没想到由于兴奋过度,加上劳累过度,这位台胞一到福州就病倒了。福建省台办的工作人员立即将他送医院救治,从省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从医院领导到医生、护士都给予了这位台胞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一方面医院积极治疗;一方面台办工作人员想办法去寻找他的亲人。当时,这位台胞神志不清,一会儿说他的家乡在这里,一会儿又说在那里,弄得工作人员到处跑。但大家都没有怨言,而是满腔热情地去积极寻找,哪怕有一点点希望也不放过。经过医务人员的努力,这位台胞的病情逐渐稳定,发病的次数越来越少,脑子也清楚了些,终于想起了他家乡的大致方向。台办的工作人员采取地毯式搜索,一步一步地缩小范围,最终在一个小山村找到了他的亲人。然后,台办又把台胞的亲人接到医院来。亲人相见胜过良药,这位台胞竟然神奇地好起来,恢复如初。后来,这位台胞高兴地回到了他阔别近40年的家乡,享受着与亲人团圆的幸福。
还有浙江省台办帮助台胞喜结良缘的事也很感人。浙江籍的一位台湾老兵,与原配妻子分隔在海峡两岸,他在台湾没有再娶,而是一心相守着远在家乡的妻子。可是当他回来后,却发现妻子已再婚,非常苦闷。当地台办知道后,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对这位台胞做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指出这种人间悲剧不是个人造成的,而是历史的错误。这位台胞经劝解后也想通了,他不再怪原来的妻子,只能怨两岸长期隔离,有家不能回,人为地酿成骨肉分离、妻离子散的悲剧。台办同志一方面安慰台胞,一方面积极寻找合适的人,促成台胞再结良缘,以照顾这位台胞的后半生。几经寻觅,终于找到了一位年龄相仿的妇女。两人见面后还挺投缘,就这样这位台胞找到了最后的归宿,还在家乡定居下来。
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举不胜举。
为了进一步做好以后的接待工作,杨斯德和同事们向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建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认清中央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正确性,认清做好接待工作对促进祖国统一的深远意义。要注意表扬接待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对于一切违法、违纪行为要认真追查,严肃处理。各地在接待工作中,既要热情,又要适当,不要搞层层拜访、个个宴请,更不要放鞭炮迎送。
认真、细致地做好台属思想教育工作。宣传那些顾大局、识大体的典型。教育他们珍惜骨肉情谊,自尊自爱,不要索钱要物换汇。同时,要鼓励他们解除顾虑,实事求是地向亲友说明家乡和家庭情况,介绍大陆的进步和变化。浙江省有一位台属对回家探亲的台胞态度恶劣,原因是他在“文革”期间因这位台胞而受牵连,耽误了他的前程。所以,他蛮横地要求台胞给予经济补偿,而且要价很高。这位台胞是老兵,在台湾也没有什么积蓄,这次回乡探亲,几乎倾其所有,自然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当这位台胞要回台湾时,所有的行李都被他扣下,令台胞很伤心。当地台办得知后,立即赶来协调,向这位台属讲解中央的对台政策,提高了这位台属的思想政治觉悟。这位台属对自己的行为很后悔,并主动向自己的台湾亲属道歉。随后,这位台属把家乡的变化和这里的有关政策详细地向他介绍,消除了他的疑虑。这位台胞很高兴,也主动资助他的亲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后来,这位台胞回台湾后,还带来了一些台湾企
业家来家乡投资,自己也投资兴办工厂,还要这位台属帮他管理。
要有重点地整顿好社会秩序。对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附近出租车司机争相拉客、不法分子纠缠台胞套换外汇等问题,采取得力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调研中了解到,一些沿海地区的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地方治安不好,台胞深为恐惧,不敢来投资。这对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两岸经济发展双赢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搞内外勾结、利用台胞进行不法活动的人,要严厉打击。
宣传工作要继续贯彻实事求是、多做少说的原则。各地的机场、车站、宾馆和台胞接待站要尽可能地陈列《人民日报》(海外版)、《瞭望》(海外版)等报刊杂志,供台胞阅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准备一些录相带、录音带,供台胞选购。曾有一位台湾老兵对杨斯德说,他这次回来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心里根本没有底。他非常想了解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但这方面的宣传品几乎看不到。他说,他在所住的宾馆大堂里看不到这方面的报刊,也不知道到哪去买?心里那个渴望真是没法说。还有祖国大陆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和有关的投资政策,他也很想了解,以便回台湾后跟他的朋友去说,为他们选择投资地方提供参考。杨斯德听后感到心情很沉重,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此外,还要大力加强对一些政策性问题的调查研究。要认真调查有关老兵、定居、房产、婚姻、丧葬、贸易、投资等问题,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中央对具体负责对台工作部门提出的建议很重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就此事发文,对进一步做好台胞接待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保证了后来的台胞接待工作健康、顺利地进行。
大陆台籍老兵回家梦圆
台湾老兵回乡探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而且得到了大陆的热情接待,在海内外影响很大。可在大陆的台籍老兵却仍要忍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苦。
台湾当局允许大陆籍的台湾老兵返乡探亲,却不允许台湾籍的老兵回台探亲,这种没有道理的政策,自然引起了在大陆的台籍老兵的强烈抗议。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原副会长徐兆麟说,当年,国民党曾从台湾抓了2万多名台湾青年到大陆打内战,后来,有4000多名老兵滞留大陆,他们被海峡阻隔,有家难回。全国台联在海内外多次呼吁:包括老兵在内的大陆台胞有返台探亲的权利。两岸开放不久,1988年1月,全国台联接待了第一个“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他们都是当年被国民党从大陆抓去台湾的老兵。该团团长何文德说:“美国人上月球用了17年,我们从台湾到大陆走了40年。”见面会上两岸的老兵拥抱痛哭的场面震撼人心。台湾媒体呼吁台湾当局应开放大陆台籍老兵返乡探亲。全国台联也于同年9月成立“台湾省籍老兵返乡探亲协助会”,徐兆麟任会长。舆论强烈呼吁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台籍老兵返台探亲。
徐兆麟回忆说,“台湾省籍老兵返乡探亲协助会”成立后,他就积极奔走呼吁,认为台湾当局的做法不人道,既然台湾老兵可以回家探亲,那么大陆的台籍老兵为什么不能回家探亲?一边呼吁,徐兆麟一边在大陆范围内作一个台籍老兵的调查,统计结果是,大陆的台籍老兵还有1000多人。当时,台湾当局不承认,我们就把调查的详细材料请台湾来的朋友带回去,并在媒体上呼吁。结果,台湾的《自立晚报》和《自由时报》把大陆老兵的名册全部登在报纸上,台湾当局至此哑口无言,不得不同意有限度地开放,第一步同意台籍老兵回台奔丧探病。
在内外压力下,1988年11月,台湾“内政部”开始受理大陆台胞赴台奔丧探病申请。同年12月2日台湾当局公布了“允许现在大陆台藉前国民党军人返台定居案”。大陆台籍老兵返乡愿望实现了。全国台联为他们提供方便和部分经费。
大陆台籍老兵徐腾光,75岁,台湾花莲客家庄人,于台湾光复初期加入国民党军七十军,担任二七八团第三排排长,内战期间成了“解放战士”。他感伤地说,在大陆已度过了43年,无时不心系故里,只想返台探亲。后来巧遇台湾观光团,接受他们的协助,才得以回归故里,看到了家乡的亲人,此生无憾。
徐兆麟说,截至1991年,台籍老兵及其家属返台探亲的有1000多人,其中定居的有800多人,他们常来常往于两岸。后来,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其他台胞也陆续实现了返乡探亲的愿望。(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