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华
第四十三章 撕毁和约 蒋介石挑起内战
《双十协定》发表后,全国人民对和平建国抱着很大的希望。但蒋介石玩弄两面手法,与毛泽东握手言欢之时,他背后致电胡宗南:“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之优越军事形势与奸党作具体谈判。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内战其实在重庆谈判期间,就已在山西上党打响。刘伯承、邓小平的31500人与阎锡山的38000人,从8月打到10月,阎部被歼26000人。国民党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投降,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在邯郸起义。
1946年6月,蒋介石完成各项战争准备后,便撕毁《双十协定》及《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挑起内战。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是:国民党军队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00万人,有美式武器装备;共产党总兵力120万人,其中野战军60万人,小米加步枪及少量大炮。
蒋介石以黄埔学生为骨干,仅在中央和30个集团军任总司令的黄埔一期毕业生就有范汉杰、王叔铭、桂永清、张镇、关麟征、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郑洞国、李仙洲、王仲廉、李文、丁德隆、董钊、李默庵、王敬久、李铁军、陈大庆、李玉堂;任军长的有张耀明、黄维、袁朴、贺光谦、刘嘉树、梁汉明、牟廷芳、陈明仁、韩浚、廖运泽、侯镜如、李天霞、刘戡。黄埔二期毕业生任军长的有罗历戎、吉章简、沈发藻、邱清泉、余锦源、廖昂。黄埔三期毕业生任军长的有宋瑞珂、方靖、石觉、王耀武。黄埔四期毕业任军长的有顾锡九、罗列、胡琏、李弥、阙汉骞、张灵甫、潘裕昆。黄埔六期当军长的有廖耀湘。再加上陈诚、顾祝同、何应钦、汤恩伯、刘峙、陈继承等,真是战将如云,阵容庞大。另外还有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傅作义、卫立煌、薛岳等非嫡系部队,真乃雄兵百万。蒋介石声称:“要在三个月之内从军事上解决共产党。”
在蒋介石内战政策的支配下,多少黄埔名将在解放战争中被一一挑落下马,成为败军之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共方面的黄埔将领则是进退自如,气吞山河,挥师万里,所向披靡。在120万共产党军队中,黄埔学生为数不少。仅就军中将帅而言,中共“七大”后,即1945年8月23日组成的中共中央军委的12位委员中,黄埔军校师生就占了一半。他们是周恩来、陈毅、聂荣臻、徐向前、林彪、叶剑英。其中,周为军委副主席,叶为副参谋长。另外,黄埔六期的程子华是总政治部副主任。到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黄埔军校毕业的任野战军司令员、兵团司令员、军长的就有张宗逊、阎揆要、许光达、曾希圣、陈赓、郭天民、陈伯钧、唐天际、彭明治、莫文骅、雷经天、陈毅、袁仲贤、宋时轮、郭化若、谭希林、林彪、陶铸、徐向前、周士第、罗瑞卿、高存信、李运昌、黎原、袁也烈、陈奇涵、张平化、王诤、周文在、王世英、潘朔端、倪志亮、李逸民、曹广化、吴溉之、常乾坤、洪水(越南人)等40多人。除高存信、黎原外,都是黄埔一至六期学生。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陈毅、陈奇涵、雷经天均为黄埔军校教职员。
1946年3月以后,军事形势出现“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
1946年5月5日,政府还都南京。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抢占东北。10月任命杜聿明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在美国支持下,空运五十二军(军长郑洞国)、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到东北,抢占大城市。四平、长春、公主岭、沈阳均一一攻下。10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秘密军事会议上,对形势作了乐观的估计:“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部队。”
1946年11月,美国驻华大使马歇尔搞军事调停一年多来,未能见效,说:“和平障碍,国共两党均有责任。”各打五十大板后,回国去当国务卿了。
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政府通知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全部撤回延安,国共内战全面展开。
毛泽东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开展运动战。战斗进行了8个月,放弃了105座城市,却消灭了国民党军71万人。定陶战役、临江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都是在运动战中消耗敌实力,以退为进,避实就虚,围城打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到1947年3月,蒋因“战线太长”而“兵力不足”,不得不收缩战线,集中兵力。于是国共之战进入第二阶段。即蒋由“全面出击”改为“重点进攻”。蒋的战略目标是将中共逐出西北,打通津浦线、平绥线,夹击华北解放军,分割东北解放军,实施各个击破。他集中94个旅,共70万兵力,分别由胡宗南和王耀武率领,向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消灭解放军主力。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仍是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其主力,不以攻城为主。胡宗南指挥7个师、15万兵力,于3月19日攻下延安。蒋于21日电复胡宗南:“为党国雪21年之耻辱,得以略慰矣。”
蒋介石在重点进攻的另一翼山东战场却吃了败仗。莱芜战役中,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黄埔一期的李仙洲,七十三军军长、黄埔一期的韩浚被俘;七十七师师长田君健被击毙;四十六师师长韩练成不知去向。
1947年5月上旬,华东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地区,歼灭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全师32000人被击溃。中将师长、黄埔四期的张灵甫被击毙。被击毙的还有副师长蔡仁杰(黄埔五期)、五十八旅旅长卢醒(黄埔高教班九期)、副旅长明灿(黄埔高教班六期)、团长周安义等人。
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以新华社评论员名义,写了《蒋介石政府已处于全民的包围中》,文中称蒋为“卖国集团”,“已被解放军重重包围,想要逃脱,已很困难。”10月,毛泽东起草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解放战争已处于决战的前夜。
第四十四章 撒豆当兵 陈明仁死保四平
1947年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放弃“南攻北守”计划,改用“防御待援” 策略,一部沿松花江布防,一部控制北宁路和热河,主力在中心地区,伺机机动作战。
东北解放军司令员林彪(黄埔四期),不惧杜聿明、陈明仁、范汉杰、郑洞国这些黄埔一期的学长,为改变东北战局,针对他们分散守点的特点,分头发起夏季攻势,其中以主力向长春、四平、吉林之间实施主要突击。林彪把夏季攻势分两个阶段:5月13日至6月上旬为第一阶段,主要在中长路两侧,沈(阳)吉(林)线、拉(法)吉(林)线及热河、冀东、南满展开攻击,经过20多天的激战,先后攻克怀德、乌拉街等地;6月11日至7月1日为第二阶段,集中力量攻击长春、沈阳之间的战略要地四平。
四平街是当时辽北省政府所在地,位于中长、四洮、四梅铁路的交点,为东北交通、工业及军事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杜聿明把死守四平的任务交给了七十一军中将军长陈明仁。
陈明仁,湖南醴陵人,与程潜同乡,黄埔一期毕业,素以敢打硬仗而又多谋常胜出名,与陈赓、左权、宋希濂、李默庵、邓文仪同从军政部讲武学校转入黄埔军校。陈明仁爱兵如子,带兵打仗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东征时,他第一个把军旗插在惠州城上,受到蒋介石嘉许。宋美龄看他一表人才,想当月老作媒,介绍他当廖仲恺的女婿。陈明仁说:“家有糟糠之妻,13岁就结婚了。” 陈明仁性格倔强,敢于顶撞上级,在军中是出了名的。1941年冬,蒋介石在昆明开完军事会议,应龙云邀请,偕夫人宋美龄去西山游览,由卢汉、杜聿明、宋希濂作陪。行至碧鸡关,蒋介石见公路旁修工事的士兵,衣服褴褛,军容不整,如乞丐一般,不禁大为恼怒,问道:“这是谁的部队?”随行人员告诉他,是陈明仁的部队。蒋不问青红皂白,立即下令,撤销陈明仁的预二师师长职务,改调到七十一军当副军长。陈明仁不服气,找蒋介石评理,说:“衣服是你发给我们的,质量不好,只穿几天就破了,六成还是旧军服。”蒋说:“没有这回事!我看了那么多部队,还没有像你这个部队的。”陈明仁怒不可遏,当面把中将领章撕下来,往地上一掷,气呼呼地说:“我这个中将师长,是多年流血流汗拼出来的,现在,我不当这个官了!”说罢,两眼直瞪着校长。蒋介石见陈明仁如此无理,吩咐随从副官把他押下去。蒋本想这样吓唬吓唬陈明仁,谁知陈明仁是条烈性汉子,偏偏不走,要和他讲理。龙云此时进来,一场顶撞上司的纠纷才被调解开。龙云说,陈明仁与士兵同甘苦,不扰民。关麟征也前来为陈明仁说情,蒋才对着龙云说:“真是一员虎将,吃饭后,叫他回部队去好了!”
1944年夏,陈明仁指挥七十一军打龙陵,他对部下说:“打不下回龙山,统统提头来见我!”三天后,战士拼命攻下回龙山主峰。随军记者对这次战役作了长篇通讯报道,陈明仁的威名从此传扬海外。
陈明仁这次退守四平,效法日本人的经验,在四平构筑许多堡垒式环形工事,形成一个个独立坚固的支撑点和堡垒群,火力交叉形成严密火网,且炮兵布置于堡垒群后方,不时以炮火支援各支撑点,各据点以交通沟壕和核心工事相连。陈明仁阵前立下遗嘱:“我誓与共军拼命,与四平街共存亡!”
四平一战,是国共在东北的一次攻坚与反攻坚的硬仗,双方投入兵力共15万人。林彪的“东总”部署一、六、七纵全部,三、四纵之一部等,共17个师、4个炮兵团,总兵力10万人。由西南北三方面向四平包围,并以二、四纵主力埋伏开原之东北,随时准备增援。陈明仁七十一军辖八十七、八十八、五十四师以及军直属部队,另有辽北两个保安团及地方武装,总共守军34000人,分成5个守备区。林彪的东北夏季攻势从5月13日开始,至6月30日结束,历时40多天,可以说打得很苦,双方伤亡惨重。
一纵司令员李天佑及政委万毅率部猛冲猛打,攻占市区5华里以外20华里以内的所有村庄。6月10日,解放军炮击飞机场。13日,向四平发动攻坚战,首先集中攻西南角。时至黄昏,市区西、北、南三面展开巷战,争夺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每个碉堡;入夜,战斗犹为激烈。一夜间解放军发动4次猛攻,同时调来炮兵助战,向市区发射炮弹千余发,顿时炮声震天,地动山摇。
陈明仁于14日晨致电杜聿明,表示坚守四平之决心。电文中云:“13日夜,共军集结主力,猛扑四平,自晨至晚,炮弹未停,职己激励士气,以成功成仁之精神,保卫四平,不负军座之厚望。”
16日,林彪投入第2梯队,六纵十七师如猛虎下山,所向无敌,摧毁了铁路以西七十一军军部的核心工事,活捉七十一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陈明仁胞弟)。七十一军溃不成军,陈明仁只好率军直属部队退缩到铁路以东地区负隅顽抗,与解放军巷战19昼夜。
解放军已攻占四平五分之三的地区,陈明仁军部警卫团死亡五分之四,10个连长仅剰下4个。陈明仁在铁西化工大楼地下室的军指挥所里,向杜聿明又发一电:“如四平解围不成,我以身殉国,死而无憾,请抚育好子女。”他已作好杀身成仁的准备。蒋介石速调五十三、九十三、新六军增援四平,企图解陈围。30日,林彪突然命令围城的各纵队全部撤离。一夜之间,解放军消失得无影无踪。陈明仁这才死里逃生。
后来,陈明仁回忆:“我当了20年的丘八,从来也没有打过这么硬的仗。”
陈明仁因守四平有功,获得国民党青天白日勋章,升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后因与陈诚关系不和,被诬告受处分,任总统府参军。
1949年2月,陈明仁任第一兵团司令长官,与程潜密商湖南和平起义。8月4日在长沙通电起义。赴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受到毛泽东热情款待,并与之合影留念。毛泽东要他多洗几张,分送杜聿明、王耀武等老同学。
1949年11月,陈明仁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1岁。(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