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4月27日上午,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拉开帷幕。
会前寄语
4月25日下午,海协会长汪道涵偕夫人乘机抵达新加坡。离京前,汪道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我和辜振甫先生的会谈是民间性的、经济性的、事务性的、功能性的。双方将就海协与海基会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及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问题进行商谈,争取达成积极的成果。”前去送行的王兆国对记者表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多年,汪辜会谈作为海峡两岸有关方面授权民间团体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对两岸关系发展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抵达新加坡樟宜机场后,汪道涵对现场数百名中外记者发表讲话。他说:“我们主张和平统一,我们双方都有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就没有什么不能坐下来谈的问题。”他表示,“只要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就一定能使这次会谈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成果。”汪老表达了对此次会谈的希望:“我与辜先生此行,身负着两岸同胞的殷切期许,任重责深。本人愿以满腔热忱,为维护两岸同胞正当权益,为发展两岸关系,尽绵薄之力。我衷心地希望这次会谈能为两岸关系作出贡献。”
4月26日下午,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偕夫人及工作人员抵达新加坡。在机场召开记者招待会,76岁的辜振甫面带微笑说:“这次会谈是一项民间性、事务性、经济性及功能性的会谈。本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先生与海协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先生在这个月上旬曾经举行过预备性磋商,他们一共达成七点共识。本人期望双方能在这个基础上,坦诚交换意见,为两岸关系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他认为,海峡两岸的人民不仅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很深的溯源,“更有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他说:“如何消除彼此间多年来的隔阂与离异,的确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企盼海峡双方都能以开阔的胸襟、理性的了解、高度的智慧、务实的态度以及稳健的步伐来加以推动。”他表示:“综观当今的世界潮流,‘对抗’已经为‘和解’所替代,而‘和解’也逐渐迈进互利互惠的阶段。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应该扬弃‘零和’的逻辑,秉持‘双赢’的理念,相互扶持,在经济上,增进市场效应,在文化上,发扬传统价值。海基会与海协已跨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我祝愿也相信,这一步可以为两岸的中国人在追求他们的理想上,带来更大的希望与更强的信心。”
会谈经过
4月27日,新加坡阳光明媚,花木葱茏。海皇大厦四楼会议厅摆满鲜花,中间摆放一张宽不足两米的桔红色会议桌。上午10时6分,汪道涵与辜振甫一起出现在大厅,并肩步入会议室。两位红光满面的老人伸手越过会议桌紧握在一起,互相致意。众多照相机的灯光频频闪烁,二百多名中外记者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画面。的确,隔绝四十多年的两岸关系,终于在此时跨出了重要一步,实属不易。记者多次响起“再握一次手”、“再来一次”的呼声。汪道涵与辜振甫相视而笑,欣然一次次地握手。双方隔桌握了四次手后,会谈正式开始。
双方参加会谈的正式代表,海协方面有会长汪道涵、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副会长兼秘书长邹哲开、副秘书长刘刚奇、副秘书长孙亚夫、专员徐志勤、综合部主任李亚飞、咨询部副主任周宁、协调部副主任刘建中、综合部工作人员马晓光;海基会方面有董事长辜振甫、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副秘书长石齐平、副秘书长李庆平、文化服务处处长朱荣智、经贸服务处处长张宗麟、法律服务处处长许惠佑、综合服务处处长张全声、法律服务处专员何武良、旅行服务处专员林源芳。
汪道涵首先转达江泽民先生、李鹏先生对辜先生的问候,并请辜转达他们对李登辉、连战先生的问候,向支持会谈的郝柏村先生问好。他重申这次会谈是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的,充分说明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迫切性和必然性,集中论述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8个具体问题:(1)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基本主张;(2)直接"三通"应当摆上议事日程;(3)关于两会共同筹开民间经济交流会议(制度)的建议;(4)台商在大陆投资和大陆经贸界人士访台问题;(5)两岸劳务合作问题;(6)台湾参与开发浦东、三峡、图们江问题;(7)合作开发能源、资源问题;(8)两岸合作开发台湾海峡和东海无争议地区石油资源问题。汪会长还就两岸科技、文化交流及两会会务问题提出了意见。
汪道涵谈了约40分钟,接着辜振甫就两会联系合作、共同打击海上走私、犯罪及两岸经济合作,青少年和科技文化交流等问题发表意见,表示愿意设法促进两岸企业界人士互访,与海协商讨筹开民间经济交流会议及共同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问题。他表示,目前两岸情势还不能开放双向投资,但又强调希望大陆更具体地保障台商权益,并提出一些相关具体问题。对此,汪道涵表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只要坐下来谈,一切问题都好商量。只要两会本着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精神,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他希望这次会谈能谈出积极成果。
整个会场气氛融洽,双方坦率陈述了各自的观点,至11时20分,第一次会谈结束。双方对各项议题进行了大致的讨论。在会谈中,汪道涵建议将两岸“三通”排上议程,不过海基会没有给予正面回答。
27日下午,由唐树备与邱进益举行第二次会议,就会谈内容和即将签订的有关协议作最后的预备性磋商。经过一个下午协商,双方议定了其中一份协议《两岸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双方同意,海协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视实际需要进行会谈。海协常务副会长与海基会副董事长或两会秘书长原则上每半年会谈一次,两会副秘书长、处长、主任级人员每季度会商一次。双方同意就两岸交流中衍生出来且有必要协商的事宜尽速进行专案协商(商谈),并签署协议,各自成立经济小组与综合事务小组。同意各自指定副秘书长作为紧急事件之联络人。双方同意相互给予经商定的两会会务人员适当的出入境往来与查验通关等便利,其具体办法另行商定。在会谈地点问题上,双方曾出现分歧。台湾方面提出,两会会谈的地点实际上可以在两岸轮流进行,但落实在文字上要有弹性,表述为"择地"会谈。祖国大陆方面考虑到台湾方面目前可能接受的程度,在要求台湾方面书面承诺两会会谈原则上应在两岸轮流举行的前提下,可根据两会不同层级人员会谈的实际需要,作出适当安排。海协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的商谈地点可另行商定;常务副会长与副董事长或两会秘书长的商谈在两岸轮流举行,如有实际需要,不排除在第三地。这个表述确定了两岸轮流举行会谈的原则,在第三地则是例外,需经商定。
此外,双方还商定了事务性商谈的5个议题:遣返,共同打击海上走私、抢劫,渔事纠纷,知识产权,两岸法院之间的联系与协助。关于两岸文教、科技交流的问题,在北京预备性磋商时,双方确定了两岸青少年交流、科技交流、新闻界交流3个题目。此次会谈,双方进一步商定了交流及商谈的具体项目。
不过,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时无法达成共识。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经济交流、新闻稿名称等问题上。
有关台商投资权益保障和大陆经贸人士赴台交流问题,祖国大陆方面积极主张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提出现阶段把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放在两岸关系的首要位置上,政治分歧不应影响经济合作;直接"三通"应摆上议事日程;双方应尽快就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两岸劳务合作问题交换意见;欢迎台湾同胞参加浦东、三峡开发建设;愿意在台湾缺乏的资源、能源方面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台湾方面突出地谈保障台商投资权益问题,要求允许台商成立联谊组织并允许其"自主运作",筹组"巡回服务团",辅导大陆台商企业。祖国大陆方面表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受到法律保护,台商联谊组织要按祖国大陆规定办理,对台资企业的服务主要由祖国大陆方面提供,不同意搞"巡回服务团"。
在新闻稿名称问题上,台湾方面主张用"备忘录",而大陆方面主张采用"共同新闻稿"或"会谈纪要"形式发表,因为海协认为“备忘录”是用于外交文件中的,不适合用于两岸会谈协议,提出以“议定书”作为文件名称。海基会表示不敢作主,连夜向 “陆委会”请示。会谈持续到28日凌晨,双方仍然未能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28日上午,汪、辜在海皇大厦进行第二轮会谈。这场会谈只进行了短短的5分钟。两人交换意见后表示,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对许多问题的讨论是需要时间的。这次会谈能解决分歧当然好,如果一时不能解决,完全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从长计议。短暂碰面后,双方决定将会谈文件称为“汪辜会谈共同协议”,同时将原本定于28日结束的汪辜会谈推迟到29日上午结束。这期间,双方人员能进一步就存在的分歧进行讨论磋商。
下午3点,唐树备与邱进益继续磋商。双方围绕预定发表的共同文件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讨论。大多数内容得到确定,对于分歧较大的问题如经济交流合作问题和台商投资保障、大陆经贸界人士访台等问题,双方达成共识:对于前者,经协商,双方均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双方同意就台商在大陆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择时择地继续商谈。双方同意就加强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交流进行磋商。28日晚,双方达成最终协议,决定《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于29日上午10时正式签署。
29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厦四层,海协与海基会举行最后一项议程: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四项协议。签字仪式仍然安排在前两天正式会谈的场所,整个会场经过精心布置,在鲜花映衬下显得雍容典雅。
10点40分,签字仪式开始。汪道涵和夫人孙维聪、辜振甫和夫人严倬云、海协和海基会代表相继进入签字大厅。汪道涵与辜振甫在签字台前坐下,两位夫人及两会代表依序站定。在助签小姐协助下,汪、辜郑重签署自己的姓名。双方先签署《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在《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中双方同意,相互寄送涉及继承、收养、婚姻、出生、死亡、委托、学历、定居、抚养亲属及财产权利证明书副本,以便使用者核对。对公证形式或实质内容有疑问的,双方可以相互协助查证。换句话说,今后两岸查验文书真伪以“比对”方式确认,不必再以“函查”方式办理,这种简便的查验程序将更有效地为两岸民众服务。《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规定,两岸开办挂号函件的范围包括信函、明信片、邮简、印刷物、新闻纸、杂志及盲人文件等挂号函件将透过第三地传递,如有遗失等情形,双方同意相互协助查询,并于收受查询函后30日内答复;为求简便,在发生遗失或损毁等情形时,双方邮政单位将各自对寄件人进行补偿,而不对帐求偿。这意味着,以后两岸民众可以安心地寄送重要文件,权益将得到保障。
签署两项协议后,双方交换座位,再签署《两岸联系会谈制度协议》、《汪辜会谈共同协议》。《共同协议》文本是28日晚双方达成协议后连夜赶制出来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关于本年度协商议题,双方确定今年内就"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之遣返及相关问题"、"有关共同打击海上走私、抢劫等犯罪活动问题"、"协商两岸海上渔事纠纷之处理"、"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及"两岸有关法院之间的联系与协助(暂定)"等议题进行事务性协商。关于经济交流,双方均认为应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双方同意就台商在大陆投资权益及相关问题、两岸工商界人士互访等问题,择时择地继续进行商谈。关于能源资源开发与交流,双方同意就加强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交流进行磋商。关于文教科技交流,双方同意积极促进青少年互访交流、两岸新闻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在年内举办青少年才艺竞赛及互访,促进青年交流、新闻媒体负责人及资深记者互访。促进科技人员互访、交换科技研究出版物以及探讨科技名词统一与产品规格标准化问题,共同促进电脑及其他产业科技的交流,相关事宜再行商谈。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30日后生效实施。
10点50分,四项协议签署完毕。在换文、换笔后,汪、辜及双方代表举香槟相互道贺,共同祝贺会谈圆满成功。
会谈影响
签字仪式结束后,海协与海基会分别举行记者招待会。汪道涵高兴地表示,今天签署协议,并不是说明到此为止。恰恰相反,这表明我们还须从此开始。他说:“我们很高兴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举行会谈并签署四项正式文件。我们认为,这些文件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是本着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而商定的,双方扬长补短,取得了共同利益,会谈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他认为这次会谈是两岸迈出的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两岸人民之间和两会的联系虽然早已开始,但两会正式会谈还是第一次。走出这一步,对推动两岸继续接触、两岸关系继续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辜振甫在记者会上对会谈给予高度评价。他感慨地表示,会谈签署的四项协议,为两岸民间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他表示,大陆与台湾隔绝了四十多年,两岸制度、发展方向、思考取向、生活方式都不一样,需要消除彼此的隔阂和差距。这次会谈,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搭起了两岸沟通的桥梁,对发展两岸关系和两岸交流秩序化将是一座里程碑。
5月9日,带着汪辜会谈的圆满成果,辜振甫在台北登台出演了他拿手的京剧折子戏《空城计》,扮演他一生喜爱的人物——诸葛孔明。
汪辜会谈后,各方佳评如潮。作为东道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对会谈取得成功表示祝贺,并希望两岸高层人士加强交流。王兆国在机场迎接汪道涵时,对记者发表谈话,认为从这次会谈的结果可以看到,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说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能够充分运用智慧和创造力,处理好属于中国内部的事务,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见台湾民营银行大陆考察团时,称赞会谈是成功的,是有成效的,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台湾各方对会谈成果予以肯定。台湾当局认为会谈"是一个基础”,“是为将来两岸接触发展跨出的重要的第一步",称会谈是一项"令人满意的成就"。调查表明,70%以上的台湾民众尤其是工商界人士赞成会谈。多数学者认为两岸已进入谈判时代,甚至有人直接赋予会谈以"国共第三次和谈"的意义。汪辜会谈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世界各主要新闻媒体纷纷发表有关会谈的报道和评论文章,认为会谈是划时代的事件。美国《纽约时报》说:会谈是"海峡两岸40多年来化敌为友合作关系的历史性会议"。意大利报纸认为会谈是“44年来首次”,“是亚洲平衡的历史性转折”。日本《朝日新闻》说:"两个民间渠道的最高负责人破天荒地聚首,实现1949年以来的最高级对话,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使海峡两岸关系揭开新的一页。"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认为会谈不仅对中国意义异乎寻常,而且“对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所有太平洋圈贸易国家来说也是如此。”这些充分说明,汪辜会谈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会谈成果本身,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意义重要而深远。
在汪辜会谈举行10周年之际,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发表署名文章,具体分析了汪辜会谈的意义及影响。他指出,汪辜会谈建立了两岸制度化协商的机制,启动了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议题的磋商,为解决两岸交往中衍生的具体问题、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开辟了道路,为双方加强合作、共谋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促进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汪辜会谈是海峡两岸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的一个成功的范例,体现了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和前瞻性、建设性的态度。实践表明,两岸对话协商,是双方加深了解、增进互信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虽然这种协商不可能立即消除双方所有分歧,但两岸中国人加强对话交往、不断累积共识,克服政治障碍,积极面向未来,其启示意义是十分深刻的。汪辜会谈反映了两岸同胞对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共同期待,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创造了良好气氛。这次会谈的成功举行,是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集中体现了两岸同胞要接触、要交流、要合作的强烈民族情感和共同意愿。
汪辜会谈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为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已载入两岸关系史册。它的成功举行充分说明,海峡两岸尽管长期隔绝、对峙,但只要本着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与精神,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总是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诚意,某些政治争议完全可以暂时搁置,不会成为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人们沉浸在汪辜会谈带来的两岸关系的美好前景中。两岸、两会也开始规划第二、三次汪辜会谈。
(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