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黄埔风云(十二)

日期:2008-05-22 16:22 来源:--请选择--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二十五章   威震敌胆   一一五师大战平型关

 

  话说1937年9月下旬,正当中国军队在黄浦江畔和日寇拼死作战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占领平津,沿平汉、平绥、津浦等铁路线长驱直入,企图围歼华北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各条防线不断被突破。日军以板垣第五师团为西进主力,主攻方向是山西,分左右两翼,企图突破平型关,与大同之敌会师雁门关,目标直指太原。

  平型关在山西五台山北麓,是山西境内长城线东段主要关口。它东通灵丘,西通繁峙,北通浑源,南通阜平,距四地各一日路程。正当五台山与恒山两山谷道总口,扼住晋东北通晋中腹地交通要津。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黄埔四期毕业生;聂荣臻为副师长,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是林的老师,参谋长为周昆。全师14000余人。下辖三四三旅,旅长陈光;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该师于1937年8月25日奉命东渡黄河,开辟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配合正面战场,牵制日军以粉碎其打通南北的黄粱美梦。在敌后游击,消灭日寇。必要时也可打正规战、运动战,以打击气焰嚣张的日寇。

  9月22日,日军第五师团一部,进占平型关以北东跑池地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决心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之间,利用公路两侧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伏击日寇。

  25日晨,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一部4000余人,在坂本顺少将旅长的率领下,乘坐百余辆汽车,后面是200多辆大车,满载军用物资,浩浩荡荡沿公路西进,如入无人之境。7时许,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他们毫无戒备。一一五师立即发起攻击,战士们勇猛地向公路冲去,打了它一个措手不及。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彻云霄。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首先从山上冲向公路的是六八五团五连连长曾贤生,他在隐蔽地就命令战士上好刺刀,并说:“我们要用手榴弹和刺刀消灭敌人,不让跑掉一个,即便牺牲,也要将敌人消灭。”

  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率部下山控制了公路,在北侧甬道中的敌人已全部陷入八路军南北夹击之中。这时林彪大声喊:“把敌人分成几段,吃掉!”聂荣臻见敌人不投降,命令道:“扔手榴弹,消灭他!”

  日军前不能进,后不能退,左右皆是峭壁。千余人马,挤在山沟谷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人马相挤,乱成一团,死伤惨重。

  中午,敌机飞来,在天空盘旋,不敢扔炸弹,只得悻悻而去。战斗打至下午3时,终于将围困在10里夹沟中的敌人全部消灭。事后清点战场,共歼灭敌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多辆,缴获战马50多匹,步枪1000多支,机关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量军用物资和弹药。

  平型关大捷的第二天,即1937年9月26日,八路军参谋处叶剑英(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左权(黄埔一期毕业生)按毛泽东、朱德的意见,向南京发了捷报:

  南京:军事委员会、军政部、中央日报社:

  9月25日,我八路军在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人激战,反复冲锋,我军奋勇无比。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所有平型关以北之辛庄、关沙、东跑池一带阵地,完全夺取。敌兵被击毙者尸横山野,一部被俘虏。并缴获汽车、坦克车、枪炮及其它军用品甚多,正在清查中。现残敌退至小娄村,被四面包围。

  9月28日,蒋介石发来嘉奖电。全文如下:

  “朱总司令玉阶兄:电悉,接诵捷报无任欣慰,着即传谕嘉奖。

  中正”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东征抗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次战役,林彪抓住日军骄横狂妄和麻痹大意的弱点,正确地运用伏击战术,八路军发扬勇猛顽强的精神,发挥山地战和近战的特长,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五师团二十一旅团一部千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一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也为后来在这一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南京《中央日报》公布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后,举国欢腾,社会各界发往延安八路军总部的祝捷贺电贺信,像雪片飞来,堆积如山。从此,一提起林彪,人们就先想起他和平型关的关系,林彪也因此而大出风头。这年,林彪才29岁。

  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在平型关受挫后,于9月26日调灵丘的6000名日军乘汽车向东跑池一带驰援,气势汹汹地寻求一一五师与之决战。此时,平型关作战计划已经完成,林彪果断地下达命令;“留一部分兵力牵制敌人,主力部队迅速撤离阵地。”

  当日军再次来到平型关时,八路军已毫无踪影,不知去向。

  杨得志将军当时是六八五团副团长,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鏖战整整一天,把什么情况都忘记了。现在,只有到了取得胜利的现在,大家才感到干渴得厉害,嗓子全都嘶哑了。我站在山坡上,用力吸了一口空气,顿时觉得嗓子轻松了一些。在我站立的山坡下面,有几个腰挎战刀的鬼子军官仰面朝天躺着,一面写着‘武运长久’字样的膏药旗带着讽刺意味地扔在一边。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同蒲路各个车站上欢送我们的人民群众,当然也想起了看不起我们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兵痞。这对信任我们的人民群众是安慰,是鼓舞,而对少数缺乏民族自信的顽固分子,又是一个多么有力的驳斥啊!”

  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时任第二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的续范亭著文写道:“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此受挫,敌人再不敢贸然深入矣。”

  

  第二十六章 保卫武汉 周恩来临危不惧

  1937年秋,国民政府先后放弃上海、南京。1938年春,日寇企图南北夹击,会攻徐州,沟通南北战场,进而夺取郑州、武汉等地。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在台儿庄挫败了敌人的气焰,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辉煌胜利。5月,徐州失守。接着,日寇调集南北两个战场的兵力,虎视眈眈地沿陇海路西进,准备攻打中原和武汉。

  武汉是平汉、粤汉铁路的衔接点,又是东南西北水陆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南京失守后,这里成了全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武汉会战前夕,为阐明保卫大武汉的战略意图,鼓励抗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在武汉《新华日报》发表了《论保卫武汉及其发展前途》一文,他强调:“在动员上,要用最大的决心发动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保卫武汉必须实行内线外线结合夹击敌人的作战方针;保卫武汉的目的的主要在于给敌人以极大损伤;在万一不利的情况下转移作战地区。”。当时,陈诚、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这些军事将领对周恩来的抗日战略思想极为赞赏,也认为采纳毛泽东刚发表的《论持久战》的战略,一定能克敌制胜。“保卫大武汉”成为国共双方的共识。

  1938年6月以后,中日双方在武汉外围展开了一场大战。日军以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为总指挥,14个师团35万人,兵分六路向武汉进逼。武汉大本营蒋介石亲任总指挥,第五、九战区及海空部队总兵力130个师,号称百万大军。采纳小诸葛白崇禧的战略:“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守之于近,战之于远。”。兵分江南江北,守住水陆关卡,拖住敌人。战线扩及皖、豫、赣、鄂4省数千里地。黄埔一期毕业的关麟征率领三十二军在瑞昌、阳新一线阻敌月余。敌用“飞机炸、大炮轰、战车冲、步兵攻,继之以人海跟进”的战术,但仍屡攻不下。敌广播说:“我皇军在瑞昌附近遭受最强劲之敌。”黄埔三期毕业的王耀武,时任七十四军五十一师师长,在万家岭歼敌4个联队,使敌丧胆;黄埔一期毕业的宋希濂时任七十一军军长,9月在大别山地区的富金山、沙窝两战役中,与日军激战45天,共击毙日军两万多人;黄埔一期毕业的冯圣法、俞济时也参加了武汉会战。胡宗南、李延年、李仙洲、霍揆彰、甘丽初、张灵甫、钟彬等一大批黄埔高级将领,率其所部,浴血沙场,阻击敌人,英勇战例,不胜枚举。但是,由于单纯防御,逐次使用兵力,防线一再被突破。中国军队于10月25日撤出武汉。

  周恩来于1937年12月率中共代表团来到武汉,1938年3月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负责组建第三厅,掌管宣传。他任命郭沫若(曾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委员、政治教官)为第三厅厅长,老舍为抗敌文协理事。在周恩来的号召下,阳翰笙(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田汉、胡愈之、杜国痒、张志让、洪深、董维建、冯乃超等众多知名人士进入第三厅,被称为“名流内阁”。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他们组建抗敌演剧队和宣传队,深入群众,深入部队,开展宣传、组织、发动工作,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在武汉临危前,周恩来带领三厅、八路军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的同志,战斗到最后才撤退。1938年10月24日沦陷前一天,他口述了新华日报的最后一篇社论——《告别武汉父老兄弟》。周恩来撤离武汉只几个小时,日寇就占领了武汉三镇。

  周恩来一行先到了湖北嘉鱼县燕子窝。原来,从武汉开往重庆的新生隆号轮船遭日机轰炸死伤惨重。周恩来对遇难人员的善后事宜作了处理,才乘汽车到咸宁、浦圻和湖南临湘等地,视察了军队,并对前线将士进行了慰问。11月9日进入湖南常德,再转长沙。郭沫若在中途还帮了白崇禧一把,因白的车抛了锚,一时无法修好,他挤进郭的汽车,才顺利抵达长沙。周恩来的汽车在路过常德时,被国民党哨所阻拦。周恩来派人去叫哨所负责人来,来人一见是周主任(学生在黄埔军校对周恩来的称呼),连忙放行。此人就是时任常桃警备司令的黄埔四期毕业生唐生明。唐生明乃唐生智胞弟,后来赴上海与日伪周旋,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周恩来在大雨滂沱中抵达长沙,住进寿星街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他马不停蹄地去看望撤退到长沙的文化界人士,晚上找办事处的同志谈工作,接待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各界知名人士,忙得废寝忘食。

  11月下旬,周恩来出席衡山南岳军事会议,与先期到达的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见了面,商谈在南岳办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师资问题。

  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于1939年2月正式举办第一期。叶剑英任这个班的副主任,主任由蒋介石亲自兼任。教育长由曾任黄埔军校教官的汤恩伯担任,后来由黄埔一期毕业的李默庵继任,叶剑英任副教育长。从八路军办事处抽调吴奚如(黄埔四期毕业,曾任周恩来的秘书)、李涛、边章五、谢子真、涂正坤等共产党员军事干部任教官,从各战区抽调营、团级军官在南岳游干班集中训练,每期3个月,每期400人。

  训练班的训练内容有军事教育,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及爆破技术为主;政治教育,以民众运动及游击战政治工作为主。叶剑英亲自讲授《游击战争概论》,改变了国民党军将领只知打正规战的观念。一堂课往往有3000多听众,在长沙附近的九战区军官也慕名而来。中国共产党是靠打游击起家的,讲打游击战,当然是请八路军的游击专家来讲最有权威。

  其实,1938年9月29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认为经过15个月的抗战,日军已受挫,粉碎了日寇“速战速决”的美梦。当前主要是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只有坚持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游干班讲课的理论基础。

  蒋介石在总结了“七七事变”至武汉失守后的经验教训后,确定今后作战的指导方针是:将作战部队分为两支,主力一支,配置于浙赣、湘赣、湘西、粤汉、平汉、陇海、豫西、鄂西各线,与敌正面对峙,极力保持现有势态,争取时间,恢复战力,等待反攻;偏师一支,派往日军战线后方,开展游击战,配合正面战线,争夺敌后地区控制权。

  周恩来在长沙、南岳等地接见文化界人士,接见《青年日报》、《文汇报》、《中央日报》记者,强调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扩大和发展包围敌人的“面”,使全面抗战在持久战中见效。

  1939年春,他又去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调解国共之间的“磨擦”。 按照中共中央的决策,八路军分兵作战,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立大小数十块根据地,成为华北地区牵制敌人的最大抗日中坚。

  抗日战争中,国共二次合作在这时处于最佳时期。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