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华
第三十五章
百团大战 八路军敌后“反扫荡”
1940年8月,华北敌后战场的八路军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先后集中了105个团,总兵力约40万人,在彭德怀副总司令,八路军及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黄埔一期毕业的左权等人的领导下,对日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战,史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8月20日-9月10日)。任务是对华北日军的主要交通线进行总破坏和袭击,重点目标是正太铁路全线、同蒲、津蒲、平汉、平绥等铁路的一部分,以及深入我华北地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公路。第二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乘胜扩大战果,重点是拔除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抗日根据地内的敌据点。采用围困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各种游击战术,置敌人于死地。
敌华北方面军的一军、十二军及驻蒙军三支部队是我打击的对象。日军所谓的“囚笼政策”,就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对抗日根据地实施分割、封锁,企图困死根据地军民。八路军总部决定用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重点破击正太铁路及部分公路。8月8日下达了“战役行动命令”,后来,参战的部队增至105个团。
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黄埔四期)、副师长聂荣臻(曾任黄埔教官)率部进攻正太路东段日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黄埔一期)、三八六旅旅长陈赓(黄埔一期)、师参谋长倪志亮(黄埔四期)率部进攻正太路西段日军;一二○师师长贺龙、参谋长周士第(黄埔一期)、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黄埔五期)、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黄埔五期)率部破坏同蒲铁路。八路军勇猛作战,打得日军昏头转向,草木皆兵。攻克了天险娘子关,炸毁了井陉煤矿,激战狮瑙山,歼灭了永野支队,战果辉煌。
9月20日至10月10日,我军继续破坏敌寇交通,三分区司令员郭天民(黄埔五期)、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黄埔六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黄埔四期)、冀鲁豫军区参谋长阎揆要(黄埔一期)、抗大教育长罗瑞卿(黄埔六期)、抗大校务部长陈伯钧(黄埔五期)、抗大训练部长许光达(黄埔五期)、晋冀豫军区二支队长唐天际(黄埔四期)均参加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破坏铁路940公里,公路1500公里,炸毁桥梁200余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条,煤矿11个,拔除敌据点2993个,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官兵17000人。
百团大战的胜利,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到底的信心,显示了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的伟大力量。
百团大战第一、第二阶段的胜利,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使华北日军陷入困境,伪军、伪组织也为之动摇,而沦陷区的人心却大为振奋。敌人由此痛感:中共军之攻势,以破坏交通、通讯设备为目标,而在心理方面所受之损害尤为严重。为了扭转局势,日军急忙调兵遣将,两个月内集结了十几万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坦克开路,于10月初开始向我晋东南、晋察冀、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企图消灭我八路军主力,破坏我领导机关,摧毁我抗日根据地,恢复交通线。因此,以反击日军报复之“扫荡”为中心,开展了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
敌人的“扫荡”先从太行区开始,进而扩展到太岳、平西、晋西北、北岳等地区。敌人实施其“治安肃正”的计划,以极端恐怖的手段,对我抗日敌后根据地军民进行“报复”,推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抢劫破坏,仅太岳区沁源一县,群众被杀者达5000余人,牲畜损失近万头,房屋烧光,村庄夷平。敌人“扫荡”、“清剿”,无不用其极。
有“皇军之花”称号的敌精锐独立混成第二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在日军中有“战术家”、“中国通”之誉。他听说华北八路军战术灵活,不易对付。张家口以南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日军的禁区,无人敢进。阿部规秀心中不服,于1939年11月3日,他率领过村大佐所部千余人袭击银坊镇、走马驿、灰堡3处要点。当大队人马走到白石口时,只见这里地势险要,两侧奇峰插天,石壁峭立,道路险峻。他感到有点心怵,怕遭伏击,命令停止前进。但已由不得他了。我八路军杨成武部3个团千余人早已在此设伏,见过村进入“口袋”,便以密集炮火,交叉射击,谷底弹骤如雨,打得日寇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恶战至中午,敌人大部毙命。雁宿崖成了日寇的葬身之地,过村也被打死。11月7日,在涞源县黄土岭,阿部规秀死于我军的炮击。“皇军之花”在此凋谢。
日军新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得报阿部规秀战死,急派飞机空投弹药助残军固守。又派大军分从灵丘、涞源、唐县、易县、满城5路施援。聂荣臻、杨成武得报日军分5路而来,恐被包围,便主动撤围,率军跳至外线。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在3个半月里,华北敌后战场有数十万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黄埔军校将领在百团大战中,发挥了领导作用,令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黄埔同学也刮目相看。
自1938年6月至1941年5月,3年时间,八路军作战万余次,歼敌10万。我军在战斗中得到成长与壮大,1940年八路军增至40多万人。
1940年12月10日,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公布的《百团大战总结战绩》中有如下评述:“……这一伟大而艰巨之大会战,以其兵力之大,地区之广,积极自主向敌进攻战术艺术指导与组织,以及总结所获战绩之大等方面说来,百团大战实为我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大创举!敌后游击战争空前未有之大创举!”
1940年9月20日,延安各界举行纪念“九
一八”9周年、庆祝八路军百团大战胜利大会。毛泽东、朱德、洛甫、王稼祥、陈云、任弼时等在延安的政治局委员都出席大会。大会通过《致八路军贺电》。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对百团大战曾作过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原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形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时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卫立煌在给朱德、彭德怀的电报中说:“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日寇致命之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上之鼓舞。”
1940年9月11日,蒋介石给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说:“朱彭总副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除电饰其他各战区积极出击以策应贵部作战外,仍希速饰所部积极行动,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其交通为要。”
一二九师一旅政委唐天际写诗为证:“王屋山前作战场,莫嫌军中旧刀枪。顺风推动黄河水,好像愚公移上岗。抗日救国保家乡,不顾流血与断肠。今日刀枪满天下,来朝红旗遮太阳。”
第三十六章 远征缅甸 戴安澜马革裹尸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并对英、美宣战。日军占领香港后,随即横扫东南亚,兵锋直逼缅甸。1941年12月10日,我国应英国请求,于次日派五大王牌军之一的第五军、六军远征缅甸,揭开了滇缅之战的序幕。
第五军军长、黄埔一期毕业的杜聿明,下令第二○○师师长、黄埔三期毕业的戴安澜,新二十二师师长、黄埔二期毕业的邱清泉,荣誉第一师师长、黄埔一期毕业的郑洞国,率部开赴云南保山集结,待命入缅作战。
二○○师是我军第一个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戴安澜于1942年3月,奉命作为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最先进入缅甸。上千辆坦克、炮车、装甲车、汽车犹如钢铁巨龙,沿滇缅公路向南,直奔国门畹叮而去。在行军途中,戴师长诗兴大发,即席赋诗一首: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力挽长弓射夕阳。
全师日夜兼程,3月7日到达仰光北部重镇同古(东瓜)。次日,日军占领仰光,企图在雨季之前会师曼德勒。远征军令二○○师阻敌北进,以掩护我军主力集结。3月19日,日军过皮尤河大桥时,遭我军伏击,震惊中外的同古保卫战拉开序幕。二○○师在无空军支援下,与4倍于我的日军作战12天,弹药、粮食、饮水都供应不上,部队伤亡也不小,官兵极其艰苦。戴安澜抱必死之决心,给夫人王荷馨留下遗嘱曰:“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战,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3月25日,敌军正面攻击遇阻,改为迂回侧击,三面包围同古。3月29日,坐镇瓢背指挥的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考虑到二○○师孤军奋战了12天,如继续死守同古,二○○师必将被日军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最终全军覆没。因此,他决定命令二○○师撤离同古,转移至叶新一带。喘息未定,又奉命驰援英军。4月29日,日军攻陷腊戌,切断了远征军的退路,战局日趋恶化。
二○○师以万余人抗击4万多日军,守同古牺牲了2500多人,击毙日军一四三联队长横田大佐以下5000余人,重创敌第五十五师团,创造了一个中外战史上罕见的奇迹。连骄横的日军统帅、第十五军司令官坂田祥二郎中将也不得不承认:“同古之战,敌军抵抗既极顽强,又善夜战和阻击,使我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同古之战,也改变了英军对中国军队的看法,傲慢的英军从此不敢小看中国军队。
戴安澜率余部不得不忍辱负重,艰难举步,向北方热带丛林中撤退。
二○○师北进的路线,不仅山势崎岖,森林密布,还缺给养。途中常遇敌的封锁线,须要战斗。每渡过一条大河,都要架浮桥,或编木筏横渡,没有绳索,就用战士的绑腿,其艰辛可想而知。每通过河川、公路,都要派侦察兵化装成缅甸人,先到指定的地点作好准备,夜间行动。
戴安澜率二○○师官兵在缅北山地辗转前进。5月18日夜,在郎科地区过公路时,与埋伏在公路西侧的日军五十六师团两个大队遭遇。二○○师的前卫部队通过后,敌人开始猛烈地射击。当时戴安澜因归国心切,亲赴前方指挥。在林密夜深的情况下,双方发生混战,天明才摆脱困境。夜战中,五九九团团长、黄埔五期毕业的柳树人,副团长、黄埔六期毕业的刘杰先后阵亡。战斗结束后,未找到戴师长的踪迹。参谋长、黄埔四期毕业的周之再冒着生命危险,多方搜寻,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了师长。他身负重伤,血流不止。戴师长的胸部、腹部各中一弹,伤势严重。师部立即召开团、营长会议,通报戴师长的受伤情况。戴师长自知伤势严重,当众留言:“如我殉国,由步兵指挥官、五九八团团长郑庭笈带领部队,回到祖国。”郑庭笈的哥哥郑挺锋是黄埔三期毕业,与戴安澜是同期同学。郑庭笈是黄埔五期毕业生。
戴安澜负伤后,由士兵用担架抬着,他想回到祖国的怀抱。5月26日这天,日近黄昏,部队终于来到了茅邦一个只有3户人家的小村子。戴师长听说离祖国不远了,激动得一下子从担架上直起身子,叫参谋长拿来地图,用手指着说:“部队应在这儿渡河,沿西岸前进……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到我国国境了。大家一定要坚持住……”,说到这里,他的伤口一阵剧烈的疼痛,差点晕过去。
戴安澜的伤口,由于没有药物,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已严重发炎溃烂,常常疼痛难忍。但在表情上戴师长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他要用坚定胜利的情绪影响他的部队战士,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他吩咐卫士帮他整理好衣冠,扶他向北了望,他断断续续地说:“反攻,反攻,祖国万岁!”,下午5时40分钟,一代名将戴安澜壮烈殉国,时年38岁。茅邦距祖国云南边境刚好也是38公里,就差半天路程了,他没有活着回到祖国的怀抱。
戴安澜殉职后,由工兵营赶制棺材将遗体入殓,由8个士兵抬着行军。由于天气炎热,遗体腐烂发臭,实难再抬,代师长高吉人(黄埔四期)开会,决定于5月29日火化,装入骨灰盒,由特务连连长背着回国。6月17日,二○○师的官兵抬着师长的灵柩回到了祖国云南腾冲县境。6月25日,部队到达保山,终于完成了戴师长的遗愿——将全师官兵带回祖国。二○○师一万多官兵,在战斗中牺牲了6000多人,安全回到祖国的只有4000余人。车辆及重武器全部就地销毁,没有留给敌人。
在重庆的蒋介石闻悉戴安澜殉国后,悲痛不已,亲作挽联祭奠这位爱将: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
1942年10月6日,国民政府颁发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批准他的英名列入首都忠烈祠。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为戴安澜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领导人也纷纷撰写挽辞、挽诗、挽联,遥祭忠魂。
毛泽东的挽诗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的挽词是:“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朱德、彭德怀两人联名的挽联是:“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伤。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
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深入缅甸与日军作战失利后,一部分军队撤到印度,后来又陆续补充一部分军队到印度,接受美国的装备和训练。1943年4月,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在云南楚雄成立。司令长官先由陈诚担任,10月由卫立煌接任。6月,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中美联军从印度和我国云南西部同时向日军发动反攻,打通中印公路。
1943年10月,揭开了缅北滇西反攻的战幕。中国远征军由罗卓英、杜聿明带领第五军、六军、六十六军共10万大军驰征缅甸,反攻日军。经过一年多的作战,赢得了胡康河谷战役、梦拱河谷战役及密支那战役的胜利。(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