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曲线救国”,是彻头彻尾的大汉奸、卖国贼。他死后葬于南京中山陵梅花山,1946年1月蒋派黄埔四期毕业的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副师长邱维达少将炸毁汪坟,在原地盖了一座观梅轩,成为中山陵的一个景点。其妻陈璧君1946年4月22日被判无期徒刑。1959年6月17日死于上海监狱。
汪伪政权第二号人物是伪国民政府代主席陈公博。1938年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任上海市伪市长、伪立法院长、伪政府代理主席。抗战胜利后在苏州被判死刑。1946年6月3日,陈公博临刑,终年54岁。
汪伪第三号人物是周佛海,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在重庆搞“低调俱乐部”,散布“战必败,和未必大乱”投降论调。1938年12月,他与陶希圣随汪精卫叛国投敌,在伪政权中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上海市长。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周感到末日将临,暗中与重庆军统戴笠联络,以留后路。1942年10月,他派人密赴重庆见戴笠,“请求自首,以便自赎”。日本投降后,周摇身一变,成为“抗日人士”。1945年9月30日,戴笠亲自陪同周等从上海飞往重庆,安排他住杨家山戴笠公馆。周知已被软禁,心情不好。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飞机失事身亡,接任军统局长的毛人凤于1946年9月16日,将周佛海等押回南京。11月7日,判处周死刑,后蒋介石特赦,改判无期徒刑。在服刑期间,周一直生病,身体每况愈下。1948年2月28日,一命呜呼,庾死狱中,终年51岁。
第四十二章 为了和平 张治中三飞延安
在重庆谈判中,张治中是一位真心希望国共两党合作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张治中(1890~1969),安徽巢县人,字文白,保定军校三期毕业。他在黄埔军校任过第三期入伍生总队总队长、第四期学生三团团长,参加过北伐。黄埔军校迁南京后,于1929年5月升任教育长,一干就是8年。1937年7月,他主动请缨参加淞沪抗战。1939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主任,主管军事。在任职期间小心谨慎,兢兢业业。他制定“自律三端” ,即“严守机密,一切须站在领袖立场,寡言少语”,得到蒋介石信任。1940年,张调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青团中央书记长,主管军队政治教育工作。
在蒋介石的文臣武将中,敢于对他犯颜直谏的人为数不多,张治中算是其中的一个。在和蒋相处的25年中,他曾多次就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当面向蒋提出意见,甚至发生争论。张治中还多次上书陈述意见,其中有3次长达万言。如1941年3月2日,张治中就“皖南事变”的影响,向蒋呈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处理之失,力主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重庆谈判也是张治中向蒋建议电邀毛泽东共商国是。张治中为确保毛泽东安全,亲自接送,并把自己所住的“桂园”腾出来,自己一家搬到复兴关中训团一所狭小的旧平房里暂住。毛泽东离开重庆回到延安后,为张治中举行了欢迎会;张第二天离开延安,毛泽东亲自送他到机场。在车上他对张治中说:“你为和平奔走是有诚意的。”
1946年2月28日至3月6日,为了检查《停战协定》执行情况,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三人军事小组曾到北平、张家口、济南、徐州、太原视察,于3月4日第三次飞抵延安。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当晚举行欢迎晚会。会上,张治中风趣地说:“你们将来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记‘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引起全场热烈鼓掌,一时传为佳话。
1946年初,张治中被任命为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赴任之前,周恩来与邓颖超为其送行。当年,周恩来在广州与邓颖超结婚,张治中曾参加他们的结婚喜宴;1940年6月6日,张治中大女儿张素我和周嘉彬结婚,张治中在重庆嘉陵宾馆为他们举行婚礼,邓颖超代表周恩来参加。所以,周恩来与张治中的私交很深。虽然在谈判桌上各不相让,争论不休,但私人关系很亲密。这次周恩来夫妇一来是饯行,再是有一件重要的事相托。周对张说:“盛世才在新疆的暴行,文白兄是知道的。有起特大冤案,请你去后查一下。我党陈潭秋、徐杰、林路基、毛泽民是否还活在人间?还有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她是你在上海大学的同学。请你到新疆后,查明他们被关押在何处?我这里准备了一些钱,最后请你设法把他们释放出来。”张答道:“释放政治犯是《双十协定》规定了的,当然我要执行,请放心。至于带钱就不必了,这点小事我还办得了。”周叮嘱说:“由新疆到延安,人多路遥,一百多人,还请护送到延安才行。”张治中到新疆后,将131名在押的中共党员交省警备司令部交通处处长刘亚哲,要他负责安全将人送到延安。1946年7月8日,这批同志安全抵达陕甘宁边区鸡加村。只有毛泽民(毛泽东的弟弟)、陈潭秋被盛世才杀害。
1949年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邵力子、章士钊、黄绍竑、刘斐、李蒸等组成的南京政府代表团到达北平,和共产党代表团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聂荣臻等进行和平谈判。这次和谈,双方成员中黄埔师生占大半。当天下午6时,周恩来等6人来到六国饭店看望并宴请南京和谈代表。由于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以张治中为首的南京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毅然地留在北平,并公开声明与国民党决裂。在解放军进军大西北时,张治中亲自致电新疆国民党领导人陶峙岳、包尔汉。1949年9月25日,陶部起义。
张治中由于三飞延安,多次代表国民党与中共和谈,因此赢得 “和平将军”的美名。在广州黄埔军校时,他有“红色教官”的称号。解放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正如周恩来所说:“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