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黄埔风云(二十)

日期:2009-03-03 09:06 来源:黄浦杂志 作者:吴昌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四十八章 陷入重围 双堆集黄维被俘

  1948年11月2日解放军攻克沈阳后,辽沈战役告一段落。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人,从而使中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共产党的军队由劣势变为优势。战略决战的第二幕——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开始打响。

  毛泽东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粟裕5人组成,邓为总前委书记。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以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部队,共60余万人。

  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的人事安排中,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杜聿明为副司令,调集二、七、十三、十六、十二5个兵团、18个半军,共80万人参战。

  刘峙是有名的“福将”,是黄埔“八大金刚”之一。对蒋的任命,当时国民党军中颇多议论。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头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淮海战役共分3个阶段。第1阶段,战局刚开始,国民党冯治安部的五十九军一八○师、三十八师,七十七军一三二师23000余人,在张克侠、何基沣的带领下,于江苏贾汪和山东台儿庄起义。解放军3个纵队迅速过了运河,迫使掩护黄伯韬兵团西撤的李弥兵团回防徐州。华东野战军七纵、二十师、二十一师主力迈着整齐轻快的步伐顺利南下,把黄伯韬兵团死死围住,使其成了瓮中之鳖,11月22日,黄伯韬用手枪自杀。

  黄伯韬兵团被歼后,国民党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黄维(黄埔一期)所辖第十军(军长覃道善,黄埔四期)、十四军(军长熊绶春,黄埔三期)、十八军(军长杨伯涛,黄埔七期)、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黄埔高教班五期),12万人马浩浩荡荡从河南驻马店日夜兼程向安徽蒙城疾进。他们的行踪,有八十五军一一○师少将师长廖运周(黄埔五期,地下党员)向邓小平密报。总前委得到准确情报,下决心布下“口袋阵”,全歼黄维兵团。

  黄维兵团来势汹汹,接连突破了一纵二十旅在洪河、沙河、颖河的防线,直逼蒙城。

  11月18日,黄维命令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强渡涡河,进攻蒙城,接着克板桥集,23日逼向浍河南岸的南坪集。

  守南坪集的是华中野战军四纵的陈赓。他顽强战斗,寸步不让,从早8时一直打到晚上,趁天黑,陈赓悄悄撤退了。

  直到这时,黄维才发觉情况不妙,竟被老同学陈赓“耍”了。

  他的四周都有解放军部队在活动,前面的宿县和背后的蒙城已被解放军占领,左翼的涡阳一带也有解放军主力集结。这时,又拾得解放军的宣传品,其中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活捉黄维”、“看你黄维哪里逃?”的口号。黄维看后只是付诸轻蔑一笑,心想:“我黄维12万钢铁队伍,岂是你共军吃得了的?”

  陈赓四纵十一旅副旅长徐其孝风趣地说:“黄维这人很狡滑,他老是五条牛(指黄维的4个军及1个快速纵队)在一起,我们不好下口,必须先拉出一条牛来,分散它,打伤它。因此,这既是阻击战,又是拉牛战。先阻后拉,阻中有拉;通过阻,先给敌人一个下马威,打它个头破血流,脚瘸胳膊拐,然后再趁势拉它一条牛出来。当它的力量分散了的时候,我们各路大军就向敌人开刀,分割围歼。这个仗在哪里打呢?南坪集。”

  黄维将兵团司令部进驻南坪集,完全符合了解放军的计划。11月24日,解放军已完全包围了黄维兵团。此时,黄维打算将兵团主力转移南逃,。但已进入“口袋”,再想走,已是万万不可能了。

  《孙子兵法》有云:“欲擒之,故纵之;或者是欲擒之,先拒之”。打仗就好像打太极拳一样。黄维硬着头皮撞过来的时候,陈赓有意给他挡了一拳,然后潜运内力,把掌一收,终于把对方吸引过来了。南坪集本是解放军捕捉黄维的一个口袋,他们有意在袋口摆一块石头,现在黄维兵团拼命一冲,便“自行入网”了。

  就在11月24日,解放军纵队以上干部在淮北小李家总前委作战室里,召开战前动员会。刘伯承风趣地说:“个别同志信心不足,担心咬不烂黄维兵团这个硬核桃,简直是乱弹琴!是啊,我们从大别山出来,真是马瘦毛长啊!可是,瘦驴拉硬屎,就看有没有勇气!勇字就是男子头上戴着一顶光荣的花冠。没有勇气算不上男子汉!这回同志们要向广大指战员讲清楚,我们决不放过十二兵团这个老冤家,狭路相逢勇者胜!用一句四川的俗话来说,大家都摸摸裤裆,看看自己是不是男子汉,有没有卵子……”

  刘伯承一席话引起一阵欢笑声,陈赓表态:“我们破釜沉舟,不惜一切牺牲,承担最艰巨的任务!”

  11月25日,解放军7个纵队将黄维的4个军12万人马围于宿县西南的双堆集。

  11月26日,黄维接到蒋介石的复电:“应不顾一切即以主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敌,与李延年兵团会师。”

  11月27日,黄维下令4个师齐头并进“滚着走”,在空军、炮兵和坦克掩护下,向解放军六纵和陕南十二旅的阵地发起了凶狠地冲击。但黄维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关键时刻,廖运周率全师5500名官兵火线起义。解放军六纵按事先约定的方案,放廖运周通过防线后,随即封了口子。后续的3个师被打得头破血流,再也突不出去了。

  这时正是隆冬季节,气候寒冷。双堆集一带又是贫瘠的空旷地区,村舍零落,人烟稀少。十二兵团10多万人马,只能露天宿营,12万人天天要吃粮食,4000多头骡马天天要吃粮草,500多辆机动车天天要消耗汽油,100多门山野炮、1000多门小口径炮、几万支步枪每天所吞吐的弹药在200吨以上,就是用大卡车装,也要装100多辆。原来部队可供粮食、弹药充足,但因作战方针不明,战争开始时未注意节约,粮弹消耗过多。如今被围仅一星期,就感到粮弹供应紧张。后来要求空投,天气不好,飞机无法起飞,官兵只得忍饥挨饿,天寒地冻,士气极为低落,军心混乱,抢粮伤人之事屡见不鲜,大批士兵偷偷弃枪逃跑、投诚。

  12月12日,解放军终于攻到了黄维司令部的后门口尖谷堆。熊绶春的十四军遭灭顶之灾,

参谋长梁岱被俘,军长熊绶春阵亡。

  12月15日,黄维采取“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的方针,作困兽犹斗之状。黄维使用了毒气弹,也未能阻止解放军的猛攻。在激战中,解放军攻克尖谷堆,整个双堆集均在其鸟瞰之下。不久,黄维兵团全部被歼。俘黄维、杨伯涛、覃道善、王元直、夏建勣、尹钟岳、王靖等军、师长多人,均毕业于黄埔军校。

  对于十二兵团的覆灭,黄维说:“国民党的气数尽了。”他不承认自己是败将。

第四十九章 拒绝劝降 杜聿明陈庄落网

  正当黄维兵团被歼时,徐州已孤立无援。杜聿明请示蒋介石后,慌忙放弃徐州,率前进指挥部和他的三位黄埔大将: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黄埔二期)、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黄埔四期)及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黄埔一期),共约30万人马,向西南的永城方向撤逃。

  毛泽东在1948年11月28日,已要求总前委注意“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武汉逃跑的可能”,12月2日,毛又致电华东野战军:“敌向西逃,你们应以两个纵队,侧翼兼程西进,赶至敌人先头堵住,方能围击,不要单靠尾追。”解放军遵命围堵杜聿明,采取“南面阻击,东西北三面攻击”的方针,逐步缩小包围圈。

  12月4日,杜聿明正准备南撤之际,忽接蒋介石电令,要他解黄维之围。杜非常生气,但又不敢抗命。他召来邱清泉、李弥及孙元良研究对策。邱看罢电报,大骂道:“国防部混蛋,老头子也糊涂,没有弹粮,几十万大军怎么打仗?”杜聿明也说:“进攻,无异于送死。唉,反正江山是他蒋某人的,我杜某只有一条命,大不了为他效忠到底罢了。”12月6日,杜命部队向濉溪口方向继续攻击前进,但进展缓慢。国共两军在淮北平原上激战,初冬,硝烟弥漫,天昏地暗。

  就在这天夜里,孙元良兵团单独突围,结果在薛家湖一带遭到解放军迎头痛击,几万人马或死或伤。四十一军军长胡临聪、四十七军军长汪匣锋(黄埔高教班四期)被俘,孙元良躲在老乡床底下,才未被俘,后来化装逃回南京。

  12月7日,邱清泉决定孤注一掷,向南硬攻。二兵团七十军军长高吉人(黄埔四期)、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黄埔四期)虽有“包打胜仗”的信心,但被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死死围住,邱兵团突围的希望微乎其微。李弥兵团也被包围半个多月了,陈官庄方圆20华里的30万官兵,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勉强充饥,其余的人只得宰杀骡马、挖野菜填肚子。

  12月16日起,解放军停止攻击。17日,毛泽东为解放军中原、华东司令部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分析形势,指明出路,劝其归顺,保证安全。

  12月20日,天降大雪,士兵们冻饿交加,伤病员猛增,成班成排士兵摸黑投诚,以求生路。

  1949年元旦,陈毅又给杜聿明捎信,劝其投降。杜想,如能保住两个兵团的官兵生命安全,也可以同意投降,个人荣辱可不计较。他拿着劝降书试探邱清泉的态度时,邱夺过信一把撕得粉碎,杜未敢暴露自己的想法。

  1月6日,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击,炮声隆隆,枪声不断。前两天刚刚转晴,蒋介石恢复了空投。而空投下来的不是粮食,而是近百万份“黄伯韬烈士纪念册”和刊登中共权威人士宣布把蒋介石、何应钦等43名列为战犯的南京“救国日报”。杜聿明榜上有名。空投这些东西的目的,一是激励部属以黄伯韬为榜样,为国而死;二是警告杜聿明等人,中共已将你列入战犯名单,非战死别无出路。

  过了一天,蒋介石来电:“闻吾弟有病,如果属实,日内派机接弟回京医疗。”杜苦笑说:“抛下数十万将士于不顾,我只身远走,何以忍心?”并复电:“生虽残疾在身,行动维艰,但不忍抛弃数十万忠勇将士。请钧座决定上策,生一息尚存,誓为钧座效忠到底。”

  从12月16日起,被围困已达20多天,将士忍饥挨饿,无斗志,一击即溃。东西两面阵地被占领,包围圈缩小。杜请派空军轰炸支援。1月6日,70军军长高吉人负伤,由副军长邓军林升任。7日晚,李弥兵团驻地青龙集被突破。9日,杜急电蒋派飞机轰炸。10日,飞机投下“甲种弹”(毒气弹)掩护突围,国民党军向陈庄、刘集运动,被解放军发现,于是,东、南、北三方炮火更加猛烈,十三兵团阵地大半崩溃,二兵团南北阵地各部队亦纷纷告急。

  9日黄昏时分,杜聿明与邱清泉到陈庄第五军司令部,命令指挥部直属部队及战车部队在陈庄以西集结,归徐州“剿总”副参谋长文强(黄埔四期)指挥,幻想在明天等待空军来掩护突围。一到陈庄,解放军的炮弹也跟踪追来,他们赶快躲进掩体。李弥及五军军长熊笑三(黄埔六期)都来了。他们要求今晚突围,其意甚决。杜聿明无法,便说:“如果你们要走的话,你们先走,我一个人在这里守到底,以免耽误了大家!” 争吵到晚10点,熊笑三愤愤不平地负气出去了,命令部下朝天开枪,以威胁杜聿明当晚行动。杜知道后气极了,反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逃、突、降” 三条路如何走,就是拿不定主意。他畏惧、胆怯、懦弱,又顾虑重重,不甘心失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只好说:“既然都想突围,那就分头行动好了。” 但众人要求杜一起走。杜说:“这不是让敌人一网打尽吗?我们就这样走,如何对得起部下?赶快通知他们自找出路。”

  杜聿明最后向蒋介石发出一电说:“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今晚分头突围。” 然后,将话机砸碎,文件烧毁,接着电话线也断了。邱清泉拉着杜聿明冲出掩体,率领特务营官兵突围。李弥一直向北跑,杜聿明跟不上,心想,要逃也不能跟着大部队走,只有在夜间钻空子跑出包围圈再说。于是,杜聿明带着副官尹东生及卫士10余人,先向西走出村庄,再转向东北,沿途见大批部队向陈庄前进。一问原来是七十二军军长余锦源(黄埔二期)残部。杜聿明见解放军大部队在运动,他化装穿上士兵服装,由卫士扶着往东北方向跑。到天亮时已走了20多里。他们的行踪被老乡发现,立即报告附近的华东野战军四纵十一师卫生处。协理员胡正林请示处长王英后,派通信员樊振国、卫生员小崔去抓俘虏。杜聿明冒充解放军,说是送俘虏的。但哪里逃得过樊振国的眼睛。他终于真的成了俘虏。此时,杜聿明想举枪自杀,被尹副官夺过枪交给了解放军。

  卫生处忙于救伤员,无暇看管这批俘虏,将他们送往师部。师政治部主任陈茂辉见杜聿明不像士兵,问他是那个部队的?杜谎称是十三兵团的军需官高文明。陈问他十三兵团八大处处长是谁?杜一个也答不上来。后来从杜身上搜出“骆驼”牌香烟及“派克”钢笔,还有象牙筷子,上面刻着“远征军司令杜聿明40大寿,龙云赠”。“高文明”就是杜聿明。杜只好承认。后来他回忆道:“……解放军监视很严。这时,战犯这个罪恶名称一直缠绕着我。张印国见我心神不安,就多次劝我夜间逃跑。我自己觉得腰腿疼痛,行动艰难,逃出去走不动会死,被解放军发现也会死,与其被处死,不如先自杀,还可以做蒋介石的忠臣。一刹那间执拗得仿佛死神来临,见警卫人员离开房屋,就顺手拿起一块小石头在脑袋上乱打,一时打得头破血流,不省人事……”

  杜聿明被俘后,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历时10年。由于他在狱中表现较好,1959年12月4日,他被首批特赦释放。1961年3月,杜聿明被分配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文史专员,还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晚年,他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3年6月,杜聿明夫人曹秀清女士从美国转道日内瓦、莫斯科,飞往北京,与阔别15年的杜聿明相聚,两人在北京一同度过了平静的18年。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京逝世,终年77岁。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和女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专程从美国赶来向杜聿明遗体告别。(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