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黄埔连载  > 正文

黄埔风云(二十三)

日期:2009-09-09 08:04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昌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昌华

 

第五十四章   把酒言欢  师生一笑泯恩仇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眼到了1959年年末,这一年冬天特暖。坐落在北京德胜门外的一个原叫功德林的庙宇,清朝末年被改建为一座监狱。北洋政府时,是第二模范监狱。新中国成立后,功德林监狱归属公安部管理。黄埔六期毕业的罗瑞卿任公安部长时,功德林改作北京战犯管理处。

  1948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惩处战争罪犯的命令,宣布“凡国民党军官及其党部政府各级官吏,只要犯下命令所列12条罪恶行为之一者,均应加以逮捕,并以战犯论处。”命令还宣布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党政军人员的政策是:“首恶必惩,协从不问,立功受奖。”建国之初,战犯分散管理。1955年年底,由解放军移交给公安部。1956年3月,经审定,在押的国民党战犯共926名,分别关在抚顺、济南、西安、重庆和内蒙古。加上伪满、蒙疆、日本战犯在内,共约3000名。

  1956年1月10日,全国重要战犯集中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共计200余人。他们中毕业于黄埔军校、官阶在中将以上的有杜聿明、宋希濂、李仙洲、范汉杰、罗历戎、曾扩情、周振强、韩浚、黄维、郭一予、胡靖安、康泽、方靖、严翊、廖耀湘、宋瑞珂、李以劻、王耀武、郑庭笈、文强、林伟俦、梁培璜、邱维达、沈蕴存、邱行湘、刘镇湘、曹天戈、黄淑、陈金城、杨光钰、刘嘉树、何文鼎等人;黄埔军校毕业、官阶在少将以上、职务在师长以上的有沈策、陈远湘、覃道善、杨伯涛、李正谊、熊新民、周开成等人。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战犯处理问题,特别是“一个不杀”的方针,作了详细说明。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周恩来决定由社会知名人士成立“九人小组”,专门处理战犯教育改造问题。其中有屈武、黄雍等。张治中、傅作义、侯镜如也参予思想疏导工作。

  1959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国家主席刘少奇的特赦令。宣布第一批特赦的战犯有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和伪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伪锡察盟全军副司令雄努敦都布等33名。

  功德林监狱的铁门打开了,随着第一批战犯的特赦,到1975年3月19日第七批战犯特赦,国民党高级将领尤其是黄埔军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下,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1960年10月,张治中在北京颐和园介寿堂休养,周恩来让他以黄埔军校教育长的身份,邀请在京的黄埔同学到颐和园聚会,并嘱有家属的也要陪同参加。周恩来又打电话给陈赓,要他一定偕夫人同往。

  10月19日晨,在北京郊区红星人民公社劳动的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周振强、郑庭笈、杨伯涛被接到颐和园。已在那里等候的有黄埔军校师生邵力子、郑洞国、侯镜如、黄雍、李奇中、覃异之、周嘉彬及他们的夫人等20多人。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陈赓和夫人傅涯在张治中和夫人洪希厚的陪同下,走了进来,大家起立鼓掌欢迎。

  周恩来同大家一一握手后,招呼大家坐下。他说:“这次集会是黄埔师生联欢。文白(张治中)先生在颐和园休息,趁这个机会请文白先生邀约大家到这里见面。大家工作得很好,我很早就想和大家谈谈的。今天的聚会,特地把杜聿明等也请来了,对他们的进步,在座的师友们都感到由衷的高兴!”接着,他详细询问了杜聿明等人在红星人民公社的生活、学习和劳动情况。杜聿明作了汇报。周恩来满意地点点头,说:“你们是第一批特赦的,要做改造好的标兵。你们被特赦了,但是过去的历史罪恶还是客观存在,不能改变的,不能因为特赦就一起抹掉了。当然,人的思想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赦人不赦罪,大家要引以为戒,继续改造自己。”杜聿明等人听得很仔细。周恩来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关心大家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让他们很受感动,一再向老师表示决心:“请总理放心,我们一定按照您的指示去办,继续改造自己。”

  黄埔师生欢聚一堂,这是难得的机会。张治中以黄埔军校教育长的名义,宴请大家把盏言欢,品茗叙旧。虽说昔日的光景不会再来,但昔日的友情却依旧萌芽吐绿。

  午宴过后,少憩片刻,周恩来依然兴致勃勃,他说:“大家聚会不容易,要留个纪念。在哪里拍几张照好?”工作人员随即引导大家来到颐和园昆明湖北岸的牌楼前,以万寿山为背景,拍了几张集体照。为了勉励杜聿明等人,让他们6名黄埔同学站在周恩来左右,单独留影。这一张珍贵的合影,后来成为杜聿明、宋希濂、郑庭笈留给子孙们的“传家宝”。

  在周恩来的关心下,郑庭笈与原配夫人冯莉娟破镜重圆。1961年3月1日,杜聿明、郑庭笈、王耀武、宋希濂、周振强、杨伯涛等黄埔将领,被安排在全国政协任文史专员。

  陈赓和宋希濂1924年同去广州入黄埔军校一期。1960年4月7日,两人在北京民族饭店相聚,在场的还有杜聿明、周振强、郑庭笈、王耀武、杨伯涛等黄埔同学。陈赓说:“来!我们拿出黄埔的精神,把桌上的菜来个一扫光!”这年8月,陈赓又请郑洞国、陈明仁、侯镜如、唐生明作陪,在北京四川饭店再次宴请杜聿明、宋希濂、周振强、郑庭笈、杨伯涛等,宾主言欢,畅叙旧情,干戈化玉帛,共商国家事。正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975年4月5日至1976年9月9日,在短短的一年半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四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蒋介石、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离世。但国共两党创办的黄埔军校的“黄埔精神”仍是国共两党的宝贵精神遗产。198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就是为促进祖国统一的组织。

  进入21世纪以来,“台独”势力猖獗。孙中山先生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以及“和平,奋斗,救中国!”,仍是国共两党奋斗的目标。黄埔先烈为统一祖国流血牺牲,我们这些后来者要继承黄埔精神,按照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继续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全文完)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