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情缘

踏青访幽少帅陵

日期:2008-06-24 13:39: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王勇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王勇
 
  冰消雪化,春回地暖,清明前后,笔者向读者推荐一个踏青访幽的好去处——少帅陵。

  少帅陵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辽宁省台安县西平乡省级森林公园内。这里岗丘环绕,龙脉天成,芳草依依,松林低唱。陵园占地26000平方米,由功臣坊、正门、纪念堂、衣冠冢、少帅碑林五部分组成。台安少帅陵与台安“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更与锦县义马坊的张作霖陵墓、抚顺元帅林和沈阳张氏帅府连成一线,在解读关东绿林衍生演绎和奉系军阀史方面,构成了一个地理与地上文物互为佐证的完整体系,成为辽宁旅游的一个完整主题和有机元素。

    张学良的事迹广为人知,但是少帅与台安的历史渊源与桑梓往事,许多人并不详知。

  辽宁省台安县地处辽河下梢,早年绿林衍生,匪患横行。1901年2月18日(旧历腊月三十),张作霖被沙俄操纵的金寿山匪帮偷袭后投奔八角台(今台安)。八角台民风骠悍,卧虎藏龙,胡家窝堡有后来当上伪满国务总理的张景惠,张家窝堡有张作霖的叔伯妻侄赵明德。张作霖最早是在桑林子大汪村拉起自家帮,一天天坐大。1901年6月4日(旧历四月十八),将要临产的张作霖妻子赵夫人在由张景惠家向赵明德家急返的途中,在马车上生下了后来叱咤风云的张学良。张作霖妻子儿女在台安境内生活了五年,1905年去往新民。八角台乃张作霖的垫脚石,台安为张学良的出生地。由于张氏父子与台安的渊源,1931年12月8日,张学良指示黄显声委任闻名遐迩的台安人“老北风”(张海天)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二路军副司令;1932年又委任台安人郭景珊为唐聚伍指挥的“东北民众自卫军”第七路军司令。1929年,《台安县志》竣稿,时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的张学良欣然命笔,为县志作序;1930年,他从汉卿教育基金中拨出专款,为台安兴办了一所“新民小学”,并亲题了“文行忠信”的校训……有鉴于此,1990年台安县政府在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按学良幼时故居原貌进行了复建,始有台安“张学良出生地纪念馆”;1994年6月3日,又将台安县中心广场更名为“汉卿广场”,塑张学良铜像一尊。为拉动台安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依据张学良生前“终归故土”之心迹,台安张学良研究会在征得张学良亲属同意的基础上,决定修建张学良衣冠冢。2005年9月20日少帅陵一期工程完工。正门“少帅陵”三个大字为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名;穿过门厅,为“张学良将军纪念堂”,其上匾额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的手笔,室内布置有张将军的生平事迹图片若干,史料翔实,纵贯百年。绕过纪念堂,穿过百米长青砖路,就是张学良将军的衣冠冢。衣冠冢的入口直通地下,那里是张学良将军的衣物存放处。此为圆回顶仿古式建筑,前有一碑,原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为“张学良衣冠冢”留下了墨迹;旁边另有“张学良将军发妻于凤至女士之墓”石碑一樽,由于凤至女士的义子萧朝智先生题写墓名。

  名胜配名联,早为惯例。当地政府和文联为使这一景观更具历史与文化内涵,提高其社会影响和旅游知名度,决定在网上向海内外广泛征集少帅陵对联,台安作者当仁不让,抛砖引玉,先献一联:

  做千古功臣,纵是衣冠犹敬仰;

  造九州福祉,虽遭幽禁亦英雄。

  紧接着,大量作品发布网上,纷至沓来:

    兵谏剖丹心,救民族危亡于水火;

    功勋标青史,伴故园昌盛在晨昏。

   

  谏证赤心,民族危亡伸大义;

    功标青史,国家昌盛慰忠魂。

 

  风雨百年,少帅衣冠荣故里;

   存亡一谏,大家气度誉寰中。

   

  身诞台安、名动西安,壮举长教千古颂

  情融国土、魂归故土,英灵犹盼九州同

 

  大义为家和,此身已付九天外  深情期国统,皓首频回两岸中

  

  短短一个月,便收到百幅征联。可谓佳构杰作,美不胜收,各具匠心,难分伯仲。这些精心撰写的楹联高度浓缩了历史云烟,提纲挈领地彰显了少帅本色与人生亮点。最后聘请业内人士定夺,确定正门联语为:“戎马铸丰碑,一曲浩歌担大义;衣冠还故里,千秋正气贯长虹。”作者来自西安,为西安楹联学会名誉会长解维汉的心血。西安——台安,好象事先有约。纪念堂联则为:“盛京易帜,西京谏策,百年功业千秋节;台岛望云,夏岛吟风,一缕乡思万里魂。”此联出自河北张家口市楹联学会副会长董汝河的佳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