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情缘

忆往昔筑信仰,守初心担使命——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日期:2023-09-15 10:27:00 来源: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文作者宋晓晨(黄埔5期生宋时轮之孙女) 

  黄埔军校是我幼时向往的地方,因为我知道爷爷在这里上过学。除此之外对其知道的甚少。9月4日,我有幸与北京黄埔工作培训班一行40余人来到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和青年时期的爷爷,令我内心无比激动。 

 

  黄埔军校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因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而被称为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联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由于当时急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向来非常重视教育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今天的中山大学。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军事名将,有徐向前、陈赓,林彪、叶剑英、聂荣臻、许光达、陶铸、巾帼英雄赵一曼等,当然还有我的爷爷宋时轮。 

  记得儿时的我什么都要跟爷爷比,比吃辣椒、比掰手腕当然还想跟他比一比学校,谁的学校楼高,谁的操场大、谁的校服漂亮。今天来到了爷爷的学校它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一些陈旧的建筑和少许补修之后较现代的建筑,这里没有给人花园式的赏心悦目,却只有古树莲池,古建筑的典雅和肃穆。但就是在这样简单的地方,革命前辈们过着艰苦奋斗的生活,身肩救国救民的使命,改变并谱写着历史。 

  走在一楼的长廊下,看着墙上面的图片资料和一些以前军校学员们用过的物品,沉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讲解,我仿佛看到了当时黄埔军校的情景。看到爷爷和一群心怀救国救民伟大目标的进步青年,坐在学堂里,一丝不苟地学习各种军事和文化知识。在训练场上,不管是盛夏还是严寒,仍意志坚定完成每一项科目。 

  穿过长廊,顺着木楼梯走上二楼,这里陈列的是军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不管是办公室、会议室还是餐厅、学生宿舍,摆设都十分朴素简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宿舍,宿舍中满是硬板床,每间容纳五六十名学生,由于军校的经费非常的紧张,每一位学生只能发两床薄毛毯、一套粗布军服和一双草鞋,连多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学校经费紧张到无米下锅的地步,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员们仍然坚持训练,并乐观的把饿肚子当成学习、当成锻炼。试想一下,在饿着肚子扛枪训练是什么感觉。 

  偷偷地拭去眼角的泪,跟着解说员走到一楼陈列室。 

 

  一本泛黄的用毛笔书写的教材映入我的眼帘,笔迹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亲切。目光下移,展品标签上赫然写着“宋时轮,湖南醴陵人,中共党员,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抗战时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这是宋时轮使用过的军事教材”。瞬间泪目,透过玻璃展柜我仿佛看到泛黄的书角上还有爷爷翻阅过的痕迹。突然感觉他就在我身边,刚刚上楼时扶过的木楼梯的扶手上还有他大手的温度,莲花池里还有他的影子。 

 

  

  尤其看到黄埔军校大门口的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时,我知道他和他的同学们还有教官们都在,而且会一直在……他们等着我们替他们见证祖国的统一和繁荣昌盛。 

  回到驻地我心久久不能平静,不善笔墨的有感而书: 

  我是黄埔的后代, 

  弘扬和传承“黄埔精神”是我的责任。 

  我是黄埔的后代, 

  我的祖辈、父辈早已把国旗印在了我心里; 

  把国之荣耀刻在了我的骨髓里; 

  把祖国统一融入到了基因里; 

  我是黄埔的后代, 

  加强两岸交流, 

  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奋斗奉献我无怨无悔! 

  作者:黄埔5期生宋时轮之孙女宋晓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