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岁月

黄埔袍泽兄弟情

日期:2011-03-01 18:08: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黄哲嗣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哲嗣

 

  杨怀富与卢德铨是黔乡好友,都是有志的爱国知识青年。1944年两人结伴投考黄埔二十期,成为炮兵科五大队十四中队同学,在炮兵学校(见附注)受训三年。1947年秋,杨、卢二人毕业后,被分发到重新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军长是黄埔四期老学长邱维达,全军美械装备,步兵多携自动武器,配有大型运输汽车、坦克、105榴弹炮,作战有后方飞机支援,官兵服饰和待遇都好,可算是强兵悍将的现代化部队。
  杨怀富、卢德铨二人同被分在一个炮兵连。杨当炮兵观测员,卢任炮兵排长。翌年,随军参加史上著名的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史称“徐蚌会战”)。
  是役,国民党军包围解放军,解放军反包围国民党军,层层包围无缝隙,日夜战斗不停息。白天,枪炮声、飞机轰鸣声淹没了车、马、人叫声;夜间,榴炮弹、信号弹、各种枪弹曳光万状,横竖交织划破漆黑夜空。
  国民党军官兵在历经八年抗战后已厌恶内战,如今在淮海战场上被解放军包围后,又出现缺水、缺粮、缺弹、缺油,一时间束手无策,只能请南京派飞机空投粮食大饼。无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且空投物资常常失误,投给了解放军享用。情况日益恶化,阵地上的士兵编唱顺口溜:“壶水换钢洋,粮肉换黄金,钱财如粪土,升官不在心,人人想突围,怎能突出去!?”断粮太久饿死人多,有的杀马吃肉充饥,有的吃草根树皮,有的为争夺空投食品扭打致死,有的潜逃到解放军阵地吃饱后又回来,官兵士气低落到极点,武器虽好却不能发挥作用,怎能不惨败哩!
  一天,在杨怀富、卢德铨二人席地坐谈暗淡前景之时,突然空中飞来一颗榴弹,他俩闻榴弹落速声,随之卧地滚下坎,接着又飞来几枚炸在炮阵地,浓烟滚滚,不见了杨、卢二人踪影,士兵伤亡也不少。几分钟后,杨怀富先醒来带着满身泥土,晕头昏脑地跟着前面败下来的步兵往后跑,也有本连士兵夹在其中,他们顺着铁路往南奔,边走边分散。他和几个人一伙,白天怕遇着解放军,就在荒郊隐藏起来,轮流放哨睡觉,夜间忙着赶路。每遇市镇就绕道走,无处买食就刨地苕充饥,最后是又脏又饿、又黑又瘦地只身逃到了南京。
  杨怀富在南京举目无亲,投身无门,又赶到江西鹰潭找熟人,途中巧遇其兵团司令官、黄埔四期老学长胡琏司令,胡见杨是黄埔学生又有炮科技术,便留其在司令部任副官。之后,杨因有炮技专长受重视且在炮团步步高升,直到后来去台晋升为上校,指挥炮兵守卫金门。
  再说卢德铨比杨怀富苏醒较晚,醒后同样是泥土一身,军帽也不知飞往何处?正想寻找杨兄时,解放军蜂拥而至,站在面前端着冲锋枪大吼:“举起手来,缴枪不杀!”炮阵地早已瓦解,剩下的官兵全部被俘,挤在一块儿低头不语。卢窥视俘虏群中无杨兄,默默惦念着同学不知是死是活在哪里?这时一位持手枪的解放军高声大喊:“当官的站这边,当兵的站那边!”解放军见卢全身是泥尘又无军官帽,就推他站在当兵的那边去了,俘虏中也无人说他是排长。接连几天俘虏经过清队整编,卢德铨戴上五星军帽和胸章,当上了解放军。随之解放军政工人员给解放过来的士兵开会,宣传“打仗为革命”的道理,安定人心,统一思想,随后往济南方向开去。中途住下,开会动员,要打济南城,解放军首长亲临会场鼓励下级争当英雄、模范。攻城靠大炮要技术,上级得知卢德铨是黄埔炮科生,任其排长职务,叫他“排长同志”。当时卢德铨心中是喜忧参半,从解放兵提升排长应为一喜,忧的是至今杨兄下落不明而深感孤单寂寞,并且还要去打昔日袍泽部队,日后同学怎样看我?
  卢德铨所在部队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去抗美援朝。在朝鲜,上级见卢德铨在战场上表现十分英勇,火线上批准他加入了共产党,由此卢的前程越来越好,接连升到连、营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卢所在部队又调到福建前线驻守厦门,炮团需要本科生当参谋长,卢因文韬武略,又赶上机遇调任此职,参加策划炮轰金门岛。
  卢德铨在厦门炮打金门时,杨怀富正在金门防守。卢、杨这两个黄埔同队同学和同乡,互不相知对着打,在时代的大风云中,演绎了一出袍泽兄弟相残的小悲剧。
  时光飞逝,世事变迁。1990年,杨怀富由台湾来大陆祭祖,与卢德铨相见于筑城,二人紧紧相抱,悲喜交集,离别半个世纪,黄埔袍泽谈起往事如梦一场。
  1999年,古道热肠的杨怀富再回大陆,慷慨解囊邀请贵阳、息烽、遵义健在的炮兵第五大队同学,偕眷属前往昆明参观花博会。同队同学游览云南石林、贵阳百花湖等名胜古迹,均感祖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两岸黄埔同学交口称赞邓小平先生卓越远见,提出改革开放,给了海内外黄埔同学再相见的机会。
  此后不久,同队同学詹立群因直肠癌病逝,杨怀富和卢德铨在前去送葬时再次相逢。分别之际,卢德铨书赠杨怀富诗一首,是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
  苍天见证了黄埔同学情深似海,都盼望祖国统一,造福子孙后代,不再受战火生离死别之苦;祝愿两岸健在的黄埔袍泽兄弟,心胸更加开朗地安度晚年人生。

  附黄埔军校史料:1938年春始,中国陆军炮兵学校因日军侵华自南京迁到贵州都匀。1944年10月,日军占领独山,炮兵学校遂迁往开阳县,及抗战胜利后又迁到贵阳市。1944年炮兵学校奉命代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期”炮科生,为此在都匀、开阳、贵阳、遵义四处招生,招考条件是数理化成绩达良,体格健壮,符合炮兵的一般要求。在校学习3年,完成炮兵军官的养成教育,对炮兵战术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必须有精深的理解,如炮兵运用、射击指挥、观测通信、驭马术等。时数千具有高中、大学文化的流亡学生及当地青年踊跃报名,经考试录取学生324名,编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期炮兵科第五学生大队,下属十四、十五、十六三个中队,每中队108名学生。大队部设在开阳县城北街熊家大院,十四中队驻县城江西会馆,十五中队驻北街四川会馆,十六中队驻东门外龙魁寺。1947年秋,学生毕业分发全国各军炮兵部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