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研究

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君主专制的伟大革命

日期:2011-09-08 13:59:0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二、“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封建帝制的覆灭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分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反对最强烈。清政府在铁路利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加速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四川的武装起义。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包括上海)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