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研究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军人团体(上)

日期:2009-09-09 08:05: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卜穗文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卜穗文

 

  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黄埔军校先后存在过“火星社”,“青年军人社”、“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学会”、“黄埔同学会”5个军人团体。这些军人团体极其活跃,不仅在军校政治、军事生活中颇有建树,并且影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中。

  一、火星社

  火星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军校建立的一个秘密革命团体。据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共产党员黄雍回忆:“黄埔军校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派了一部分党员参加校务领导工作和一部分党员参加受训,但人数不多,难以适应当时工作发展的需要。这时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下,党在军队和军校中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限制,而群众革命情绪高涨,又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加以团结教育。因此,由一部分共产党同学和一些同情党的同学效法列宁在1900年创办的《火星报》之含义,组织火星社作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来推行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并为吸收党员作些准备工作。”

  1924年12月,由第二期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李劳工、周逸群、王柏苍、吴明、萧人鹄、吴振民、陈若、谢宣渠等人倡议,在北较场成立了“火星社”,参加这组织的人除当时在校一部分共产党员学生外,还吸收了一部分接受共产党影响较深的左派学生。到1925年9月前后,参加火星社组织的人数,第二期学生有60余人,第三期学生约30人左右,军官中参加的人数甚少。火星社以“SM”为代号。另有特定的手势作联络接头信号。“这个团体人数虽然不多,而且是不公开的,但由于它代表着当时的革命潮流,团结了学生中最进步的骨干分子,因此它在群众中有着异常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的主张每每反映了广大学生的意见,它的号召经常得到大家的拥护,对推动黄埔学生走革命道路,起着很大的作用。”1925年1月,军校特别党部进行改选,火星社运用自己的组织力量展开了竞选运动,结果按照自己的预定计划获得完全胜利。当选为特别党部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的有周逸群、王柏苍、吴明、陈作为、罗振声、黄锦辉等人,可以说全部为共产党员。蒋介石仅得60票,没有当选,后来由党代表廖仲恺推荐,才得当了一名监察委员。火星社在这次选举中的胜利,为全校民主创了一个先例,同时也震惊了蒋介石及校内反动派。后来蒋介石和西山会议派把这件事作为反共的借口,说成是“共产党借国民党名义扩张势力”。1925年9月第二期学生毕业后,“火星社”主要负责人离校,该社随之解散。“参加组织的除少数人外,大多数人均已先后正式加入了共产党。火星社活动的时间总共不到一年,但在对当时校内反动派(西山会议派与孙文主义学会分子)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青年军人社

  1925年初,中共黄埔特支分析了广东的形势,认为广东革命政府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陈炯明叛军在东江一带蠢蠢欲动,帝国主义企图用武力干涉中国革命,驻扎在广州的滇、桂军争夺地盘,军纪废弛。因此,在粤的革命军人必须团结起来,成为革命政府的忠诚卫士,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于是,共产党员蒋先云、王一飞等提议成立一个革命军人的联合组织。1925年1月,黄埔军校成立了以党、团员为核心的青年军人社,聘请党代表廖仲恺担任社长,下设编辑部及编辑股、校对股、发行股。校长蒋介石担任名义上的编辑部部长,共产党员吴明担任编辑股股长,王一飞担任编辑股员,共产党员吴振民任校对股股长,共产党员麻植任发行股股长。该社出版刊物《青年军人》,社员有数十人。青年军人社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在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领导下,筹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1925年2月,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后,该社的全体成员参加“青军会”的活动,因此,青年军人社在无形中结束。

   三、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是在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领导下的、以黄埔军校共产党人为核心的进步军人组织。它的前身是“青年军人代表会”,1924年8月,广州商团叛乱之际,廖仲恺、周恩来指示蒋先云、王一飞等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中心,联络粤军讲武堂、桂军军官学校、滇军干部学校、铁甲车队、军用飞机学校及福安、飞风、飞鹰3艘军舰的青年军人成立了一个青年军人代表会。参加这个组织的每个单位派出代表数人,每个星期在黄埔军校等处开会一次,讨论挽救时局等问题。会议主席由各单位代表轮流担任。会址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会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军人联合起来”,“拥护革命政府”,“拥护中国国民党”,“解散商团”,“打倒帝国主义”等。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对这个组织很重视,决定将青年军人代表会扩大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简称“青军会”),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还要以黄埔军校的革命思想教育和影响各军,团结和改造旧军队,使之成为革命政府的武力后盾。1925年1月25日,蒋先云、王一飞召集各军事单位代表开会,推举蒋先云、曾扩情、贺衷寒、何畏能4人组成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筹备会。30日,筹备会召开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组织临时执行委员会。2月1日,临时执行委员会在广东大学召集会员大会,宣告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正式成立。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大元帅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广州大学校长邹鲁等出席了大会并致贺词。同一天,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由临时执行委员会起草总章。2月8日,召开了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总章,选出正式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蒋先云,秘书贺衷寒、袁也烈,编辑委员王一飞、欧震,宣传委员高煊、何畏能,组织委员廖俊一、杨锦棠。该会下设组织、宣传、调查3科,最初由蒋先云、李之龙、关学参等负责。

  “青军会”发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宣言》、《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总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告亲爱的兵友们》、《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为东江事告国民》等重要文告,阐明了其宗旨和奋斗方向。《总章》明确指出:“本会以下列各项为宗旨:(甲)团结军人保障自身的利益;(乙)联合军队中革命分子,不分等级,以拥护革命政府,实现三民主义;(丙)帮助国民党建设一个统一的坚固的国民革命政府和有革命纪律的国民革命军;(丁)在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作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工作;(戊)建立军队与民众间的密切关系;(己)建立各军队间相互的密切关系”。

  蒋先云、李之龙、王一飞等全力投入到“青军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在有“青军会”成员的军校和部队建立了小组(一小组5人),在小组基础上又设立干部执行委员会(由二个以上小组组成),干部执行委员会之上设地方执行委员会。直辖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各级组织分别设书记、候补书记、执行委员、候补委员,负责公务工作和发展会员等工作。

  “青军会”的组织发展很快。不久,除黄埔军校,粤军讲武堂、桂军军官学校、滇军干部学校、铁甲车队、福安兵舰、舞凤兵舰、飞鹰兵舰、军用飞机学校等九个发起单位外,鄂军讲武堂、湘军讲武堂、大本营卫士队、滇军干教导团、飞机掩护队、粤军宪兵营、黄埔的广北、永丰、江国等兵舰等亦建立了“青军会”小组和干部执行委员会。到1925年4月,即“青军会”成立二个月后,会员就发展到2千多人。“青军会”经常举行集会,积极开展政治宣传活动。1925年3月13日,在滇军干部学校大礼堂举行哀悼孙中山大会,到会2000余人,请代行大元帅职务的胡汉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谭平山到会讲演。3月15日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提议获准,由该会干部推选20人组成宣传队,赴广州市重要聚会场所、公园、戏院等进行演讲,宣传中山主义与历史,解除群众之错觉和安定民心。

  1925年4月,“青军会”常务委员蒋先云因担负工作太多,辞去了这个职务。“青军会”代表大会推选王一飞接替蒋先云:担任常务委员,主持日常工作。4月16日,“青军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决定全体会员参加5月纪念周活动。4月28日,“青军会”在北较场举行讲演大会,有刘少奇、谭平山及5千多工农兵群众参加。王一飞担任大会主席。他向来宾报告了“青军会”开展纪念“五一节”、“五四青年节”,“五七国耻日”的一系列计划,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5月17日,“青军会”在大沙头召开第一次全体职员联席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谴责北洋军阀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承认列强不平等条约的罪行以及声讨云南军阀唐继尧企图进攻广东的阴谋。随后,参加会议的李汉藩等共产党员提议发出讨伐段祺瑞、唐继尧的通电及本会会员向各军队宣传,全体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均一致行动等决议。会议通过了这些决议。王一飞向大家汇报了会务进展情况,指出了“青军会”存在的一些缺点:“一、内部组织不完密,二、各干部及特别组织除最少数外,工作太少,如开会及报告多有不能按章举行者”。

  6月4日滇系军阀杨希闵、桂系军阀刘震寰叛乱,进攻广东革命政府,5日该会号召所有滇、桂军校会员即日脱离滇、桂军。事后,滇军干部学校脱离者20余人,桂军军官学校脱离者80余人。黄埔军校政治部以滇、桂军起义学生编为特别宣传队,周恩来派李之龙兼任队长,赴省河一带专做滇、桂军的宣传工作,对于瓦解叛军,平定杨、刘叛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月30日,王一飞、李之龙、刘云联合主持了“青军会”第十次大会。王一飞作了会务报告,他指出:“青军会”成立5个多月来,不仅在驻粤的滇、桂、湘各军及海、空军中建立了组织,还在河南、四川等地设立了分部。“青军会”成为一个以黄埔军校为核心,团结全国进步军人的革命团体,在支援广东的工农群众运动,宣传工农兵大联合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会议还赞扬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和谭延闿、陈嘉祐等人每月为“青军会”捐集经费等义举,提出以后要向北方进步军人筹集经费。大会通过将组织发展到长江中、下游去的计划。大会决议马上派骨干到华北、四川等地活动,建立“青军会”组织。

  因为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即将毕业,周恩来指示王一飞辞去“青军会”常务委员职务,回军校准备毕业。王一飞在这次会议上传达了周恩来的意见,表示了辞职的意思。经王一飞推荐和与会者选举,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共产党员李之龙接替王一飞担任“青军会”常务委员,军校第一期学员、共产党员黄锦辉担任编辑委员。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从成立起,即受到国共两党革命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革命军人的拥护,不久便成为南方革命的坚强力量,以其声势浩大的政治宣传,将其政治影响扩大到广州所有的军校及附近驻军。

  “青军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创办了会刊《中国军人》。“青军会”一成立就认为:要扩大“青军会”的声势和影响,首先要办好会刊,将会刊作为“青军会”的喉舌。1925年1月30日,王一飞被推选为“青军会”的执行委员兼编辑委员。他担任常务委员后,仍兼任编辑委员。1925年2月20日,《中国军人》在广州创刊。在《创刊启事》指出:“本刊以团结革命军人,拥护革命政府,宣传革命精神为主旨。”《中国军人》初为半月刊,从第6期起改为不定期出版。经常撰稿的有蒋先云、王一飞、周逸群、李汉藩、曾干庭、杨石魂、唐澍等共产党人。

  《中国军人》大量报道了“青军会”的组织状况和各项活动,刊登“青军会”的大量宣言、文告、通知。这个刊物公开宣传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猛烈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它还用大量的篇幅探讨和阐明革命军人的职责和使命,深受广东及全国进步军人的爱戴和欢迎。据王一飞说:第一、二期发行量为5000册,第三期起增至1万册。

  “青军会”是周恩来等联系青年军人的桥梁,因为共产党人在会里占居领导优势,于是被国民党右派视之为“赤色机关”,贺衷寒等右派学生公然退会,另立山头,成立“孙文主义学会”。这样就使青军会成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组织,拥有2万多革命会员,以最富战斗性、革命性,而名声大震。“青军会”自1925年4月后,根据周恩来、恽代英等人的指示,与右派分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军人》作为与孙文主义学会分子进行公开论战的阵地,驳斥他们反动舆论,宣传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正确主张。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进一步打击军校内的革命势力,排挤共产党,公然下令解散青年军人联合会,另组织黄埔同学会。蒋介石自任会长。4月16日,“青军会”通电解散,通电中表示“本会拥护革命而始。亦以拥护革命而终”,“为巩固革命势力,统一军人观念,取消骈枝国弊不可滥费起见,特决定且行解散”。(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