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2021年第六期

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与黄埔军校——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日期:2021-12-01 10:34: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乔茵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这是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对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赞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孙中山诞辰155周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我们见证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盛世华诞,倍感振奋。我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70年沧桑,把孙中山先生的梦想蓝图一点点、一步步变成现实。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倡导民主共和思想,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建立了不朽功勋。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为改造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值此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回顾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是对辛亥革命最有意义的纪念。

  孙中山先生既是革命的理论家,也是革命的实践家。三民主义,理论精深,国共合作时期,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理论实践,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不断自我修正和与时俱进的可贵精神。孙中山先生在构建革命理论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革命实践,为实现中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崛起不懈努力,寻找出路。从成立兴中会,到发展中国同盟会,到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从屡次失败的残酷现实中痛定思痛,走上建立军校、培养革命军的道路。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创办了第一所具有现代革命意义的军事学校——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是孙中山此前一系列革命实践经验教训总结后的又一次伟大实践。首批黄埔军校学生聆听孙中山的教诲,传承至今的黄埔精神是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遗产。黄埔军校成立至今已届97周年,黄埔军校及其灵魂——黄埔精神,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引为骄傲的宝贵遗产,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

  13年武装实践的失败是建立军校、培养国民革命军的直接动因

  孙中山革命的一生,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时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武昌首义前,以武装暴动推翻满清统治的民主革命实践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革命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次年2月,孙中山到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于当年重阳节在广州起义。起义前夕消息泄露,导致起义流产,孙中山避走日本。之后16年间的十多次武装起义,均因斗争经验不足、军事力量悬殊等原因,以失败告终。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武装暴动建立民国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第二阶段:武昌首义后,以保卫民国胜利果实为核心的军事革命实践阶段

  武昌首义成功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3年袁世凯复辟,发动反革命内战。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先后围绕积极反袁的护国运动,和反对军阀统治的两次护法运动为主进行。在护法运动中,孙中山幻想借助西南军阀的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结果失败,让孙中山彻底认清了军阀的实质,“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三、陈炯明叛乱彻底打破孙中山依靠地方势力推进革命的幻想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被迫退避上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认识到旧军队都是不可靠的,没有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革命事业难以成功,若想革命成功必须有“明了党义之军队,方能服从本党之指挥,尤必须有信仰党义之干部,方能造成革命之武力”。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旧军队,建立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

  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朝统治,在手无军队的情况下,孙中山的军事实践主要是依靠外力,要么依靠会党或华侨的力量,要么依赖在新军的思想工作。辛亥革命后,更多的是依靠地方派系的力量。这种手无军队,过度依靠地方派系的做法,始终潜藏危机。地方派系自身诉求与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有诸多背离,给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带来诸多隐患。这种终极目标上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随时都会酿成大祸。这就是孙中山革命实践遭遇失败的直接原因。

  建立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军事革命实践的必然选择

  一、统一广东奠定统一全国的基础

  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把自己的大总统位置让给了袁世凯,同时也将暂时拥有的军队交了出去,这是创建黄埔军校前,孙中山建立一支可以掌控的军事力量的唯一机会。尽管孙中山让出了总统的位置,自己退居实业救国战线,但他没有放弃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武装暴动、革命救国的想法。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不断地调整军事斗争的策略,形成和发展了坚持武装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北伐统一全国等战略思想。

  孙中山充分认识到统一广东是统一全国的基础。1923年初,孙中山策动滇、桂军驱逐了陈炯明叛军。2月,孙中山返回广州。3月,建立了名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广州革命政府,就任大元帅,恢复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二、新三民主义确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的革命实践不断遭遇挫折,他深刻感受到拥有真正可以依赖的力量的重要性。经历多次武装斗争的失败后,晚年的孙中山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对自己往昔斗争的失败作了深刻反省,从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革命力量,对革命战争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在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下令在广州黄埔长洲岛筹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三、黄埔军校是应时代发展之呼唤而生

  孙中山对民众力量的重新估量,对苏联红军军事院校、军事制度的主动学习,改组国民党等一系列大动作,为掀起国民革命的新高潮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而作为一个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政党,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是组织建设之后的必然结果,是整个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需求,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中国现代化,抑或是整个中国的转型,都需要可以依靠的力量,所以,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是其革命实践的必然。

  从1895年2月广州起义到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建立,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民生凋敝的30年。近30年的革命军事实践让孙中山深刻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政权、政党与军队互为犄角,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创建黄埔军校

  经过联络会党、运动新军、利用军阀三个阶段,孙中山军队建设思想逐渐成熟,对武装斗争方式的认识不断加深,到其晚年终于认识到借他人力量终不可靠,要建设新国家,必须建立一支革命军。

  一、建军校的目的就是建立革命军,建军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国民革命,统一中国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明确指出开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

  黄埔军校是在共产国际代表、苏联顾问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认真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而创办的。尽管向苏联红军直接学习了一系列比较进步的建军方针和原则,但军队的灵魂、军人的培养等核心构想均源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早在1905年,孙中山在筹建国民军的规划中就强调,对三民主义持“矢信矢忠,有始有卒”的坚定信念,是参加国民革命的起码的和第一条件。他还强调,革命军必须具有全军一致信仰、追求的主义。所谓“主义”既是指进步的社会理想和学说,又特指三民主义。

  二、军队建立党代表、政治部、党部三重领导机制,与中国旧式军队本质不同

  有无主义是革命军队与旧式军队的根本区别,有主义的军队是为民族、国家而打仗的正义之师,没有主义的军队只能是被金钱、权势所驱使的雇佣,是暴力工具。

  黄埔军校的机构设置与中国旧式军队的不同体现在,军队建立党代表、政治部、党部三重领导机制,以确保军队的革命性,确保所教育出来的军人能为国民革命、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目标奋勇牺牲。通过党代表制度,保证党的主义、方针得到贯彻执行,防止革命军队蜕变成个人独裁专制的工具。通过政治教育,增强黄埔学生军的战斗力和为主义奋斗的自觉性。军校除开设政治课程之外,还特邀校外名人来校作专题演讲,通过讨论会、演讲会、报刊、学生社团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形成了“军政并重”的教育特色。

  三、黄埔军校成绩斐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埔1期师生为例,教导团和国民革命军中的国共两党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消灭滇桂军阀,东征、北伐历次战斗中,展现了与旧军队迥然不同的面貌,所向披靡,战功赫赫。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并肩作战,无役不从,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集体功绩被载入史册。黄埔军校的革命教育、民族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支撑所有黄埔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支柱。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遗产

  一、打造出了一所具有革命精神的军校,培养出一支国民革命军

  孙中山一手创办的黄埔军校,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革命意义的军事学校。孙中山对第1期生寄托了厚望和期待,通过第1期生践行并实施他的军事构想和建军路线。他对于黄埔军校第1期生的谆谆教诲,他的建军思想及对革命军的要求,在黄埔军校代代传承。

  实践证明,孙中山打造出了一所具有革命精神的军校,军校又培养出一支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在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北伐战争中,在抵御外侮的抗日战争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黄埔军校的学生,虽然入学时间并不长,但得益于黄埔军校的训练和熏陶,在战场上表现得无比英勇顽强,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在一代代黄埔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升华。

  二、对中国共产党军校、军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革命实践经验

  1921年,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就参与了黄埔军校的酝酿和筹备,对于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21年12月,中国共产党促成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孙中山在桂林会谈,会谈中马林提出了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的建议。1923年,中国共产党帮助“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以俄为师,学习创办军校的经验。1924年,中国共产党帮助黄埔军校筹委会招收学生,指示各地党组织“迅速多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革命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抱着挽救国家危亡的理想奔向黄埔。据专家考证,在黄埔前6期工作、学习过的中共党员有近千人,对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孙中山仿照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红军的军政制度及建军原则,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建立党代表、政治部、党部三重领导机制,建立起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毛泽东在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时曾对此给予高度评价:“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1927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方针不仅铸就了黄埔军人出众的军政素质,也为此后红军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革命实践经验。

  三、黄埔军校影响力延伸至全社会,起到推动社会进步作用

  在国家动荡、民族衰微、民生凋敝的年代,黄埔军校仿佛一块磁石,吸引着全国各地胸怀大志的革命青年。其影响力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更延伸至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当时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缺少政治规范、纪律严明的组织,黄埔军校在国家分裂、民族危亡的时刻,被时代推动着担起了重任。军校师生胸怀革命理想,勇立时代潮头,其崭新的精神风貌、为国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树立了榜样,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

  重温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推动祖国统一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习近平主席指出:“孙中山先生始终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言论和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意志,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应该学习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突破局限、不断革新的优秀品质。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精神财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实现他梦寐以求的祖国统一、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