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杂志

教官教师——访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冯宗尧

日期:2024-05-20 11:29:00 来源: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朱雀桥畔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诗句,描写当时南京乌衣巷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1000多年后的乌衣巷,仍然有不少游人徘徊在这里一抒怀古之情。乌衣巷19号,一幢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公寓楼,由于住户都是秦淮区中小学教师,故被当地人称为“教师楼”,冯宗尧就住在这里。1924年,冯宗尧出生于江苏宜兴芳桥乡夏芳村一个书香世家。冯家是当地大户,冯宗尧的父亲是晚清秀才,秉持中国读书人的气节,不趋炎附势,不欺压百姓,还懂医术,是当地受人尊重的乡绅。此外,他还热心教育,曾和徐悲鸿在和桥三中共过事,参与创办了夏芳小学。冯宗尧后来就在这所小学读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江苏宜兴。冯宗尧刚刚小学毕业,就被迫跟随家人逃难,投奔在武汉国民政府财政部门工作的父亲。途经湖北公安县时,冯宗尧第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一天上午,突然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县城里的人纷纷跑出家门躲避。不久,日本飞机在县城上空转了两圈就飞走了,大家以为空袭结束,就从躲藏的地方走了出来,谁料狡猾的鬼子这一次并未飞远,而是来了个回马枪,投下的大批炸弹炸死人畜、烧毁房屋,一时间把县城变成了人间地狱。冯宗尧当时躲在一张八仙桌下,桌子挡住了屋顶倒塌砸下来的砖瓦,让他逃过一劫。为此,他对日本鬼子充满仇恨,决心长大要上战场去报仇。

  在父亲的关照下,冯宗尧在武汉大江中学勉强读了两年初中,后又西迁至重庆,在江苏联合中学读了半年。在重庆,冯宗尧再次目睹日本飞机空袭,防空洞被炸塌,造成很多百姓闷死在洞内的惨剧,仇恨日军的怒火再次在他的心中燃烧。1941年8月,冯宗尧在父亲的支持下,抱着抗日救国的思想,毅然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由于骑兵、炮兵和辎重兵可以穿锃亮的马靴,很是神气,他为此考入成都本校18期2总队辎重兵科学习。两年后,他又到湖南洪江陆军机械化学校7班学员队第3期继续学习。毕业时,正值史迪威将军要在印度开办战车训练班,上级很希望国内学过这方面技术的军人去印度,冯宗尧报了名。

  当时陆军机械化学校校长是徐庭瑶,他被誉为国民党装甲兵之父,很重视军队现代化建设。1943年3月,根据徐庭瑶和史迪威商定的方案,中国驻印军和美军在印度兰姆伽联合成立了战车训练基地,中国政府命名为“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班主任蔡宗廉少将(军政部机械化司司长);美方命名为“美军驻印战车学校”,校长为奔森上校。4月,徐庭瑶从重庆返回机校,即着手派遣赴印人员。首批派遣185人,其中有战车学生队3期毕业生近90人,技术学生队3期毕业生9人。第二批派遣战4期提前毕业生90余人。接着又派遣了机校练习团一个整营500多人由营长王先沂率领赴印。这几批人员出发前,都在寨头大操场上举行了隆重热烈而简短的大会。大会结束后,在军乐队的演奏声中,赴印人员穿过夹道欢送的人群,登上停在路边的大卡车,浩浩荡荡驶向昆明,再乘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加尔各答,转赴比哈尔邦兰姆伽基地,开始接受训练。

  兰姆伽训练基地很大,配备有各种射击场、汽车驾驶教练场、坦克驾驶教练场等训练场所。油料弹药供应充足,只要用于训练,美方不作任何限制。粮秣、服装及日常用品由英方后勤机构按时补给,例如食油、蔬菜、肉类或罐头食品,均按时到英方后勤仓库领取,且有香烟、肥皂、卫生纸供应。驻印军的服装样式、数量均与驻军相同,每月还有一次磨损换补,以换补因训练而磨损的衣服和鞋袜。这些较之当时国内部队供给,实有天壤之别。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论教官和学员都十分认真地投入到训练当中,抓紧时间完成各自的任务。

  1943年5月至11月,驻印战车训练班共办了两期,共训练坦克官兵1000多人,其中机校派去的有800人。这800人中有不少是机校毕业学生,他们的基础良好,对所学内容能够很快掌握,其余的大部分也是机校练习营受过良好训练的学兵。当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美国的M3A3型轻战车和M4A4型中战车的构造原理、驾驶、故障排除,37mm战车炮、75mm战车炮射击操作、保养,M3A3和M4A4战车上装备的无线电通讯器材的使用和维修,等等。

  到印度后,要按美军的标准进行军车驾驶考试。考试的内容听起来似乎不复杂,驾驶美国的十轮大卡车“奇姆西”沿着大S形道路,依次按二、三、四档前进50米,再挂倒档后退50米。其实这当中难度很大,“奇姆西”有现在的渣土车那么高大,方向盘很重、很难掌握,前进、后退的50米要求车轮必须在规定的线内,即车轮左右两边不能超过15厘米,这对驾驶大车的驾驶员来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但冯宗尧沉着冷静,一次成功通过考试,在场的人看了纷纷竖起大拇指。冯宗尧担任驻印军战车7营(教育营)少尉排副,后兼任美军教练团坦克教官。由于排长不识字没有文化,排里各项事务管理主要由冯宗尧负责。

  能当上教官是很荣耀的事,但冯宗尧一心想的是上战场杀鬼子,为此,他先后写了三次报告要求去前线,但上级均不批准,并找他谈话,告诉他安心干好当下的工作,多培养一些合格的战士,这和上前线与日军作战同样重要。冯宗尧逐渐安下心来,敬业爱岗。有一次坦克内发生故障,突然起火,他叫学员赶紧下车,自己去找灭火器,但不巧的是灭火器失灵,幸好此时美国军官来了,迅速将火扑灭。冯宗尧担心美国军官会斥责自己,谁知不但没有挨批评,反而被表扬身先士卒,是个好教官。

  经过全面完备的训练,又加上配备了先进的武器,中国驻印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并在随后的战斗中显现出来。1944年初,中国驻印军开始向国内反攻,战车第1营从兰姆伽出发,到达加尔各答按编制领足装备后即上火车,开到印度东部边境靠近缅北的雷多,当面之敌是号称“森林之狐”的日军第18师团。18师团曾在中国国内作战多年,素称“骄猛”,后曾进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及新加坡,1942年击败中英联军而盘踞在缅甸,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把主力布置在胡康河谷,利用周围群山峻岭、纵横河道、原始森林等地理环境,据险修筑工事、步步为营,企图固守。中国驻印军在进攻中伤亡日益严重,进展缓慢。史迪威最后接受了战车指挥官布朗上校的建议,使用坦克参战。

  1944年3月3日,战车第1营在一个步兵营配合下,绕过孟关,迂回攻击孟关以南约16公里的瓦鲁班。由于孟关尽是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战车营选派少尉排长戴慎渊率领先遣组,配有工兵排在前面开路,战车营主力跟在后面隐蔽前进,经过六昼夜的艰苦开路和零星战斗,到达瓦鲁班附近地区。战车1营坦克先避开正面之敌,迂回涉水渡河,从敌人侧后攻入敌阵。日军战车防御炮尚未布好阵地,即被坦克炮火扫荡消灭。各连在美军飞机掩护下,也分路渡河成功,以疾风迅雷之势三面合围,向敌阵猛冲。最终,中国驻印军获胜。瓦鲁班之战,对打通印缅交通是关键的一仗,战1营在此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战之后,协同作战的美军,对中国驻印官兵开始另眼相看。每次相遇时,他们都翘起大姆指对着中国驻印军高喊“顶好”,中国驻印官兵也都微笑举起手答复“顶好”。冯宗尧也为自己的训练成果感到自豪,觉得对学员的心血没有白费。

  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和从滇西越过怒江的远征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会师,取得远征印缅的最后胜利,打通了中印公路。中国驻印各战车营官兵即开始承担运输任务,每人驾驶满载作战物资的车辆由印度雷多经中印公路运送回国。车队在公路线上宛如长蛇驰驱,蔚为壮观,仿佛预示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这个场景深深地定格在冯宗尧的脑海里。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冯宗尧满怀喜悦,盼望着抗战胜利后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然而事与愿违,不久后他们又要调到东北打内战。冯宗尧的父亲听说后,赶紧给他写信,叫他不要干骨肉相残的事。冯宗尧认为很有道理,便想方设法离开南宁去了重庆。后来,他到江苏江浦的辎汽教导团继续当教官,之后又到国防部兵棋室、上海师管区任区队长、参谋、连长等职。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上海。冯宗尧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不想继续为这个腐朽的政权卖命,便想着回宜兴老家。他穿上整齐的国民党军官服,带着国防部的证章,先从上海坐火车到苏州陆家浜,下车后继续前行,遇到国民党部队盘问,就说是国防部的官员下来视察工作,最后辗转回到老家宜兴。此时老家已是解放区,冯宗尧长嘘一口气,觉得自己终于逃脱了黑暗,心里十分欣慰。

  1949年12月,经亲戚介绍,他和妻子一同参加人民解放军,并进入汤山炮校学习。短期培训后,由于他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被留在炮校训练部摩托组当教员。他工作认真负责,在部队荣立四等功一次。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冯宗尧几次要求参加志愿军,由于工作的原因,组织上一直没有批准。但他时刻关心前线的局势,还根据当年与美军打交道的经验,提出冬天在朝鲜开车时,车后面要拖着树枝以随时扫除车轮印迹,防止美国飞机循迹空袭的建议。1952年,冯宗尧和妻子一同转业回南京,他由市教育局分配到白下区三条巷小学任教师。1979年,冯宗尧调到南京市某汽运公司。1984年退休。

  冯宗尧认为,虽然退休了,但是服务社会、继续奋斗的热情不能减,活着就永不言休。退休后,他主要干了三件事:一是加入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先后任秦淮区联络组副组长、组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2015年,当选为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秦淮区黄埔军校同学会曾被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与冯宗尧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关心黄埔同学的生活,经常上门看望黄埔同学,增进黄埔同学之间的情谊,并勉励大家积极开展对台交流交往。

  二是找到强身健体的好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宗尧听了一位老师讲授“马礼堂养气功”,觉得简单易学,自己也有时间,就跟着练起来。谁知这一练,效果很好,原来他从家里走到三山街就感觉很累,练习气功后,走两个来回都没有疲劳感。他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确实是个宝,应该让这么好的健身方法造福更多人。于是,他在夫子庙白鹭洲公园设了一个点,免费教授“马礼堂养气功”。这些年来,帮助不少人强身健体。

  第三件事就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冯宗尧受邀给大中小学的学生授课,到电视台做嘉宾,给大家讲他的人生经历,讲抗战故事,勉励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知识,增强本领,报效国家,同时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冯老的演讲总是铿锵有力,激情澎湃,富有感染力,展示了新时代黄埔同学的良好形象,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冯宗尧心态平和、乐于助人,加上晚年练习气功,别看今年100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冯宗尧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人老心不老,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