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杂志

夕阳无限好丹霞红满天——访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周绍葆

日期:2024-05-21 16:41:00 来源: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苏州善家巷一幢普通民居的五楼,朝南的房间布置得清爽整洁,一张四尺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藤编圈椅的扶手已被磨得光滑发亮,两组倚墙而立的书柜里满是各类书籍,方几上洁白的百合花为小屋增添了几分温馨雅致。这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小屋名为“凤友书屋”,主人就是黄埔军校23期工兵科学生、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苏州市中山进修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周绍葆。周绍葆一生颇为传奇曲折:在沦陷区度过了动荡不安的少年时代,为报效国家投身黄埔;起义后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经历了生死考验,立下战功;朝鲜归来走上讲台,40多年默默耕耘、辛勤付出,育得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又在成人教育事业中兢兢业业地奉献12个春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已至暮年,却不忘身为黄埔人为促进祖国统一而奋斗的使命,积极联系海内外黄埔

  同学及亲友,用真诚换来友情和信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不同寻常的人生。

  立志报国

  周绍葆,字乐天,号愚夫,1929年出生于辽宁一个爱国教师世家,伯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他幼年跟伯父生活在一起,听伯父讲授《三字经》和《弟子规》,传唱《苏武牧羊》,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故事,耳濡目染中,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了爱国的种子。周绍葆的父亲是著名书法家,精通国学,言传身教中为周绍葆的诗词、书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伯父及父母的谆谆教导中,周绍葆逐渐树立了好好读书,长大像先贤那样为社会做贡献的志向。

  少年时代的周绍葆亲眼目睹了日寇的侵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心中暗暗立下投身戎马、报效国家的誓言。1949年,成都军校毕业,周绍葆和他的同学们便集体起义,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学习。学习期间,他们参与成渝铁路工程建造,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靠双手和建设国家的饱满热情,创造了一个个铁路筑造工程的奇迹。周绍葆也因忘我努力,表现突出,从几千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一名“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成员。

  翌年,朝鲜战争爆发。周绍葆觉得报国的时机到了,于是写了一封长长的血书,坚决要求到前线参战。1951年3月,他随60军跨过鸭绿江大铁桥,途经新义州、定州、新安州、海南里、江东、三登等几十个城镇,以夜间急行军速度,千辛万苦到达三八线北侧的集结位置,4月22日投入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作为工程兵,周绍葆主要任务是跟随60军司令部为军首长筑造指挥所。除此以外,还参与完成了多项紧急任务。奉命率领工兵排除各种型号地雷、修筑公路、架桥,等        等。5月24日,180师被困,为掩护野战医院、高射炮部队、后勤单位及60军直属部队顺利转移,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60军司令部组织警卫连、工兵营连夜冒雨急行军抢占马坪里高地狙击敌军,激战四昼夜,虽伤亡惨重,但最终完成了任务。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山地防御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有效削弱敌人空炮火力的杀伤效果,增加自身防御的稳定性,创造出了坑道战法。这一创造发明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肯定,并被全面推广。周绍葆也被调去构筑坑道工事,每次接受任务,从设计方案到具体施工,他和工兵战士同吃同住。其中,他还完成了上甘岭坑道工事群的一段坑道的构筑任务,对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周绍葆和他的战友们也因此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表彰。历经3年的浴血奋战,周绍葆九死一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并被记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厚德育人

  1953年底朝鲜战争结束,周绍葆转业到地方。他选择了三尺讲台,终于圆了他儿时当老师的梦想。从教40余载,在教苑这块沃土上,周绍葆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他力求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始终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去影响学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如今,周绍葆的学生遍布社会各行业。对他们而言,周绍葆是良师,又是益友,是长者,又更像慈父。

  2008年4月23日,周绍葆任教的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举行爱国爱教爱生相关活动,特别请他为全校80多位青年教师介绍从教40年的经历。此外,还邀请了他的几位学生,讲述当年周绍葆的师德、师品和师魂,以及周绍葆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周绍葆有位学生,聪明但顽劣,受“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无心学习,经常逃课,并打架斗殴,从上中学前的“校大队长”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虽经过无数次谈话教育,却无悔改之意。周绍葆每天登门家访,在与家长取得“重教不重责”的统一认识后,协调制定教育方案。经过双方近两年的努力,终于使这个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最后取得彻底转变,重新步入了学习的正轨。对此,周绍葆深有感触地说:“转变一个学生并不容易,首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怕反复;如果缺乏一颗爱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那是很难取得成效的。……能挽救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是最幸福的事”后来,这名学生不但拥有自己的事业,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把周老师当成再生父母,对周老师当年的循循善诱感恩于心,常常带着妻儿看望老师。古稀之年的周绍葆却常常自责说:“我至今还感到遗憾,没有帮助他考上重点大学,按照他的智慧应该是清华或北大的料子……”只有慈父,才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只有仁者才会如此乐于利他,只有心灵高尚的人才能达到如此豁达的境界!

  周绍葆的教学生涯里,还有许多诲人不倦的故事。在苏州中山进修学院任职时,有一位姓金的学生,母亲早年去世,家庭条件差,又因工伤事故致右手伤残,情绪悲观低落。周绍葆得知后找他谈心,告诉他应该看看吴运铎和保尔的故事,身残但要志坚,鼓励他说,用左手写文章照样能书写出绚丽人生。在周绍葆的不断鼓励和精心辅导下,这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活跃在新闻战线上成绩卓著的记者。每当周绍葆从报刊、电台、电视台里听到他署名的文章时,都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

  1991年,已退休的周绍葆受苏州市民革委托到苏州中山进修学院主持工作。苏州中山进修学院于1981年由民革苏州市委创办,1998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成为首批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院校。“在其位,谋其事;司其职,负其责”,周绍葆全身心投入到学院的工作中。当时,学院面临生源、体制、师资、经费等许多问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办学中脱颖而出,办出特色,对周绍葆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周老结合自身条件,带领学院推出一系列改革:实行岗位责任聘用制,重组优化管理班子,解决了多年一直未能解决的班子老化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择优遴选,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逐步更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周绍葆的心血没有白费,经过改革,学院的教学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源逐年递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学院招生达8300人次,创建校15年来最高记录,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都有明显提高。在学院工作的12年里,周绍葆先后三次代表学院在全省介绍办学经验。1993年11月26日,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民办教育研讨会”,系统介绍苏州中山进修学院的办学特色,受到各级领导和与会者的好评。他本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先进工作者。1993年3月,周绍葆当选苏州市第11届人大代表。

  心系黄埔

  荣誉加身并未让周绍葆忘记自己黄埔生的使命。作为黄埔同学,周绍葆对黄埔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担任苏州市黄埔联络组组长以来,他根据苏

  州的实际情况,把市区的黄埔同学分成四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设有正副小组长。每月召开一到两次小组长会议,沟通情况,布置工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黄埔同学的团结和教育工作。每年的黄埔军校校庆及抗战胜利纪念日,周绍葆都会组织苏州黄埔同学及部分亲属开展活动,为大家沟通思想、了解情况提供互动平台。

  周绍葆还特别关心黄埔同学的生活。对黄埔同学遇到的各种困难,周绍葆总是毫不迟疑地伸出援助之手。黄埔16期毕业的安徽老学长,原在苏州煤球厂工作,被辞退后无生活补贴,生活没了着落。得知此事,周绍葆及时向苏州信访局反映其生活困难问题。经过数次沟通,终于为老学长争取到一次性补助8000元。16期生黄学长,其子患精神疾病,离异,孙女读书的学费遇到困难,周绍葆带头集资,募得2000元及时送到孩子手中。还有13期生周学长生病住院,19期生徐学长子女失业,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虽然周绍葆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他总是急同学所急、想同学所想,为解同学燃眉之急,不仅自己一次次慷慨解囊,还组织募捐,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奔波忙碌中,他浑然忘却自己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黄埔同学和亲属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凡事都要找周绍葆商量,周绍葆成了同学们“最贴心的人”。

  周绍葆积极联络海外同学,以乡情为纽带,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与在台同学交流。苏州是江苏省经济龙头地区,每年吸引大量台湾及海外投资,台胞台商相对集中。周绍葆积极与在苏台商中的黄埔同学及亲属取得联系,并通过台湾黄埔同学带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3期1总队同学名单,了解同期同学情况。在得知有3位台湾退役将领在苏州买房定居后,便与苏州市委、市民革有关同志一起前往走访看望、座谈交流,帮助这几位校友解决在当地遇到的实际问题。每逢端午、中秋、重阳、黄埔校庆,周绍葆与有关部门同志登门拜访台湾学长,或送去祝福、节礼,或设宴款待,让台湾同学感到家人般的温暖。周绍葆还率先组织苏州黄埔同学开展了一封信、一篇文章、一个电话、一张贺卡的活动,积极与海外黄埔同学及亲友保持联系。真情换来友情,多年来,周绍葆不断巩固与老朋友的情谊,同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为江苏与台港澳及海外同学的交流架起了桥梁,为推动两岸交流往来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获得海内外黄埔同学的交口称赞。2006年,周老被黄埔军校同学会评为全国“先进会员”称号。

  伉俪情深

  周绍葆说,他的一生有两不忘:一是父母养育之恩不可忘,二是妻子相助度过磨难之德不可忘。说起老伴茅於华,周绍葆总是充满感激之情:“我这辈子最感谢的人就是我老伴,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正因为茅於华不离不弃,艰难困苦一肩挑,才使这个家在阴霾中坚强地支撑下来,个中辛苦滋味是常人难以体会的。20世纪50年代他们相恋时,一个是        有“反动”历史身份的复员军人,另一个则是有着光明前途的入党积极分子。两人的恋情从一开始就遭到了百般阻挠,但茅於华坚信一个从战场回来的最可爱的人绝不是什么坏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周绍葆,随后的命运便因这次选择而进入了一个颠沛流离、非难不断的境遇。“文革”时期,周绍葆被隔离,全靠茅於华每月40多元的工资应付生活,同时因受到牵连,茅於华也成了打压对象。一边是精神上的打压排挤,一边还要照顾家中老小,生活常常捉襟见肘,茅於华只好变卖家中衣物度日。祸不单行,周绍葆病重,被医院下了三次病危通知,高昂的医药费使这个艰难度日的家庭雪上加霜。茅於华没有退却,她悄悄跑到血站卖血,筹款及时买回药品,救回了周绍葆性命。患难见真情,大难当前不放弃已属不易,以命相搏,又是需要何等的勇气!茅於华说:“当时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我只有用自己的命去换周绍葆的命。”爱之深切,令闻者无不动容。相濡以沫60载,茅於华始终用淳朴、善良和真挚默默地相伴左右。正是有了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工作上无私的支持,才使得周绍葆在事业上放手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2006年,二老金婚纪念,周绍葆赋诗两首送给老伴,纪念两人走过的风雨路程:

  於华同志七十寿辰

  乙未迎春喜结缘,累年冤案铸情坚。养儿育女劳心瘁,动乱浩劫苦周旋。高山流水能知音,几度沉疴几度关。感卿时事多助我,同舟共济百年圆。

  金婚感言三首

  五十春秋济同舟,往事悠悠挂心头。真情脉脉相激励,无怨无悔同步走。

  白驹过隙不待人,茹苦含辛志更坚。两鬓银丝知多少,如履薄冰度日艰。今日儿女多有恒,爱岗敬业人称道。理得心安全无虑,老少同歌乐迢迢。

  如今,周绍葆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妻贤子孝,其乐融融。

  纵观周绍葆的一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年少时要为社会作贡献的志向,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完成好每一个角色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国、奉献、牺牲的黄埔精神,也始终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