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2025年第一期

弘扬黄埔精神开创美好未来——忆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九期同学往事

日期:2025-02-26 14:20:00 来源: 作者: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向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致贺信,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我们黄埔后代更是备受鼓舞。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我们要不忘黄埔先辈爱国报国的初心,牢记传承黄埔精神的使命。

  我的家乡是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镇高泉营村。父亲高宪岗是黄埔9期生,后又于陆军大学第16期深造,曾任国民党76军少将参谋长。生前在甘肃省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任职,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父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子女更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有意识地培养我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我6岁时就将我送到寄宿学校,后来又鼓励我上山下乡,让我得到艰苦生活的磨砺。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子女们养成诚信做人、多做好事、多看好书的习惯。记得父亲常教导我们:“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父亲从小就鼓励我写日记,他每在报刊上发现好文章就留下给我看,培养我的写作能力。我后来成为一名报社记者,就是父亲悉心指导的结果。父亲临终前将全套的全国文史资料及有关史料留给了我,这是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1928年,黄埔军校由广州迁至南京。1930年冬,黄埔军校招生委员会派刘振东教官到绥远招考第9期入伍生,这是军校首次向黄河南北、边疆各省大批量招生。此前只是少数青年考入。招考条件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程度学历,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健康无疾病,并符合一定的身高和体重标准。投考者须经过当地初试及格再到南京本校复试。考试的科目为党义、国文、外语、中外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学制为三年。那年父亲刚满20岁,他抱着经世济民的志向,报名应试,随即通过了初试。1931年1月,他与同乡云蔚、荣继珍、陈应权、于维亚、鄂友三、刘培裕、贾彦、任秉权、郭熙智、刘聚德、李夏长、刘效武、王致中、李嵩山、郭殿亮、田种梅等42名蒙古族、汉族热血青年离开土默川家乡,到南京复试后全部被录取。由于他们是从祖国边疆来的,有22人被分配到了骑兵队。从此,这些穷苦的孩子吃上了饱饭,而且第一次吃上了罕见的白米饭。几十年后同学们相逢时,还回忆起当年从家乡出发到南京的情景。他们都是第一次坐火车,这摸摸,那看看,兴奋无比,高兴地换上崭新的军装后,将长满虱子的旧衣裤往车窗外一扔,真是痛快!云蔚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为了考入军校,将年龄从16岁改成18岁,鞋底特意钉了厚掌,衣服上两个口袋装上石头和铜板,身高和体重才勉强达了标。晚年的父亲曾对我说,离开家乡时,他悄悄带上了心爱的鸽子“喽喽”(音),这只鸽子给他们漫长的旅途带来不少乐趣,一直陪伴他们到了南京城。南京是当时国民党政权所在地,学校校址就在紫金山下孙中山先生的陵园旁。

  进入黄埔军校之后,这批来自边疆的学子特别吃苦耐劳。在那年新招的学员中,云蔚由于年龄小,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起来,身高比当时配发的“汉阳造”步枪仅高一厘米,受训时常常闹笑话。第一次集合,云蔚背着包、水壶、手榴弹、子弹袋,再背上步枪,全副武装刚站定,队长和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地看看同学又仔细端详自己,全副武装一样不少,立刻扶扶军帽、紧紧鞋带,可大家还是笑得前仰后合。队长看他实在“不明笑因”,就把他拉到整容镜前,云蔚这才明白大家笑是因为自己瘦小的身体和全副武装太不协调。刚开始拉练时,云蔚每走一步,枪托就卡一下自己的小腿,没走出半里路,两条腿就磕出血来。见他步履蹒跚、浑身湿透,同学们都很心疼这个小弟,便帮他背枪背包,后来索性两个人架着他走。云蔚人小志气大,经过几个月的严格训练,性格倔强的他各项训练突飞猛进,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第二年,云蔚被分配到骑兵科特别班,因少年时有马背和武功功底,他很快就掌握了许多高难度的动作,如“镫里藏身”“唐僧取经”“八步赶韂”“拿大顶”和马刀、马上长枪等,不论脾气如何暴躁的烈马,他都能驯得服服帖帖。云蔚还获得最佳骑手称号。

  黄埔军校大门上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是同学们一生坚守的信条。他们每天早操都精神抖擞地唱着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领导被压迫民众,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他们立志要当一个“革命的军人”。

  军校从第8期开始,以德式军事教育取代了在中国已沿用了30多年的日式军事教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均趋于现代化。课程增设了通讯学、航空学、瓦斯学、战车学等现代军事学科。在术科方面,注重和加强射击训练、实地战斗训练等,尤其是加强步兵、炮兵两科的协同战斗训练,以顺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陆军教育的新趋势。军校的政训工作包含很多抗日爱国的内容,其训练计划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是民族之最大敌人。这无疑有利于学生作好抗日御敌的思想准备。黄埔9期65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分配到西北军、东北军及绥远、青海等地的部队服务,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父亲任第29军宋哲元部少校参谋。事变当天他正在值班,立即将情况报告宋哲元将军。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父亲作为76军24师参谋长担任接收大员,率部在湖北当阳接收了日军指挥官中森恒二的97旅团,共遣送日军俘虏6000余人。父亲亲身经历了全面抗战的始末。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之际,父亲获得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也是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40年来,黄埔军校同学会紧密团结广大海内外黄埔组织、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继承孙中山先生和黄埔先辈遗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

  1984年6月16日,父亲作为黄埔同学代表赴北京参加了黄埔军校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这也是他晚年常常对儿女津津乐道的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纪念大会上,宣告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同学会的任务是将全国尚健在的黄埔师生团结起来,组成一个以“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为宗旨的爱国统一战线团体。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吹响了新的战斗集结号。

  会议期间,年近80岁的蔡文治将军自美国而来,他是父亲的同期同学,父亲向他赠送了我先生的墨宝,蔡文治十分高兴。1934年1月即将毕业时,适逢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蔡文治作为筹备毕业和庆典活动的学生代表,参与了“军人魂”佩剑的设计。1984年年初,蔡文治与李默庵、宋希濂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了“黄埔同学及其家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会”,得到了全球黄埔同学的热烈响应。

  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1989年在呼和浩特成立。作为黄埔二代,我荣幸地出席了成立大会。每当开会和举办活动,秘书长高启柏都请我参加,我邀请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大多电视台的文字稿及平面媒体的稿件都是我撰写的。我还在《黄埔》《甘肃黄埔》《老年世界》《内蒙古日报》等媒体陆续发表了《缅怀侯镜如会长》《文强将军塞外行》《修书告慰在天灵》等专访文章。后来,我又被邀请担任《内蒙古黄埔同学风采录》副主编,为该书撰写了多篇有关黄埔同学的文章并写了前言。

  黄埔4期同学文强曾两次到呼和浩特,第一次是作为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前来祝贺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第二次是随全国政协委员到内蒙古考察。这两次我都参加了随访。文强对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很关切,希望黄埔二代多作贡献。回京后,为我寄来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发展二代联谊会的有关资料和文件。为此,我专门找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千奋勇,请求支持成立内蒙古黄埔二代联谊会。

  当时,内蒙古的黄埔老人大多六、七十岁,他们不愧是行伍出身,开会从不迟到,开会前必唱黄埔军歌,开会时坐姿端正,很有军人风范。黄埔老人中不乏多才多艺者,会后或演唱或创作书画,十分活跃。我也利用各种机会为老人们摄影留念,还征集他们的老照片在媒体进行宣传,特别是《内蒙古画报》予以整版刊登。我作为国家报驻地记者,联系上级领导较方便。当时黄埔军校同学会副秘书长白兴武到内蒙古考察,想与自治区政府主席云布龙会面,因为云布龙之父云蔚与我父亲是黄埔9期骑兵队同学,高启柏秘书长便找我联系,促成了会谈。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田绥民收到同期同学蒋纬国从台湾的来信,也是我陪同去向云布龙主席汇报的。这真是黄埔情,代代亲。

  如今,我依然利用各种机会做黄埔工作,赓续黄埔情缘。我帮助许多黄埔后代在网上找到了先辈珍贵的资料,并通过档案馆找到了黄埔先辈们当年英姿飒爽的黄埔毕业照。

  一百年来,黄埔军校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象征之一。我作为黄埔后人,有责任向海内外黄埔后代讲述黄埔故事,弘扬黄埔精神。既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更要珍惜现在、开创未来。要尽己所能,召唤更多中华优秀儿女,向老一辈黄埔人学习,忠于民族,热爱祖国,艰苦奋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共筑民族复兴伟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