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概述
为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需要,中国在1941年与英国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组建中国远征军支援盟国。自1942年仰光危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到完全取得胜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历时近半年,虽给日军以重创,但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一部撤回云南,一部撤至印度;第二阶段,1942年8月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负责中国驻印部队的整训,并于1943年2月重建中国远征军(本文称之为滇西中国远征军)进行整训,中国驻印军、滇西中国远征军在整训的同时,开始了反攻计划。1945年1月,中国驻印军与滇西中国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
第一阶段
组建中国远征军与入缅援英作战滇缅公路是中国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开辟的一条重要国际交通干线,东起昆明,西至缅甸腊戍,与仰(光)曼(德勒)铁路连接,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行动即围绕滇缅公路展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决定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卫立煌(未就职)任司令长官,准备入缅援英作战。
1942年1月,日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指挥第33、第55师团突破泰缅边境,31日占领毛淡棉,2月4日占领拔安。2月16日,仰光形势岌岌可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遂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率第5、第6、第66军共10万余人入缅作战。3月7日,日军南方军将第18、第56师团划拨给第15军,并令其向缅甸全境实施作战。3月8日,仰光沦陷,日军遂以第33师团由仰光地区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进犯,以第55师团由勃固地区向曼德勒进犯,以即将在仰光登陆的第56师团向东进攻,经莫契、垒固、东枝(棠吉)、雷列姆直插腊戍,妄图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回国路线,以第18师团进攻曼德勒。
中国远征军在曼德勒地区浴血奋战
中国远征军在日军分路北进时赶到前线,以第5军担任曼德勒正面作战;以第6军担任东路莫契、雷列姆方向作战;以第66军集结于曼德勒地区待机歼敌。西路伊洛瓦底江沿岸作战,由英缅第1师担任。1942年3月8日,中国远征军第5军先遣第200师进抵东吁(东瓜、同古),接收英缅军防务。东吁踞仰光至曼德勒的铁路要冲,它西衔普罗美、东接毛奇,成为阻止日军北进的重要屏障,亦可作为反攻的基地。因此,一场恶战就在这里展开。师长戴安澜率领第200师于3月19日拂晓开始争夺东吁的战斗,持续四天四夜,打退日军20多次进攻。25日,日军第55师团向东吁市区发起总攻,与守军第200师展开巷战,双方均伤亡惨重,原计划驰援守军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却迟迟不能到位。27日至28日,日军继续猛攻东吁,并施放毒气。29日,日军第56师团也赶到东吁加入围攻,使东吁守军陷于苦战。但新编第22师进展缓慢仍然没有到位,第96师在运输途中又被阻于彬文那(平满纳)附近。杜聿明鉴于已经不能迅速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东吁之围,而第200师伤亡过大,且弹药将尽,为保全实力,遂令第200师撤出战斗。晚间,第200师主力突围至耶达谢归建。在东吁保卫战中,中国远征军共歼灭日军5000余人,有力地支援了英缅军。4月1日,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乘车到中国远征军第5军司令部所在地漂贝,会见杜聿明,赞扬中国军队英勇善战,对中国军队在东吁掩护英缅第1师安全撤退表示感谢。
4月2日,罗卓英接替卫立煌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4月3日,日军第15军确定其曼德勒会战计划:“以精锐兵团切断腊戍方面敌军的退路;以主力沿东吁——曼德勒公路和伊洛瓦底江地区向曼德勒方面前进,包围敌军主力的两翼,在曼德勒以西、伊洛瓦底江地区压倒并歼灭该敌;然后,在腊戍、八莫、杰沙一线以西捕捉歼灭残敌,同时,不失时机地以精锐一部向怒江一线追击。”据此,日军以主力沿东吁、曼德勒轴线实施进攻,以东西两翼进攻为策应。4月5日起,日军派第55师团依次向耶达谢、斯瓦等阵地实施猛烈攻击。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长官部于4月9日制定彬文那附近会战计划:以新编第22师为阻击兵团,扼守斯瓦河北岸,依次阻击消耗进犯之敌;以第96师为固守兵团,坚守彬文那地区;以第200师为机动兵团,待机采取攻势,夹击围歼日军于彬文那地区。11日,日军第18师团到达战场,加入攻击。新22师逐次抵抗,日军伤亡惨重,不敢冒进。激战至16日,守军安全进入彬文那既设阵地。正当第5军彬文那会战准备大体就绪的关键时刻,东西两翼遭到日军威胁。在此情况下,史迪威、罗卓英于18日下令放弃彬文那会战北撤,准备曼德勒会战。
在援助西路英军作战中,英军全然不顾与中国远征军达成的作战计划和配合作战,私自决意放弃缅甸,全线退守印度。4月1日,英军放弃卑谬。5日放弃阿兰庙,并要求中国远征军到沙斯瓦、马圭接防,掩护其撤退。14日,进攻仁安羌的日军击溃宾河(平墙河)南岸英缅军,夺取了沙斯瓦、东敦枝等地。陷于危机的英军紧急要求援助,远征军长官部即令第66军新编第38师副师长齐学启率第113团赴皎勃东地区增援。17日,日军攻占马圭,切断了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英缅军第1师全部及坦克营一部被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惊恐万状的英缅军不断向中国远征军呼救。远征军长官部遂令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率主力增援。18日拂晓,第113团进至宾河北岸,向该地日军展开攻击,激战至中午,将日军击溃。此时,被围的英缅军第1师师长报告:“本师饮水及食粮断绝已经两日,困难万分,官兵无法维持,势将瓦解。”为解救英军危急,已抵前线的新编第38师立即调整部署,于19日拂晓向敌人实施猛烈攻击,直至下午终将日军击溃,收复油田区,救出被围的英军7000余人及被俘的英美传教士、新闻记者等500余人。此举轰动英伦三岛,伦敦方面称为“暴风雨前暂时沉寂中之一道清流”。
仁安羌援英之战,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以少胜多,击溃优势日军,解救出被围困数日的英缅军第1师,战果卓著,受到同盟国的赞誉。役后,孙立人准备集中全师兵力,反攻当面日军,但英军违背共同防御计划,单方面向印度方向撤退,致使日军重新占领仁安羌,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结果付诸东流。
中国远征军作战失利被迫撤退
东吁失陷后,日军以第56师团向东进攻,经莫契、垒固、东枝、雷列姆直插腊戍,准备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回国路线。日军首先以坦克、汽车组成快速部队向垒固方面突进,守军未能有效阻敌前进。1942年4月20日垒固失陷后,日军第56师团分两路向北挺进,一路由和榜以西指向东枝,一路由和榜以东指向雷列姆。为应付危局,中国远征军长官部于21日下令由第6军军长甘丽初率该军在雷列姆、和榜附近阻击向该方面攻击之敌;由杜聿明率第200师及军直属部队立即由敏铁拉乘汽车向东枝增援。23日第5军部队抵达时,日军已攻占东枝,第5军立即展开攻击,战至25日收复东枝。第5军决定集结兵力继续巩固东枝,向雷列姆攻击前进,以切断北犯腊戍之敌的后路。但史迪威、罗卓英下令除留第200师向雷列姆发起攻击外,军直属部队和正在向东枝集结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折向曼德勒,准备曼德勒会战。杜聿明遵令率部西移。26日,东枝再度失陷。史迪威和罗卓英仍执意要在曼德勒会战,没有调集主力增援腊戍,致使守卫腊戍的兵力仅有新28师一小部。28日,日军攻占西保,29日侵占腊戍,并迅速向中国滇西进犯。由于驻守滇缅公路沿线的第66军新编第28师、新编第29师抵抗不力,致使日军在5月初接连侵占滇西边境的畹町、芒市、龙陵等地,并推进至怒江惠通桥西侧。中国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奉命从滇西和昆明抽调部队前往怒江前线阻击,在惠通桥一带与日军激战3天,依托怒江天险挡住日军,与日军隔江对峙。同时,日军第56师团主力一部于3日攻占八莫,8日攻占密支那,切断了中国远征军主力的回国退路。
中国远征军艰难撤退腊戍失守后,史迪威和罗卓英急忙下令放弃曼德勒会战,各部队均东渡伊洛瓦底江,沿八莫、密支那大道撤向国内。后因回国退路被截断,遂改令全军向印度境内撤退。1942年4月30日至5月下旬,史迪威、罗卓英率长官部由瑞姑辗转进入印度。但杜聿明不愿入印,经请示决定率部经密支那向中国境内的片马、腾冲方面撤退。5月12日,第5军各部抵达曼西,13日开始徒步向北,取道孟关、大洛、葡萄之线返国。5月至7月,第5军各部均在撤退途中。新编第38师18日抵达曼西后,孙立人奉史迪威命令向西折往印度英帕尔。杜聿明率军部直属部队及新编第22师向胡康河谷的大洛和新背洋撤退。行军途中,时值雨季,连日暴雨,山洪暴发,部队粮尽药绝,官兵饥病交加,损失惨重,仅新编第22师就因饥病死亡2000余人。5月31日,第5军直属部队及新编第22师奉命改道入印,在美军空投粮药的支持下,7月25日抵达印度利多。第96师和炮兵、工兵各一部,奉命经孟拱、孟关、葡萄返回滇西,于6月14日到达葡萄转进野人山区,部队粮药断绝,历经千辛万苦,翻过高黎贡山,于8月17日抵达滇西剑川。
第200师自4月下旬东枝战斗后,奉命向北转移,沿八莫、南坎线撤退。在穿越西保、摩谷公路封锁线时,遭日军伏击,师长戴安澜在率部奋战中身负重伤。5月26日晚在缅北茅邦村殉国。第200师官兵由师步兵指挥官郑庭笈率领,扶棺向云南前进,6月17日抵达腾冲附近,29日转到云龙时,全师官兵仅余2600余人。秋季,国内为戴安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高度赞颂了戴安澜的英雄气概和不朽功绩。7月20日,美国总统授予戴安澜军团功勋章,表彰他在缅甸战役中的卓著战绩。第66军(欠新编第38师)在腊戍失守后,主力沿滇缅公路逐次在维新、贵街、畹町、芒市等地拒止日军,并向龙陵、惠通桥方向撤退,在国内部队接应下,辗转至永平。退至景栋一带的第6军于4月30日获悉腊戍失守,遂向景栋附近的缅甸、泰国、老挝边境转移,分别撤回国内。
中国远征军第一阶段在中缅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戴安澜将军所说:“缅甸防卫之战,因我军赶到太晚,建筑工事极感困难;前线‘缅奸’出没,耗我力量不少;又因英方军队不能配合,致某师在缅被围;又没有空军配合作战,制空权为敌人获得,使我军未能达成预期之战果。”中国远征军紧急入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历时近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虽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以有力的支援,可惜未能挽回缅甸防御战的颓势。
第二阶段
中国驻印军、滇西中国远征军积极整训准备反攻
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失利后,一部撤回云南,一部撤到印度。为反攻缅甸、打通滇缅公路,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提出由美国军官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和在云南装备训练30个师的计划得到批准。1942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撤销,成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负责中国驻印部队的整训。自9月以后,中国方面开始陆续向印度空运士兵以接受训练,并学习使用美械装备。至1944年春,中国驻印军共装备、训练了3个师。经过整训,中国驻印军官兵的体质、装备火力、战斗技能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驻守滇西的中国军队也进行了整训。1943年2月重建远征军,陈诚为司令长官(后由卫立煌接任),负责第二批远征军的筹组与整训。4月,陈诚在云南楚雄设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辖第11、第20集团军,计有第2、第6、第8、第53、第54、第71军。为使部队尽快掌握美械装备,先后举办了步兵、炮兵、工兵等训练班,培训部队下级军官,以提高作战指挥能力。中高级军官则空运至印度接受训练。在统一编制、充实员额的基础上,远征军开始陆续接受美械装备和训练。中国驻印军、滇西中国远征军在进行整训的同时,积极筹划反攻缅甸、滇西的作战方针和计划。与此同时,日军也不断调整在缅甸的兵力部署,加强缅甸的防务,并企图进攻印度,以摧毁中印空运基地和盟军反攻缅甸的作战基地。为此,日军大本营于1943年3月设立了缅甸方面军,统一指挥缅甸的作战。随后,日军又向缅甸陆续增派了近5个师团的兵力。
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发起对日反攻作战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日军展开全面反攻作战。驻守在缅北胡康河谷的日军第18师团各部在中国驻印军的凌厉攻势下节节败退,中国驻印军迅速向南推进。在英、美军各一部的配合下,中国驻印军于1944年3月肃清了胡康河谷的日军,并攻占杰布山隘,打开了通向孟拱河谷的门户。4月初,中国驻印军开始向孟拱河谷推进。中国驻印军为求迅速打通中印公路,在恶劣的雨季气候条件下继续南下作战。此时,中国远征军也在滇西向日军发起了反攻。6月,中国驻印军攻占孟拱城,全歼了孟拱河谷的日军。8月,中国驻印军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防守密支那的日军大部被歼,日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战败自杀。攻克密支那后,反攻缅北的第一阶段作战任务完成,中国驻印军利用雨季进行休整。
滇西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发起对日反攻作战
1944年5月11日,滇西中国远征军在美军第14航空队配合下向滇西日军发起反攻,据守滇西的主要是日军第33军第56师团。第20、第11集团军第一线攻击部队陆续渡过怒江,向预定目标推进。至5月下旬,滇西中国远征军基本完成了强渡怒江和进攻高黎贡山的战斗任务。不久,滇西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令第20集团军攻击腾冲,第11集团军攻击龙陵、芒市。随后,滇西中国远征军全部渡过怒江,投入战斗。经过几个月鏖战,滇西中国远征军于9月相继收复松山、腾冲和平戛等地。滇西残余日军退守龙陵、芒市等地顽抗。滇西中国远征军逐步集中兵力攻击驻守龙陵的日军,歼其大部,于11月上旬收复龙陵。
中国驻印军、滇西中国远征军完成反攻任务胜利会师
滇西中国远征军收复腾冲、龙陵后,一鼓作气攻克芒市、遮放。日军第56师团残部及第2、第49师团各一部退至畹町附近占领阵地,企图作持久抵抗。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与中国驻印军会师,滇西中国远征军乘胜沿滇缅公路及其两侧攻击前进,并于1945年1月攻占畹町。1月27日,滇西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部打通。次日,两军在芒友和畹町分别举行了会师典礼和中印公路通车典礼。中国驻印军和滇西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缴获了大批的武器装备。中国军队也因此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结语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支援了国内战场的反攻作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此外,还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为盟军收复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减轻了盟军在印缅地区和太平洋地区的压力,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对日作战及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胜利,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必胜信心,更促进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合作精神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总之,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并取得胜利,不仅为中国抗日战争,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史学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