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同学会

2021年第二期

结缘抗日战场 情传两家后人

日期:2021-09-16 14:33: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郑学富
字号:【小】【中】【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日,著名爱国将领,曾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的覃异之先生的女儿覃珊装修老房子时,在父亲遗存的信笺中,发现了一封来自台北的信,字迹娟秀。信中写道:

  异之先生:

  您好。我是张郁廉,抗日战争期间曾到过您旅部(应为师部,台儿庄战役时覃异之任第52军第25师参谋长——作者注)采访的女记者,您还记得我吗?毕竟事隔已近半个世纪了,最近由前中央通讯社同事彭河清处得知一些有关您的消息,知道您主持《黄埔》杂志社,还经常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照着杂志社的地址,寄这封简短的信给您,希望能和您取得联系。咫尺天涯,却相隔数十载,我们也由青壮年迈入老年了,大家还健在,实值得欣慰。近年来,我返大陆北京、哈尔滨探亲已四次,在北京住在五弟海淀家,希望有机会见面。孙先生(张郁廉丈夫——作者注)逝世十余年,我育有两子一女,皆已成家立业,分住国外,详情容后再告。

  遥祝安康顺适。

  这封信将人们带到了82年前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

  一

  笔者通过手机微信分别采访了居住在新加坡的张郁廉的儿子孙宇立先生和居住在国内的覃珊女士。

  孙宇立告诉笔者,他的母亲张郁廉是位“感情丰富、爽朗正直、感恩图报、重视友谊”的东北女性。他从小常听母亲提起,抗战时期在台儿庄前线遇到的英勇杰出的覃异之。还多次提到与覃异之的几次重逢。母亲珍藏的一枚象牙印章便是覃异之赠送的。

  张郁廉祖籍山东掖县平里店朱由村,1914年出生在哈尔滨,两岁半时,母亲去世,从小被寄养在一个俄罗斯家庭,所以,张郁廉精通俄语。1934年9月入燕京大学学习,主修教育,辅修新闻。1937年6月下旬,燕大放暑假,张郁廉按照和父亲的约定,来到山东老家朱由村探亲。几天后,就传来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北平是回不去了,只有随流亡学生赴南京。临行前,父亲再三叮嘱:女孩子家绝对不能到前线工作,一定要完成大学学业。同年底,张郁廉辗转来到武汉,她在报纸上看到驻武汉的苏联塔斯通讯社招收记者的启事,于是报名应试,结果被录取为塔斯社记者。社长罗果夫让她学习俄语打字,把中文报纸上刊登的中日战况消息翻译成俄文,发回苏联。

  二

  日军于1937年12月先后占领南京、济南后,决定南北对进,夹击徐州,打通津浦线。在津浦路北段山东境内,日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和矶谷廉介第10师团分别沿胶济线和津浦线分进合击鲁南重镇台儿庄,企图打开徐州的北门户。中国军队以擅长防守的第2集团军沿台儿庄运河一线布防,打阵地战;以武器装备精良、机动性较强的第20军团隐藏于峄县东北山区,拊敌之背,打运动战。这样将日军内外夹击,以图歼灭。

  1938年3月,骄狂冒进的矶谷师团在台儿庄一带被中国军队包围,第2集团军苦苦硬撑,坚守台儿庄半月有余,将敌人死死钉在台儿庄;第20军团在敌人侧背发起猛攻。中国军队众志成城,浴血奋战。中外几十家新闻媒体、上百名记者云集台儿庄。苏联塔斯社总社派谷礼宾斯基等几位军事记者来到中国,要到台儿庄采访,罗果夫安排张郁廉陪同前往。

  3月中旬,他们从武汉出发,来到徐州,住进有名的花园饭店。张郁廉在《白云飞渡》中写道:

  重庆派来的苏联军事顾问及其他外国及国内各通讯社、报馆派来的记者,也集中住在这里。于是,这家旅馆成了日军每次空袭的目标。徐州城内没有防空设施,百姓缺乏防空常识,空袭警报一响起,大家纷纷往外跑,能躲到郊区最好,不然藏在空旷的地方,如大树下、树林中或石堆旁,双手抱头,蹲着或脸向下躺着;有时来不及跑远,就躲进民房的桌子下面,生死全靠命运。花园饭店中弹数次,部分房舍被炸毁,但我们没有搬走。

  几天后,他们乘火车离开徐州,奔赴台儿庄前线。到了台儿庄南车辐山车站后,火车不能再往北开,他们步行前往台儿庄。他们来到了驻扎在台儿庄东北的第20军团52军25师,参谋长覃异之接待了他们。

  覃异之,出生于1907年,广西安定(今都安)人。他的童年很不幸,6岁丧父,7岁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1924年入桂军军官学校第1期学习,次年6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2期炮兵科学习,其间参加东征、北伐。全国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9月率部参加平汉路北段对日作战,在保定保卫战中胸部中弹负伤。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

  第25师作为52军的先头部队,位于台儿庄东北的兰陵镇附近,其任务是向红瓦屋屯攻击,将敌人压迫于台枣支线以西歼灭之。经过两天的激战,进展颇为顺利。4月6日夜,日军突然向52军两个师的阵地发起疯狂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军部判断这是日军撤退前的一次反扑,因为52军对敌人侧背威胁很大,不攻击52军,日军不能安全撤退。军部命令坚守,并乘机反攻。半夜后,台儿庄之敌已向峄县撤退。7日拂晓,中国军队追至峄县县城外围,将日军团团包围在城内。第25师主力转移到台枣支线方面,继续攻击敌之侧背。经过几天激战,占领峄县城东九顶山以北的几个村庄,使敌侧背受到很大威胁。日军抽出兵力对第25师进行多次反扑,均被击退,敌我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张郁廉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到达第25师师部的。她对覃异之的第一印象是:“他是广西人,工诗词,态度稳健、坚毅,谈吐温文,‘儒将’之风教人钦敬。”覃异之向记者们详细介绍了战况,并细致分析了战局走向,之后,又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因为战事激烈,覃异之派人将记者们送到离战火较远的偏僻村庄过夜。村民早已离家逃难去了,村庄内空无一人。护送他们的军士找到了一间破旧的老屋,供记者们休息。张郁廉写道:

  屋里四边透风,木板上放了些稻草,一盏油灯发着微弱的光,忽然在屋角发现一口黑色大棺材,上边盖着草,又神秘又恐怖。我带着些微不安,和衣躺下,睁眼等天亮。

  当记者们完成采访任务与覃异之告别时,覃异之望着张郁廉说:“你是到最前线我旅部的第一位女记者,使我敬佩。”说着掏出一支手枪递到张郁廉手中说,“这支德制勃朗宁小手枪送给你,需要时拿来自卫。”在采访过程中以及后来辗转于湘鄂川,张郁廉一直带着这个“纪念品”。

  台儿庄一战取得空前大捷。消息传来,举国沸腾。

  正在台儿庄附近前线访问的张郁廉等塔斯社记者,于8日上午赶到台儿庄城内。战后的台儿庄已成一片废墟,张郁廉写道:“城中仍弥漫着火药味,建筑物一半以上被毁,有的房舍还在燃烧,冒着烟,断垣残壁间散布着血肉模糊的尸体。国军正忙着挖坑掩埋死者,坑浅土少,土堆中还有残肢露出,被野狗拖食。眼前处处景象,残酷无比,教人想到血战的惨烈,实在难以描述!”

  1938年4月中下旬,60多万中国军队集中在鲁南,准备与日军决战。日军已调集30万大军,分六路迂回包围徐州,企图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为保存有生力量,与日军持久作战,1938年5月中旬,中国军队作战略转移。张郁廉来不及与覃异之告别,便就地随部队突围,于6月初回到武汉。

  三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侵华日军封闭的燕京大学,在四川省成都市办起临时学校,6月开始招生,10月开学。张郁廉得知后十分兴奋,她要完成父亲希望自己完成学业的遗愿,于是向已经工作了两年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辞职,到成都续读一年,完成大学学业。当时正值抗战艰苦阶段,为了凑足路费和学费,张郁廉不得已卖掉了覃异之赠送的那把小手枪。

  1946年6月,因丈夫调任沈阳社会局局长,供职于中央通讯社总社的张郁廉请调到沈阳分社工作,住在民富街的一幢两层楼房里。

  张郁廉一共有5个弟弟,其中4个是继母所生,作为大姐,她有很强烈的责任心,父亲对她也寄予厚望。父亲去世后,她责无旁贷担当起家庭重任。她一到沈阳,首先迎来了二弟一家人,四弟、三弟、大弟几家人也先后前来投奔,加上丈夫在沈阳求学的表弟也来借宿,楼上楼下住着十几口人,在兵荒马乱之际,一家人能热热闹闹地团聚在一起,并且都有一份工作做,实在不容易。

  巧的是,当时,张郁廉在台儿庄前线认识的覃异之也住在沈阳。1947年10月初,蒋介石在南京召见覃异之,派他担任第8兵团副司令官兼第52军军长,加强沈阳防务。军令不可违,覃异之只得赴任,但是他并不愿意和解放军正面作战。让他意外的是在沈阳见到了张郁廉。分别近10年的老友重逢,格外高兴。

  覃异之见张郁廉家人口众多,每月送来一大袋军粮,这在当时物价飞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无疑是雪中送炭。

  四

  覃异之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居南京。1948年5月,张郁廉又随丈夫迁居南京。覃异之提出要把自己在南京的一幢楼房借给他们一家居住。当时张郁廉一家人已有住所,遂婉言谢绝。

  1948年11月,覃异之担任国民党首都卫戍副总司令兼江北指挥所主任,在淮海战役期间兼任总统府战地视察组组长,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覃异之在南京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保护了大批革命进步人士,并掩护45军97师师长王晏清以“过江演习”为名起义,力主保全南京下关火车站及轮船港口码头不被破坏。1949年5月1日,蒋介石召集高级军官开会时,覃异之以接家眷赴香港再去台湾为名,脱离了国民党的控制。8月,与黄绍竑等在香港通电反蒋,宣布起义,与国民党政权彻底决裂。12月,回到北京。1954年,覃异之与将门之女、比自己小17岁的王大坤女士结为夫妻,育有一子一女。覃异之先后担任国家水利部参事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北京市委主委等职。1995年9月,覃异之在北京去世。

  1949年5月,张郁廉和丈夫带着两个儿子到达台湾,后辞去中央通讯社的工作,拜在黄君璧门下学习国画。2010年,张郁廉去世。

  五

  海峡相隔,张郁廉和覃异之自南京一别就再也没见过面。重情义的张郁廉始终没有忘记老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她在《白云飞渡》中写道:

  1949年,覃异之没有随军到台湾,留在大陆,命运如何,不得而知。五十余年前,他送的象牙图章,我一直用到现在。

  1994年3月,张郁廉偶然得知覃异之任《黄埔》杂志社社长,于是便写了本文开头的那封信。

  茫茫大海,阻不断血浓于水的两岸情。二人虽然没有再见面,但据孙宇立和覃珊证实,二位长者应该是联系上了。孙宇立告诉笔者:“二位老人起码应是通过电话了,因在母亲的记事本中详细记有覃将军的联系方式及覃珊名字。至于是否有覃将军回信,可惜母亲旧时信件经多次搬家已无处可寻了。”

  覃珊告诉笔者:“1994年父亲的耳朵已经不大好,写字也困难,电话应该是通过母亲转达的,因为在张阿姨的记事本上,有我家的详细地址、电话,还有我的名字和我在台北两个舅父的名字。”

  2015年,孙宇立整理母亲留下的手稿,取名《白云飞渡》出版发行。2017年春节,覃珊第一次听说这部书,便在网上买了一本。她说:“看完以后,心情激动不已,开始寻找张女士的后人,一年多未果。2018年4月,屈令婉大姐(台儿庄战役参战将士屈伸之女——作者注)说有一个有关台儿庄的微信群,孙大哥在里面,经牵线才联系上。孙大哥已是新加坡著名的雕塑家。”

  2018年10月,覃珊利用去新加坡参会的机会,见到了孙宇立。二人相见,圆了前辈的心愿,自然是感慨万千。孙宇立赠送覃珊一本台湾版《白云飞渡》,并题字:“覃珊,有幸与您在2018年10月21日在新加坡见面,一圆母亲希望一生中再有机会一会覃将军的多年梦想。母亲终生珍重与覃将军的战地因缘及情谊。感谢您,望保重。”覃珊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1938—2018,缘自80年前;1948—2018,缘断70年。今天有机有缘,再续前缘!”

  2018年12月,孙宇立到北京讨论作品展出事宜,再次见到覃珊。他说:“覃珊举止端庄典雅,为人谦虚大方。在我们欢谈、畅饮、共餐、同游间,我隐然见到了母亲终生敬佩的爱国军人楷模覃异之将军。”

  一段未了情,传承两代人。抗日名将和战地记者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80余年生生不息,延续到他们的后代身上,但愿这种君子情谊一代代传下去,绵绵无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