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艺术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从制作技法上分,有剪刀剪和刀剪两种。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从地域上分,有南方派、江浙派、北方派等。
以北方派中的山西剪纸为例。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弯曲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装点着自己的生活。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是民俗活动的重要一项,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值岁时节令。正月初一家家挂春幡、贴窗花,一派喜庆气氛。正月十五闹花灯,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摆放剪纸,表达怀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贴“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样、赛智慧。九月九重阳节,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农节,晋北地区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
逢红白喜事。结婚时,大门两边要贴上大红双喜字,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枕头、手帕上的绣花,也是以剪纸为底样绣成的。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像珍珠翡翠那样华贵辉煌,却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与神圣。《刘海戏金蟾》象征爱情的真挚。《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妇怀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
人们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树。那么,我们说这剪刀下的艺术便是常青树上的花和果。民间剪纸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土生土长,土香土色,永远散发着艺术的芬芳。 (本刊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