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
(一)
7世纪初叶,在阿拉伯半岛,一个叫穆罕默德的人,经过若干时间的酝酿,于公元610年在麦加宣布自己受到天启,被真主选为使者,受命传播一种新的宗教——伊斯兰教。“伊斯兰”系阿拉伯文的音译,原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信仰这一宗教的人叫做“穆斯林”。
伊斯兰教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大信仰”,是每个信徒必须在内心坚定保持的信仰;“五大功课”,是每个信徒必须完成的宗教修持。
“六大信仰”指:1.“信真主”:伊斯兰教是典型的一神教,它信奉唯一真主,真主是阿拉伯语“安拉”的意译;2.“信经典”: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真主通过天使降给使者穆罕默德的最后一部“真理的经典”,完美无缺,因此,穆斯林应当只信奉《古兰经》;3.“信天使”:《古兰经》中有天使,是真主用光创造的一种妙体;4.“信使者”:使者是真主所派,负有传布宗教的神圣使命,穆罕默德是真主派往人间的“封印使者”;5.“信末日”:包括“信后世”,“信末日审判”,“信死后复活”等内容;6.“信前定”:伊斯兰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及其变化都是由真主预定和安排的。
“五大功课”指:1.“念功”:即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2.“礼功”:即做礼拜;3.“斋功”:穆斯林每年斋月要实行一个月斋戒,即每日从拂晓至日落禁止一切饮食、吸烟、房事等;4.“课功”:是一种伊斯兰教法规定的施舍;5.“朝功”:即每个穆斯林如果条件允许,一生中必须要去麦加的克尔白天房朝觐。
初期的伊斯兰教发展并不顺利,频遭挫折,直至630年初,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征服麦加,伊斯兰教取得彻底胜利。很快,阿拉伯半岛各部族纷纷表示抛弃自己原先尊奉的崇拜偶像的宗教,皈依穆罕默德倡导的伊斯兰教,并在政治上接受穆罕默德的领导。从而,阿拉伯半岛被这种崭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势力统一。没有多久,伊斯兰教旋风般席卷了西亚、北非、西南欧各地,建立起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由民族宗教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宗教,此后,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穆罕默德建立其宗教并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时候,正是中国唐朝前期,中国史书把阿拉伯帝国称作“大食”。 那么,伊斯兰教是何时传入中国、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众说纷纭。一般学者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在唐永徽二年(651),大食国派使节来长安,成为伊斯兰正式传入我国内地的标志。也有学者认为是在至德二年(757)。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后,757年唐政府曾借用大食援军协助镇压叛乱。这些大食兵估计有1000余人。事毕,除少数回国外,大部分留居中国,成为中国人。这些大食人是最早到中国的伊斯兰教徒。隋唐时期,中国与大食间的海、陆交通已十分发达。陆路经波斯与西域,可从西北地区到达长安;海路则经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至我国南海沿岸的广州、泉州等地。伊斯兰教在唐代的传播是与这些大食人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等中亚人在唐朝的留居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以移民的方式进行的。
留居中国的西亚和中亚人除了士兵外,还有商人、战俘、被掠者等等。当时在长安留居的伊斯兰教徒,除商人外还有士兵和贡使。在扬州、广州等地留居的伊斯兰教徒,则主要是商人。在海南岛留居的伊斯兰教徒多为被掠人口,而在川滇一带安家落户的伊斯兰教徒则为战俘。
五代时期,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的重心由西部长安一带转移到东南部的闽粤地区。在那里,伊斯兰教在初传阶段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而在西部地区,相对地说,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没有东南部那么大,因此,中国伊斯兰教在信仰上存在一个从西而东下降的阶梯,这种现象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至今仍然如此。
唐和五代时期,伊斯兰教徒中有求仕为官的,但大多从事商业,很富有。在经营方面,他们大都从事珠宝、香料、药材这类获利较多的买卖。
宋代伊斯兰教徒大多是“土生蕃客”,有的到中国居住已经五世了。同时,外国伊斯兰教徒仍在不断地向中国移居。北宋时期,伊斯兰教徒多在中原地区活动,南宋以后,随宋室南迁,在浙闽地区伊斯兰教徒大量增加,杭州尤多。宋代伊斯兰教徒不仅人数比唐代多,而且在某些地区,如广州、泉州,形成一种势力,开始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他们非常富有,同当地政府来往密切。中国清真寺的大量修建就是在宋代。
至元代,中国的伊斯兰教发展比较快,教徒人数也增加较快,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蒙古人在同南宋的作战中,不断地从中亚一带调来军队,在调来的军队中,有大批的阿拉伯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等中亚人。其中主要是士兵和工匠,也有商人和社会上层人物。这些人被统称为“回回”,归于“色目人”一类。这些伊斯兰教徒随着蒙古人对全中国的征服而散布于中国东西南北各地,西北、西南、中原、江南尤多。元代,中国西邻各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也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中国西部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同时色目人在元时属于统治阶层,地位在汉人之上,这无疑为伊斯兰教迅速地向东发展提供了方便。所以《明史》说:“元时回回遍天下。”战争后,他们留居中国,成为普通农民,集中居住,进行农垦。此外,回回工匠也多以军事编制进行手工业生产。这是造成日后回回“大分散、小集中,西北地区相对集中”局面的历史根源。
如果说唐宋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徒在分布上还只是一个一个孤立的点,那么在元时,他们在分布上不仅连成了线,而且铺成了面。无论就户数还是就人口数来说,在非汉族中回回都占第一位,高于蒙古族。
在唐宋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徒大都居住在城市,经济活动限于海内外商贸。到了元朝,伊斯兰教徒不但城市有,农村也有,并以后者为主,他们不但从事商贸活动,而且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并以后者为主,这是历史性的转变,为后来回族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元代东来的阿拉伯人和波斯等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是后来回族的骨干成份,而且集居方式对伊斯兰教的巩固和发展非常有利,同时也促进了穆斯林社会的形成。
元代伊斯兰教尚无固定的名称。称其为“真教”者有,称其为“清教”者也有,“回回教”或“回教”这一称呼在元后期已通行。不过,元代伊斯兰教徒则早已被称为“回回”了。到了明代,伊斯兰教终于有了较固定的称呼——“回回教门”、“回回教”或略称为“回教”。从此,中国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