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一期  > 正文

“两岸关系六十年”系类/之一

日期:2010-01-01 10:56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邰言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抛别溪口 蒋介石仓皇逃台抛别溪口 蒋介石仓皇逃台

 

邰言

 

  1948至1949年是蒋介石输得最惨的一年,东北被关门打狗、华北平津尽失、中原淮海惨败,1949年4月23日总统府也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大溃退,共产党大追击,真是兵败如山倒。12月10日,在成都凤凰山机场,蒋介石父子登上“美龄”号专机,向着渺茫的海岛飞去。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大陆。

  奉化溪口,蒋介石对送行的父老乡亲,伸出三根手指头……

  1949年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

  慈庵,位于溪口北侧白岩山腰上,是蒋介石生母王采玉的墓地。这里有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型建筑,蒋介石每次回故乡都要在此下榻,以尽孝道。

  已宣布“下野”的蒋介石身着长袍马褂,手持礼帽,臂挂拐杖,久久呆立墓前,沉默不语。

  蒋介石是个孝子,他非常爱母亲,母亲也非常疼爱他,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蒋介石也的确没有让母亲失望。然而,母亲在他人生得意之际就已故去,今日若地下有知,看到儿子如此落魄凄凉,该是多么伤心……

  想到此,两行热泪从蒋介石脸上缓缓流下。

  是啊,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就在四年前,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蒋委员长也迎来了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时刻。毕竟,在他的手上实现了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民族梦。他身着戎装前往开罗会晤罗斯福和丘吉尔,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争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丘吉尔曾高度称赞蒋介石:

  “在美国人眼里,他是世界的一支主要力量。他是‘新亚洲’的头号人物。”

  客观地讲,蒋介石能够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几十年,尤其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通过一系列的讨伐军阀的战争,使此前一盘散沙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统一,说明他绝非庸碌之辈。但他遇到了一个比他更高明的对手——毛泽东。

  在蒋介石整个政治生涯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征战,几乎战胜了所有对手,却唯独输给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之时,蒋介石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在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然而,蒋介石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的将领们也太不争气,纵有400多万美式装备的大军,却在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面前屡战屡败。

  “匪越剿越多,兵越打越少,仗越打越背”。仅仅过了两年,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面临全面崩溃,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迎来了收获季节。人民解放军愈战愈强,到1948年底,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解放了华东大部。胜利在即,华北地区除北平、天津几座孤城外均已解放,国民党军精锐被消灭殆尽,蒋介石的统治已是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蒋介石为战场上的连连失利而焦头烂额时,后院又起火了。国民党桂系白崇禧、李宗仁等人乘势而起,以“吁和”为名,仿效古人“逼宫”。

  1949年元旦,对蒋介石来说,没有一丝节日的喜悦。解放军已兵临城下,渡江作战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在中国的败亡命运已无可挽回。

  当日,新华社发表新年献词,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响亮口号。蒋介石也发表元旦《文告》,发出了“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绝不萦怀”的哀鸣,并声称为“以冀弭战消兵解人民倒悬于万一”而甘愿“引退”。

  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起草评论《评战犯求和》,明确将蒋介石列为战犯,拒绝以蒋为谈判对手。而国民党党内要蒋介石下台的呼声日益高涨。更为严重的是,美国人已经看出蒋介石对他们再无多大价值,开始在国民党内物色新的代理人。

  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已无退路,只有下台。

  20天后,内外交困的蒋介石在写下“冬日饮寒水,雪夜渡断桥”的诗句后,黯然神伤地离开总统府,回老家奉化溪口——这个他政治上失意时总要回去的避风港,“归隐”去了。

  蒋介石走了,表面上像闲云野鹤,游山赏水,但他并非真的退而为山野之人,只不过是由前台转到了幕后。这和当年袁世凯削职回项城、段祺瑞下野回合肥一样,是职退权未退,退而不休。代总统李宗仁只不过是一具空壳,要不到钱,调不动兵,命令出不了南京城。

  在溪口小镇,蒋介石架设了七部电台,昼夜不停地作情报联络,继续进行军政遥控指挥。而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奔赴溪口请示总裁面谕的人也不绝于道。溪口小镇取代了六朝粉黛的故都南京而成为国民党新的政治中心,蒋介石也成为世界上最忙的“闲人”。

  按照蒋介石的设想,尽管东北、华北、华东已尽为共军所据,但他手中仍有最后一搏的本钱:70万美械装备的大军、占绝对优势的海空军力量和“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这足够阻挡共军南下的步伐,维系半壁江山。

  长江,在历史上多次大动乱的时期都成为政权相持的界河。1949年仲春,蒋介石集团仍希望它能成为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的天然屏障,但稳操胜券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坚信:这一次,长江不会再成为政权相持的界河了!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人民解放军将士“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随即强渡长江。蒋介石苦心经营达三个月的长江防线一夜间便崩溃了。

  眼见“首都”随时有失陷之虞,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他抛开“引退”的外衣,于4月22日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召集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张群、吴忠信等一班文臣武将在杭州笕桥机场举行紧急会议。

  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蒋介石首先开口:

  “南京危在旦夕,沪宁线已被共军切断,大家看如何是好。”

  诸位要员互相注视着,无人发言。

  “把所有部队,都撤到沪杭一带,坚守淞沪。”蒋介石下令。

  会后,蒋介石心神不定地回到了溪口,时刻关注着南京的情况。事实上,这位蒋总裁心里十分清楚:南京“失陷”不过是早晚的事。但他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也太快了。仅仅过了一天,人民解放军就占领了南京,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

  得知这一噩耗的蒋介石万念俱焚,不吃不喝,要效仿希特勒“杀身成仁”。后经蒋经国等人的苦苦相劝,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一路高歌猛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国民党残兵败将,前锋直逼蒋介石的老家溪口。

  老巢已去,溪口朝不保夕,蒋介石自然不敢久留,只好另择“隐居”之地了。

  临别之际,他带着儿孙们流连于故乡的山水间,与族中老人依依话别,来到母亲的墓前作最后的告别……或许他已有所预感:今日离去,不知何日能返?

  送别的乡绅问:“总统几时再回来?”

  蒋介石略微迟疑了一下,便伸出3根手指头,肯定地说:“最多3年!”

  4月25日下午2时,蒋介石一行来到象山附近的头江口。因为水浅,只得先上竹排,再换乘汽艇,到达早就停在头江口外清江上的“太康”号军舰。

  站在甲板上,蒋介石不愿再回头望一眼故乡,只是望着涟涟水波,默默无语。此次离乡,蒋介石是何感触,不得而知。但从此,他就和家乡永别了。

  还是蒋经国一语道出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情:

  “大好河山,几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庐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