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一期  > 正文

两会新签三项协议解读

日期:2010-01-01 13:3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09年12月22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台中签署了《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之后,祖国大陆的专家学者对两岸签署的这三项协议做了解读。

  有学者指出,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开创两岸渔业合作双赢局面。渔业是台湾农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台湾渔业出现渔工荒,而大陆渔工劳动力充足,两岸渔业发展存在双赢互补之处。台湾在捕捞技术、水产养殖上有优势,大陆劳动力充足,拥有优良的渔港,双方在近海资源保护、养殖业合作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广阔的空间。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将两岸渔工劳务合作制度化,解决了目前渔工合作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协议规定了双方各自核发并相互承认证件,并明确了大陆船员登海港口及在台暂置场所,进一步完善了渔工派遣机制。同时附件中还列出了福建和浙江等地的9个大陆船员登海港口,以及台湾方面6个岸置处所、58个暂置渔港和37个查验渔港。进一步规范了大陆船员赴台工作的作业程序,有利于保障船员的人身安全和船主的用工安全。同时针对最令业者头疼的劳务纠纷,这项协议明确提出将“各自建立船员、船主申诉制度和两岸船员劳务合作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并明列了大陆船员和台湾船主各自的权益。

   关于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协议,有学者分析,该协议的签订有助于双方提高农产品销售通关速度,并将逐步消除目前两岸面临的检验检疫中卫生标准差异等障碍,同时确保两岸农业生产安全及保障消费者健康。农产品贸易在两岸和全球范围都是敏感的贸易领域。这里面涉及到的不仅是农业安全,而且涉及到食品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问题,而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两岸大交流局面让两岸检验检疫合作变得日益迫切。在2009年举行的海峡论坛上,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宣布了八项具体方案,其中的“扩大对台产品采购”、“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台建设”等内容都需要两岸检验检疫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两岸两会本着互信互惠原则,进行了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的商谈,为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创造了顺畅有序的良好环境。协议中双方进行讯息通报、提供讯息查询、协调处理卫生标准差异等内容,将有助于两岸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生物病虫害、农药残留、动植物安全等复杂问题的解决。此外,由于农产品自身特殊性质,如果运销的时间过长,不仅影响鲜度,也影响价格。协议签订后,不仅疫病通报有正式管道,也可加速农产品通关时间,必将进一步促进两岸贸易的繁荣,两岸同胞也可获得更大的利益和实惠。

  有学者在谈及海峡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时认为,这项协议为两岸相关行业和主管部门提供了一个合作、协商和信息交换的平台,是两岸进一步加强经贸往来和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础性机制。近年来两岸经贸发展日益密切,大陆现在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去年两岸贸易总额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近1000亿美元。但在贸易往来中,两岸产业界常常面临标准规格及检验认证程序等方面的技术性贸易障碍,这给两岸业界尤其是台湾产业界造成很大影响。新的协议为两岸产业界解决上述贸易障碍带来了“曙光”。《协议》指出,两岸将开展标准信息交换,并推动两岸标准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两岸贸易中商品检验合作与磋商机制,开展商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合作;沟通两岸认证认可标准和程序,共同推动两岸新领域认证认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推动两岸认证认可结果的互信等。“《协议》顺应了两岸产业界的需求。”有关部门的专家说,“减少因标准差异所带来的影响,简化两岸贸易中的认证检测程序,逐步消除两岸的技术性贸易影响,实现合格评定结果的互信,将有利于两岸的产品互通。”(本刊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