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一期  > 正文

书籍史话

日期:2008-05-16 11:17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什么叫“书籍”?

  “书籍”的概念应该有两个:一个是文字记录性质的档案材料,可以叫作初期书籍;一个是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制或制作,用文字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可叫作正规书籍。

  书籍有自身发展的历史,书籍的概念也有个演变的过程。

  我们现在说到的书籍,是正规书籍的概念,在之前,早期的文字记录,如我国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等,并不是正规书籍,但它们为正规书籍的产生做了各方面的准备。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说说我国正规书籍发展的轨迹。

  正规书籍的出现不但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很晚以后的事情,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很晚以后的事情。这是因为书籍的构成需要各种物质形态做基础,包括文字、文字载体、载体材料、材料形状及装帧形式等。

  文字是书籍构成的基本条件,任何情况下,没有文字都不可能产生书籍。文字不但承担着意识形态的构成任务,也影响着书籍物质形态的内外状况。如汉字方块字的特点,就形成汉文书籍既可从右向左撰写、竖排、书籍右侧装订、书脊居右,也可从左向右撰写、横排、书籍左侧装订、书脊居左。而其他许多民族文字都只能一种方向书写、排版。

  文字的载体,也就是书籍的制作材料,我国历史上先后采用过龟甲、兽骨、人的头盖骨、青铜器、石碑、石片、玉片、竹简、木牍、缣帛等,到人类普遍使用纸张来制作书籍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

  书籍的制作材料不同,影响到书籍的制作方法,从刀刻、笔写、雕印、泥活字排印、木活字排印、金属活字排印,直到全人类共同使用铅活字排版印书,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纸张成为书籍的制作材料之前,不可想象书籍会用印刷的方法产生出来。

  我国正规书籍的产生,大约应该在殷商至春秋末期这段历史跨度内。当时,随着记录内容的不断丰富,文字的不断加长,出现了竹木简书,同时,丝织品的缣帛也用来制作书籍了。

  书籍不是一开始就用纸来书写或印刷的,纸书的出现在书籍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很早就有了造纸术,但纸张作为书籍的制作材料,或者说以纸来写书又开始于何时呢?据史料记载,我国东汉时期(25-220)用纸来写字或写书已是屡见不鲜的事了。但当时,纸张地位不能与缣帛相比。到晋代,纸已成为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东晋末年,政府明令规定停止用简而代之以纸,于是,行用了一两千年的竹木简宣告退出书籍史的舞台,纸张在几百年渐用过程中正式成为主要的书籍制作材料。

  从晋到五代,即公元3世纪至10世纪,是我国手写纸书的鼎盛时期,进入北宋以后,雕版印制的书籍大兴,纸张则成了制作书籍的唯一材料了。

  我国印制书籍大约起于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旁及辽、金、西夏,沿袤于元、明、清。

  唐时,我国用雕版印刷的方法印制书籍,一种书雕一套版,比起手抄写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能在部数上增加,不能在种数上生新,工本极大。到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书法,此后,代有人依制实践,到元朝初年,王桢试制成功木活字,被广泛采用。

  用活字排版印制书籍,在我国明代就有,明朝用木活字印的书,有书名可考的至今仍有百余种,用金属活字印书明代也有,但发展却很缓慢,直至清朝晚期,西方铅字排版技术传入,中国书籍的制作方法才走上了世界铅字排印的共同道路。

  书籍除制作材料外,其装订形式的演变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我国正规书籍的装订形式,先后流行过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形式。

  简策是编简成策之意,一根一根写了字的竹木片称为“简”,把若干根简编连在一起即“策”。“策”是“册”的假借字,“册”是象形字,像是绳穿、绳编的竹木简,简策是针对以竹木为书籍制作材料的装订形式的。一篇文章简编完,以最后一根简为轴,像卷竹帘子一样从尾向前卷起,这种编连卷收的做法,对后世书籍装帧形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长期流行,便是对简策卷收的模仿。

  经折装是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将本是长卷的佛经从头至尾依一定行数或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粘裱厚纸封皮,便于诵读。这种装订法现代人也常用来印制说明、介绍等类文本。

  旋风装是以一比书叶略宽的长条厚纸作底,然后将书叶粘在底纸上。除首叶单面书写全幅粘裱于底纸右端外,其余叶双面书写只以右边无字空条处,逐叶向左鳞次相错地粘裱于首叶末尾的底纸上,从书叶左端看去,错落相积,状似龙鳞,古人称之“龙鳞装”或“旋风装”。

  蝴蝶装也称蝶装,将每张印好的书叶,以版心为中缝线,以印字的一面为准,上下两个半版字对字地折齐,集数叶为一叠,以折边居右戳齐成为书脊,而后再在书脊处用浆糊逐叶彼此粘连,以一张与书叶一般大小的硬厚整纸作为封皮,把上下左三边剪齐即可,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打开时版心好像蝴蝶身躯居中,书叶似蝴蝶的两翼张开得名。这种装帧形式在宋元两代流行了三百多年。

  包背装一反蝴蝶装倒折书叶的方法,而将印好的书叶正折,使版心所在的折边朝左向外,使文字向人,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由于是正折书叶,齐向右边而集成书脊,折好的数十叶书叶,依顺序排好,以朝左的折边为准戳齐,压稳,在右边余幅上打眼,用纸捻订起砸平,以厚纸做封皮,用浆糊粘于书脊,把书脊全部包裹起来,由于主要是包裹书背,故称包皮装。包背装比蝴蝶装便于翻阅而更加牢固,大约出现在南宋,经元历明,一直到清末,也流行了几百年。这一时期的官书,几乎都是包背装。古代的包背装很像现代的平、精装书,不同的,包背装的书叶是单面印刷,合页装订。

  线装书形式在明中叶以后开始流行,线装书与包背装在折叶方面没有区别,只是装订时不用纸捻、不用整纸包裹书脊作封面,而是将封皮裁成与书叶大小相一致的两张,分别作封面封底,打眼穿线装订,一般是四眼装订,这种形式在明、清两代定型,是我国书籍传统装帧技术史上集大成的,最进步的,便于翻阅,不易破散,既美观,又坚固,流行了几百年。直到今天,若用毛边纸、宣纸影印古籍,还常常采用这种方式,看上去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现代一些古籍内容图书也有把封面设计成线装大书模样的,内外形式追求一种复古韵味,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