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一期  > 正文

秀美岳麓名胜多

日期:2008-05-22 14:5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湘埔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岳麓山濒临湘江,与长沙城隔岸对峙。南北朝时期编纂的《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是南岳七十二峰之尾峰。与国内其他名山相比,岳麓山虽然没有华山那么峭拔险峻,没有峨眉那么高耸秀媚,但它小巧玲珑,布局严谨,松柏满山,古木参天,在湘江的偎依环绕下,“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相映生辉,别见洞天。它的这种南国楚天的独特风光, 是在其他地方所领略不到的。

  岳麓山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集山川之秀与古今历史于一隅。这里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遗迹,在岳麓山顶,有文字古奥的禹碑崖刻。在半山腰,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麓山寺。麓山寺属晋初古迹,它与我国佛寺源头洛阳白马寺争雄南北,寺内还存有古茂的“六朝松”、书法碑刻瑰宝“北海碑”。在东麓山腰下的清风峡里,有一红柱绿瓦、重檐翘角的小亭,这就是游人必到的爱晚亭,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原名红叶亭,又叫爱枫亭,清代浙江才子袁枚来游时,建议根据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改为爱晚亭。爱晚亭和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浙江西湖的湖心亭以及北京的陶然亭,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大名亭。1952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爱晚亭”,在岳麓山脚,还有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开创的“岳麓书院”,这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张拭、朱熹等人曾在此讲学,从学者达千人,时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书院自宋至清余绪不绝,历千年而不衰,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如王船山、 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唐才常、黄兴、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杨昌济以及黄埔军校校务委员程潜等无不就读于此。1916年暑假期间,毛泽东曾寄居于此,以后又数度寓居, 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

  当然,让人肃然起敬的,是这里的近现代遗迹。从半山腰至山顶的松柏林中,静卧着大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先驱和英雄,其中有辛亥革命元勋黄兴、陈天华、蔡锷、蒋翔武、刘道一等人的墓碑,有在国内少见的纪念北伐战争阵亡将士的五轮塔;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保存了大批抗战遗迹。自上世纪30年代起,这里相继建成忠烈祠、原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长沙会战纪念亭等纪念性建筑物。山中保存了当时的战壕、弹坑、炮台及九战区战时指挥所等遗址,并出土有当年抗日将士遗留的枪支、弹壳、电话筒等文物。这些先烈的忠骨和遗迹,为岳麓山增添了无限的光辉。

  坐在原国民党七十三军阵亡将士公墓长满青苔的台阶上,昔日漫天的抗战烽火立即浮现眼前。1941年12月,日军不甘心一、二次长沙会战的失败,纠集七万重兵从武汉南下再次进犯长沙。驻守长沙的仅两万余中国军队背水一战,抱定与长沙共存亡的决心拼死抵抗。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黄埔军校柳州分校校长)长官部指挥所由长沙城内搬至岳麓山,以就近指挥;并在山顶布署重炮旅,利用“山顶观测条件好,易于发现火力”的地理优势,俯瞰全城,一颗颗炮弹向东岸城区日军最密集的阵地倾泻,日军遭受重创;使骄横不可一世的“皇家精锐”在长沙城下竟无法越雷池一步。因是重炮群的近位轰击,战场上血肉横飞,大量日军在猛烈的炮火中毙命;而不少抗日官兵也因此英勇献身,但他们的牺牲为整个战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名闻中外。在三次会战的七十三军牺牲的将士的尸骨就安葬在这里, 其中少尉排长以上军官中大多是黄埔军校学生。第三次长沙会战负责外围防守的七十九军军长王甲本,系黄埔军校高教班三期生,也是参与此役的指挥者之一。

  在方圆不大的一座秀美的小山中,竟蕴藏着如此悠久而又富瞻的历史陈物,使得岳麓山就象一座中国通史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几个富有代表性的座标点。

  辛亥革命以及抗日战争的许多先烈们虽然长眠于岳麓山上,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革命的先行者们:他们那使国家和民族强盛的愿望,正在中国大地变成现实。曾任中共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委员会书记的陈毅同志于1956年在《岳麓山顶眺望》一诗中写道:“终到江河澄清日,主持华夏是人民。”我们站在掩埋先烈忠骨的岳麓山上眺望,湘江之上,数座大桥横跨,如道道长虹卧波;古城长沙,欣欣向荣。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