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一期  > 正文

平平淡淡才是真——访女艺术家张润滋老师

日期:2008-05-22 14:5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梦佳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拜访张润滋老师前,我对她一无所知。仅从她在1986年出版的画册的前言里,我了解到她1955年从护士学校毕业后曾做过教师,后因重病而离职休养,在病中她开始自己钻研泥塑艺术。她没有上过美术学校,她的艺术道路完全是自己摸索走出来的。

  带我去拜访张老师的朋友告诉我:张润滋和老伴几十年来都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他们喜欢平静独处,甚少与外人交往。她还告诉我,张老师特有气质。

  对张老师这些零零碎碎的了解大大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又是一位什么样的艺术家呢?

  (一)

  “欢迎!”当我的脚还踩在楼梯上时,就听到了一句温润的问候。一抬眼,一位满头银发,皮肤白皙、身材瘦小、衣着素净的老人正对着我微笑。果然很有恬雅气质!

  在张老师的引领下,我参观了她的作品。据张老师介绍,她大约创作了四五百件作品,但被收藏或散落流失了一部分,目前只留下了200多件。张老师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部分是女性(这也是很多女性艺术家的特点,她们都有一种唯美的追求,都喜欢表达女性本身),人物的身材纤长,造型简洁大方,用色雅致,长眉修目,宛如一个个东方的“芭比娃娃”。有时候作品的支点只是两个脚尖,轻盈而灵动。这么细弱的身体要稳稳地立起来可是有玄机的。张老师在彩塑娃娃的脚底和底座间敲了一个个小钉子用以固定。这可是个细活啊!力度掌握不好就要把作品给损坏了。作品的底座是木头内芯用白色麻质的布面包裹起来的小方块,这是她和老伴自制而成,简单素雅。

  从大的方向而言,张润滋老师的作品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985年之前。这个时期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彩塑,精致而无匠气,色彩考究,带着高极灰的调子,作品的有些部位也刻意保留原色。1985年后又是一个时期。这时期的作品基本不上色,有两件仿彩陶的作品她使用了一种独特的上色方法——湿泥上色。就是在泥巴还没有干的时候涂上色彩,让颜色慢慢一层层渗透下去,形成了类似烧陶时釉变的色泽。她后期创作的人物,眉目被虚化了,线条更加简洁有力,由早期柔美的曲线为主转为多用直线、棱角,作品体例也比先前的要大。

  张老师解释说:“一是因为眼睛看不太清了,做不了特别细致的作品。还因为我不愿重复早期那种细腻精致的风格了,更喜欢寻求那种简约、大气的感觉。我还发现泥土本身的色彩也是很丰富很美的,彩塑的色彩会随着时间渐渐褪去,而泥的本色却是恒久的。”

  有人这样评价张老师后期的作品:造型风格更加简洁、概括,线条呈现了刚劲、平直的粗放和以小胜大的感觉,不禁使人联想到,若把它们放大或用石材、木材来表现都不失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

  张老师制作雕塑用的泥巴就是随处可见的胶泥。“我的泥巴来自天南海北!”张老师很开心地向我介绍。原来,经常有美院的学生来观摩她的作品,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放假回北京时就给张老师捎一块家乡的泥土,“各种各样的质地,什么颜色的都有。”张老师唯一的一次奢侈就是买了一块进口的白泥巴,制作了时装系列的十几件作品。

  张老师使用的创作工具非常简单,很多是老伴为她专门制做的小工具。她举着一个长柄菱形刀刃的工具兴奋地向我介绍:“看!这个小刀最好用了!可以削,可以涂,可以刻,可以点,简直就是万能了。”“再看看这两把,旧的那把已经用了四十年,原来也跟那把新的一个样!”张老师又举起一把“餐刀”和一把不知道叫什么的刀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削了40年的泥,泥把刀给吃了!”

  朋友对我说:“张老师的作品就像变魔术一样变出来。家里人常常只看见最初的一抔泥巴和最后的作品,却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张老师解释说:“我通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搞创作。我做得很慢,一般一件作品要两个星期左右才能完成。而且那会儿我就睡不好,白天想,晚上也想。作品完成后有时还会病上一场。”

  张老师很少与外界接触,她的题材多取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中外小说里的代表真善美的人物,很多灵感来源于画册、电视和平时偶尔见到的造型。有几件彩塑作品就是张老师在电视里看了中国第一场时装展之后创作的。有些作品的最初造型取自画册,比如说张老师最喜欢的那件敦煌彩塑,就是来源于一张壁画图片。但那些原有的形象一旦到了她的手里,就立马显现出她自己的风格。张老师跟我说了一件趣事:一次她在中国美术馆临摹展品,几个年轻人在旁边一直看着她画,看着看着他们就问:真怪!为什么你临摹下来的和原作那么不一样呢? “那实际上已经是我的再创造了,那些作品激发了我的灵感。在临摹时我对原作已做了取舍和新的构思。”张老师笑道,“我的每件作品基本上只做一件。我不愿意重复去做一模一样的作品。过了那个创作状态,恐怕也难以再找出原有的感觉。”

  (二)

  从1985年到1995年之间,张老师应该说成了很知名的艺术家,她的作品曾一度被媒体关注,有过各种报道、采访、展出。不久,张老师却销声匿迹,很难再找到她的艺术信息,张老师喜欢平淡。

  “在邻居的眼里,我只是一个爱种花的老太太。”张老师笑着说,“我已经10年没有再做过泥塑了。”10年前因为搬家时损坏了一些心爱的作品特别心痛,同时也因为年纪大了,张老师停止了创作。40年前因一个偶然开始,10年前以一个偶然结束。张老师的艺术道路都是信步走来,并非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她只是偶然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她对艺术的感情完全是非功利的,是她心灵里最真挚的表达。

  曾经有一个英国人非常喜欢张老师创作的《简·爱》这件作品。他觉得异常惊讶,这个本来属于他们国家的人物形象却让一个中国的民间女艺术家表现得那么到位。他让张润滋老师自己开价,多少钱他都愿意买,但是老师实在是舍不得卖,每一件作品都像她的孩子。她说:“我病退后,一直没有退休金,没有医疗补助,生活是比较拮据,虽如此,也不会轻易卖掉自己的作品。”从张老师的话里,我看见了她对自己作品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品德之一。

  临告别前,我到张老师家的阳台上欣赏了她的花花草草。室外寒冬萧索,阳台上却是一片绿意盎然……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