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一期  > 正文

左镇人:大陆开发台湾第一人—台湾历史文化渊源之一

日期:2008-05-22 14:5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姚同发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编者按: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作为祖国的宝岛,台湾的历史文化更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话说台湾栏目以大视野、大纵深、大力度介绍台湾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揭示台湾历史之根、文化之源。作者姚同发先生曾任天津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台湾研究,曾多次赴台作学术访问,出版有《台湾历史文化渊源》等著作。

  一般意义上探讨的两岸关系,其时限主要是指50多年前国民党退台以来的这段历史。但是,两岸关系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历史的、文化的,抑或地理的、血缘的,都绝非仅始于此。回首历史,早在100多年前有清政府台湾建省的史实(公元1885年),早在200多年前有“巡台御史”巡查台湾的举措(公元1721年),早在300多年前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公元1662年),早在400多年前有明政府复设澎湖巡检司一事(公元1563年),早在800多年前有福建泉州知府汪大猷“遣将分屯”澎湖的调遣(公元1171年),早在1700多年前有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的行动(公元230年),更早在3万多年前有左镇人从大陆到达台湾。可见两岸历史、文化、地理诸层面的关系源远流长,根深叶繁。

  东山路桥存在的可能性

  考古资料证明,台湾最早的人类来自大陆,他们带去了华南的原始文化。可是当时尚未发明水上交通工具,原始人类是如何跨越台湾海峡呢?笔者认为存在着东山陆桥。首先地球史证明海平面存在升降交替的状况。地球有冰期与间冰期频繁交替出现的演变规律,相对应的是冷暖气候的交替变化。冰期到来,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间冰期到来,气温回升,海平面也上升。在台湾最高的玉山一带发现的贝类与鱼类的化石,说明间冰期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 其次台湾海峡水深较浅,海平面只要下降40米,浅滩带就能露出海面。现在台湾海峡水深均小于100米,有四分之三海域水深小于60米。在海峡中南部横亘着一条浅滩带,由台湾浅滩、南澎湖浅滩、北澎湖浅滩和台西浅滩组成,称为东山陆桥,一般水深不超过40米。以今天海平面为准,结合全球性冰川活动和气候波动研究,冰期以来台湾海峡海平面有三次下降幅度可能超过40米,说明东山陆桥有存在的可能性。

  东山路桥存在的证据

  东山陆桥存在的证据一是在陆桥两端发现哺乳动物化石。从中反映出动物群组合的时代是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化石保存和埋藏状况表明这些哺乳动物原来就生活在那里。特别是在台湾岛西部第四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普通象、剑齿象、野牛、犀牛、剑虎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动物都是远古东亚大陆特有的动物,在四川、浙江、川西、滇中也有类似发现。它们不会飞翔和游泳,却出现在台湾岛上,只有一个解释:远古时代,台湾海峡可能是一片低洼的陆地或有陆桥,它们由此迁徙过去,后来被海水阻隔。

  二是在海峡中发现古河道。海洋地质研究证实,在海峡东西两侧近岸分布着两级海底阶地和数条海底峡谷,它们酷似台湾陆地上的三角形河谷。两级海底阶地标志着不同时期的低海岸线;海底峡谷则是陆地上水系流入海峡,在海峡中发育的古河道。这些被埋入海峡的古河道,与现在地面的河流相衔接,分别是闽江、木兰溪、九龙江向海峡延伸的一部分。海底河谷的发现,证明远古时代这一带海域曾是陆地。

  三是在海峡中发现陆相沉积物。陆相沉积物是指在陆地上暴露在阳光和空气中形成的堆积物,台湾海峡中恰恰存在着这种沉积物,说明它曾经暴露在阳光和空气中。

  四是海洋钻探资料,也是最直接的证据。上世纪80年代在海峡西岸布置了16 个钻孔,其中两个钻孔深度较大,达到上更新统中部地层,其柱状岩芯的古生物和黏土矿物分析表明,7-5万年前存在陆相沉积物。由此可见,东山陆桥的存在不仅有客观自然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大量的证据。同时证明,台湾最早的人类是在7-5万年前雨木冰期早期的低海平面时期,从闽南-粤东经东山陆桥迁徙到台湾的。

  考古发现左镇人

  1971年,考古学家宋文薰、地质学家林朝棨等前往台南鉴定左镇乡菜寮溪发现的犀牛化石时,在一些标本中发现了石化的人类右顶骨残片,长约21.6厘米、宽12.7厘米。1974年,日本古生物学家鹿间时夫博士又得到同一地点采集到的人类左顶骨残片化石。这两片人类头骨化石,由鹿间博士带回日本研究。由解剖学的观察,两片头骨皆属于现代人,其年代距今约2-3万年。这一史前人类被命名为左镇人。其后在左镇又发现了四件人类头骨化石及牙齿化石。经鉴定,这些头骨片可能是一个成年男性的,其年代大约与左镇人同时。宋文薰认为,如果第一片头骨的断代无误的话,那就是长滨文化时代人类的遗骸了。

  就生存年代而言,左镇人与山顶洞人大致相若。他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开发台湾的先驱。这一发现,把台湾原始社会的历史在长滨文化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两万年左右。可以说,左镇人揭开了台湾人类历史的第一页。

  左镇人从何而来?

  根据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由氨基酸进化到高级生物需要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而台湾山脉的最后形成是在地质年代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上新世,即距今二百到三百万年,在这种情况下,岛内根本不可能凭自身条件产生人类。

  从海峡两岸考古发掘比较中,可以找到左镇人来自何方的某些依据。20世纪80年代末,海峡西岸福建清流发现人类牙齿化石一枚,被命名为清流人;在东山岛附近水域捞起古人类肱骨化石一段,被命名为东山人。清流人和东山人的年代分别为一万年和一万年前后,与左镇人同属晚期智人。但是在距台湾最近的福建境内尚未发现堪与左镇人相比较的人类头骨化石,而在气候、地理位置与台湾比较远一点的广西柳江发现了人类化石——柳江人。柳江人头骨具有原始黄种人的特征,也有接近南亚黄种人的一些特征,其年代较左镇人稍早,属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晚期智人。从测定的数据看,其一枚牙齿与左镇人同类牙齿接近,而左镇人的另一枚左下齿又与年代稍晚发现的清流人左下齿相近。其中透露出一个信息:海峡地区的左镇人、清流人与大陆西南的柳江人存在着某种关系。

  从两岸已发现的旧石器文化资料来看,通过比较海峡西岸的莲花池文化石制品与海峡东岸长滨文化石制品,发现两个遗址的早期有许多共同点:位层均在更新世晚期红色土层上下,石制品数量较少,制作粗糙,多石片石器,少石核石器,均采用直接打片法,所用石料均为硬质砂岩(或砂质砂岩)、脉石英等,其中包括小型或大型的砾石。再进一步追溯海峡两岸以长滨文化为代表的砾石型制石工艺的渊源,发现大陆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湖北大冶石龙头直至旧石器晚期的广西百色上宋村、四川梁山等地都有相似的制石传统。现在又在闽西南的莲花池文化早期发现了相似的因素,而后者可能就是台湾长滨文化的直接来源之一。这一发现,恰与柳江人-左镇人-清流人牙齿形态的相似性所反映的古人种群体向台湾迁徙的趋向吻合。学术界曾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最先来台垦殖的并不是汉人,而是马来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民族的混血种,也就是现在一般所说的山地人”。这种说法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们已知台湾最早的开发者是左镇人,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他们不可能掌握航海技术,更不可能具有从南洋诸岛北上,连续越过三道海峡(巴布延海峡、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抵达台湾的能力。其中巴士海峡深达1400米,即使在3万年前海平面较低的情况下,也绝难渡过。那么开发台湾第一人——左镇人——只能来自距离台湾最近的海峡西岸的大陆。如前所述,3万年前的海退使东山陆桥露出水面,地缘相近使左镇人可以很顺利地由大陆进入岛内。

  台湾与大陆在地缘关系上十分亲近,已获得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持。海洋地质勘探提供的资料以及地貌学理论的分析,使我们得以了解台湾与大陆实为一体,不可分立;由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得知,台湾地壳大部分呈大陆的性格;由地体构造关系来看,台湾与大陆同属欧亚板块东缘的一个单位;由山脉体系关系来看,台湾山脉及地层走向与大陆东南地区山脉走向呈互相平行之势,学者称之为“震旦方向”;由矿物资源关系来看,台湾中新世地层的石英、高岭土、云母等,都渊源于华南花岗岩区;由海侵海退关系来看,海水频繁进退引起的古地理变迁与古地理气候变化,进一步证实台湾与大陆确实是不可分割的。一条具有生物地理学意义的“华莱士线”恰好通过台湾岛的东侧海中,将台澎与大陆划入同一区,证明台湾的一兽一虫、一树一草都与大陆有渊源关系;现代动植物学研究也证明,台湾的植物种属与大陆的植物种属有着较大的一致性。而东山陆桥被证明存在,和左镇人的发现,可以得出台湾最早的人类可能在7-5万年前雨木冰期早期的低海平面时期,从闽南-粤东经东山陆桥迁徙到台湾的结论。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