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95年前,孙中山先生亲临武汉,为武汉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88年前,率先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孙中山先生,以一名革命家和实业者的眼光和战略,精心撰著了《建国方略》,为中国的振兴与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然而,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武汉仍和其他各地一样,山河依旧,无所建树,孙先生之设想及其宏伟计划,终成泡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策群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突飞猛进。武汉也同全国一样,迅猛发展。沧桑巨变,孙先生之遗愿,不仅得以实现,而且有了新的超越。我已年逾88岁,乃新旧社会亲历者,且是地道武汉人。抚今追昔,仅以亲眼所见,举其要例,以励今后,藉慰先生英灵。
天堑变通途 三镇环一体
孙中山先生早于1912年4月10日在武昌奥略楼向欢迎群众演说时就指出:“武(武昌)、阳(汉阳)、夏(汉口)三镇宜连成一片,应在江上建筑大桥,或凿隧道,联络三镇为一市。”之后,又曾在《建国方略》中论述道:“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发展武汉的巨大宏图,当时政府却几议几废。数十年逝去,龟蛇依旧锁大江。
新中国诞生,万里江山看风流。1957年10月15日,由中国人自己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桥通车了,她像一条彩虹、又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飞架武(昌)、(汉)阳,横跨天堑。自此,我国的南北大动脉——京广铁路,连成一线。这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18孔共7000根桥枕,承担着每8分钟就要通过一列火车、每日公路机动车超过3万辆的流量。时至今日,此桥依然固若金汤,稳如泰山。1978年,江汉二桥建成,将武昌、汉阳与汉口连面一体,可喜地实现了“三镇交通一线牵”的宏愿。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武汉长江段的桥梁建设更如雨后春笋,一发不可收。1995年长江二桥建成、2000年长江三桥(白沙洲大桥)通车,2001年军山大桥贯通,2003年9月、12月武汉阳逻大桥、天兴洲大桥相继动工,将在2008年建成通车……建国50多年来,武汉新建、改建桥梁,已达70多座。座座跨江、河的桥梁,连接着南北、东西,早已将武汉三镇“连成一市”,中山先生遗梦业已成真。
至于武汉长江隧道的建设,此乃我国隧道建设史上令世人瞩目的里程碑工程。武汉已与国际接轨,克服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等困难,下定建好“万里长江第一隧”的决心,于2006年9月29日正式开掘。此隧道位于长江大桥、长江二桥之间,全长3630米,双向4车道,预计2008年建成。隧道建成后,不但将分担武汉过江车辆23%的流量,而且还将创造国内盾构设计施工的多项先例。
昔时汉冶萍厂 今日十里钢城
1912年4月11日,孙中山一行视察了汉阳兵工厂,见其遭受了战火破坏,指示要在两、三年内配备齐全、迅速开工;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汉阳有最大铁矿,既经开发,则武汉更形重要。”只可惜这一雄心,在那时的中国无法施展。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最初是由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着手创办的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三部分组成,从官办到官督商办,最后转为完全商办。辛亥革命后,汉冶萍一蹶再蹶,1924年,汉阳铁厂关闭,1925年,大冶铁厂高炉相继熄火,1928年萍乡煤矿为江西省政府接管。汉冶萍公司只剩下大冶铁矿继续生产,到了20年代末期,大冶矿山沦为日本制铁所的供矿单位。历经58年辛酸的汉冶萍厂,延至1948年终于宣告关闭,彻底破产。
解放后,武汉钢铁厂在武昌青山骤然兴起,十里钢城,百里矿山,联成新中国的一个大钢都、大板材基地,成为以“武钢”为主干的华中钢铁集团。其钢铁的年产量已发展到7000万吨,相当于汉冶萍厂58年总产量的4.6倍。近来,武钢的硅钢片厂,成功地改进了从日本引进的硅钢生产技术工艺,并超过了日本在该领域的世界“霸王”地位,年创效益3000万美元。世界各国纷纷来汉订货。可以说,孙中山先生的钢铁计划得到了实现。
当年织布渐衰落 而今纺织展雄风
孙中山先生当年在武昌文昌门外,视察了湖北制麻、织布、纺织、缫丝四个官局时,见当时都已停工,曾嘱都督黎元洪,尽快招商开工。《建国方略》也着重指出:“吾意国际发展计划,当于产棉区域设置诸大纺织厂……,而可以较廉之棉货供给人民也。”然则在民国时期,纺织建设凋蔽,武汉虽有“裕华”、“一纱”、“震寰”等纺织厂,但均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质地低劣,产量很少。仅以当年“一纱”(今之国棉六厂前身)为例,1919年投产,开始是“北纱厂”和“布厂”两部分,1923年又建了“南纱厂”,三个厂的总规模,亦仅有1万纱锭、500台布机。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第一至第七国营棉纺厂相继成立,蓬勃发展。这些纺织工业,不仅规模宏大,各色丝、棉、化纤纺织品行销全国,还运及海外。仅以原“一纱厂”而言,自1950年实行公私合营,改为“武汉市国营第六棉纺织厂”后,即进行了一系列生产改革。后来又不断改造了旧工艺、增添了新设备,扩大了生产力,已拥有纱锭104450枚,宽幅织布机1374台,精梭机6套,线锭26960枚,职工7700余人。现在,武汉的纺织行业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进行全面调整,正以崭新姿态深化改革,再展雄风。
旧“江大”转瞬即逝 新“江大”兴旺发达
1912年4月,孙中山来到首义之区的武汉,曾力倡教育。后又在《建国方略》中将“开启民智,培养觉悟”列为头等要务。曾叮嘱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次女孙琰帮助办学。故在辛亥革命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江汉大学”就出现在武汉。那时,追随孙先生的宋教仁、黄兴等在武汉创办了江汉大学,意在为新生共和国培养建设和管理人才。首期招生600名学生,来自全国10余个省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久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了,黄兴流亡海外,江大校长也被列入密捕名单。致使这所在辛亥革命后发起最早的新型大学,首批学生未能毕业,就被强行解散了。
解放后,祖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0年10月,江汉大学重现武汉。今天的江汉大学有一个主校区和两个分校区,总占地面积140.96万平方米,设有商学院、政法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等16个学院,45个本科专业。20多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其许多科研项目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省部级奖励。新江大像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滨。
江滩扩地武汉港 三镇滩堤美而坚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还提到:“武汉者,指武昌、汉口、汉阳三市而言。此点实吾人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关于此类计划的各节中,又曾逐项提出一连串充满雄心的设想,诸如通过整治长江堤岸,汉口要向江滩要地域;在改造长江河道的同时,深水深用,泊靠大船等。
以上这些搁置已久的“妙计”,也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得以逐次付诸实现。例如近几年来所建成的位于汉口的武汉港客运码头,实际上已将汉口470米长的一段堤岸,向江滩中推进了110米,这是整治长江汉口堤岸,向江滩要地域的第一个控制点;其次,长江汉口堤段下游所建的长江公路桥“桥头堡”,又将堤岸向前推进了数百米,这是第二个控制点。此两点突前,扼控江流,中间的三角河滩地带,有上千亩土地可供建设。如今,武汉港的兴建开放,犹如第一个江河春潮,人来客往,川流不息,航运频繁。一个临江通海的繁荣景象,正在武汉不断涌现。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1991年竣工的武汉青山外贸港。这个港口是一座内外经贸结合,以集装箱、钢材、百杂货装卸运输为主的港口。港区长江河段,上起汉南水洪口,下达新洲大埠镇;汉江河段,从入江口上溯至东西湖新沟镇,岸线总长345.2公里。全线码头密布,库场林立,是我国内地最大的港口,全年吞吐能力现已上升到5220万吨。由于外轮可直接到汉,湖北省每年可增加磷矿石、黄石水泥、荆门石膏、孝感盐矿等原材料的出口贸易,即可多创外汇数亿美元。它还担负着川、湘、赣、陕、甘、豫、黔等九省通衢外贸物资的中转运输。可以说,它是推动湖北“中部崛起”、进一步打开武汉改革开放之门的金钥匙。孙先生的以武汉为“东方芝加哥”之梦,已在圆成。
更为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几年,武汉三镇江滩的变化日新月异,美不胜收。今昔对比,深感“江城风光两重天”。它不仅使人感到满园春色,风景如画,特别重要的是在“向江滩要地”的各期整治工程中,加固了城市堤防,加强了城市防洪的需要、城市发展的需要和保护长江母亲河的需要。这里仅就汉口江滩近几年来的建设和整治情况简略介述。汉口江滩的整个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长7007米,平均宽度160米,按防洪导线整治后,其面积为114.62万平方米的江滩绿地,将成为一个集无阻水建筑、环境优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亲水空间。前期1040米的综合治理工程已于2002年10月完工,由武汉客运港至粤汉码头,建筑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形成了“三区三带”的总体格局,即:观江游览区、中心广场区、休闲活动区;滨江特色带、游憩林荫带、堤防景观带。现在的江滩,已成为市民休闲的胜地。特别是每逢节假日及“黄金周”,更是游人如织。江滩,正以其“绿色空间、水景岸线、文化乐园”的格局,吸引着市民和游人,成为全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综上所述,仅是今日武汉发展的几例。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先生对武汉各类“新式工业”的期待与设想,如今已变成现实。例如:新建的天河飞机场,早已顺利通航;汉口新火车站,已通车多年;阳逻大型电厂,业已建成供电;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在火红地发挥其高效力。其他如光纤通信、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与计算机、汽车等“朝阳产业”,也都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
今天,世界正在认识武汉,武汉正在走向世界。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的“武汉规模如纽约、伦敦之大“的宏伟构想,已为期不远。面对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事业,面对武汉的绚丽景色,中山先生如陵下有知,定然会含笑九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