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起
“我是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之邀来北京参加和统会会长会议的……”2006年国庆前夕,旅美黄埔校友会会长古铣贤先生一到北京,就给我打来电话。
听到老朋友的声音,我特别高兴。高兴之余,更多的感受到他那种兴奋的心情,因为他在2006年8月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以下简称“北加州和统会”)理事会员大会上,高票当选为第七届(2007年)会长。
我和古先生是9年前在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上认识的。那是他第二次回祖国大陆,我对他作了一次简短的采访。从此,我们之间音讯未曾中断。我对古先生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也说我们之间的确有一种缘分。是什么力量使然?是年龄相仿,还是有更多的共同感情?两者都有,但主要还是后者。他那朴实无华的处世风格使我钦佩,他那一心为中国统一事业的精神使我感动。
2006年国庆日当天,我如约到他下榻的西苑饭店,跟他痛痛快快地聊了两个多小时。我了解了不少原先不知道的情况,他那执著事业的精神着实让我又感动了一回。
说起在和统会工作的情况,古先生如数家珍。
北加州和统会成立6年了,古先生一直担任理事会员。他说:“我爱这个团体,因为它是一个有理想、有政治诉求的论政团体,而不同于一般的联谊性社团。这个团体论述的主轴是海峡两岸的和平与稳定、反对‘台独’促进统一。”
古先生告诉我,他在理事会员大会上曾经表示:“虽然我们离乡背井,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可以说身处海峡两岸的第三地,面对海峡两岸情势的发展,每个人正可据其所学、所看、所思,本着民族的良知和大义,多尽一份心,都出一份力,集涓涓细流而成江河,使彭湃的巨流推动中国统一、强盛早日实现……”还说,“虽然我们背景不同,但我们理念相同,在反‘独’促统的大业上,我们没有路线分歧。现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正在争取成为一个人才强国,并成全球注目的焦点。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以乐观、务实的态度,全面看待中国的崛起!每个人都应尽其所能,协助中国改革再改革、开放再开放、进步再进步、强盛再强盛,为世界打造一片更加光辉灿烂的东方新天地。”
毫不夸张地说,古先生的信念完全融入他的行动之中。当我问起和统会的主要活动时,他首先给我看了一份“工作纪要”,这是2006年1-8月的一个工作“清单”。仔细一看,真没想到呀,一个仅有20多位常务理事的社会团体,仅8个月就组织或参加了90多项活动,平均每月11.5项!这些活动,概括起来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与当地社团互动;二是召开记者会、座谈会;三是接待海峡两岸团体。其中很多活动十分引人注目,比如:参加海外泛蓝大联盟活动,举办中美关系发展及台海局势座谈会,参加台湾中国统一联盟在台北举办的“中国和平统一大讲堂”,召开“反‘独’促统再创新局”记者会,与全美黄埔校友会、海外兴中会等团体联合举办抗战胜利座谈会,与华盛顿等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署并响应台湾中国统一联盟等“反废统、反分裂、救台湾——声讨陈水扁”运动,名誉支持中国国家歌舞团赴美演出,接待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代表团等等。
古先生在其担任的社会职务中,除北加州和统会会长外,还有海外兴中会执行委员、美国华夏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理事长等,亦曾任北加州华人传播媒体协会会长,不久前,刚刚卸任旅美黄埔校友会会长。他表示,自己年轻时铸就的黄埔情结还在,他会“用以前那样的热忱,协助新会长,使会里的工作更加稳健地开展下去”。他特别强调,黄埔事业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一定要让黄埔精神发扬光大。
参加社会活动本来是他的“副业”,但因花的时间和精力多,他的“副业”实际已变成 “主业”。不过,凭着“民族大业,人人有责”的行事理念和“做就做好”的敬业精神,他一方面“副业”做得很好,另一方面,在媒体传播方面的服务也未受到影响。
古铣贤出生在广东,五岁随父母到台湾,后移居美国。由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他始终铭记自己的根在中国。10年前首次回祖国大陆,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的王兆国风趣地对他说:“过去你50年来一次,今后你要一年来五次。”10年来,他多次往来于美中之间。他常常说:“作为炎黄子孙,只要是有利于两岸统一的事,我都愿意做。”
临别,他再次跟我谈起他的感想:“过去,中华民族惨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欺凌。今天,改革开放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一个全新的中国正在崛起,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对台湾当局领导人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他们应当以一个中国为大前提,制订一个明确的两岸政策。”他说,中国一定要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统一有利于包括2300万台湾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中国统一会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当然,实现统一会困难重重,但只要每个炎黄子孙都尽一份力,这个目标也一定会实现。”他踌躇满志,像宣誓一样地表示:“作为和统会新任会长,我的责任会更重。但我肯定会一本过去深耕的既有基础,用理念结合志士,带着使命感振兴会务,像小孩子奋发读书争取成才一样,尽力而为,争取成为合格的带头人!孙中山先生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说祖国尚未统一,炎黄子孙仍须努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