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二期  > 正文

中国古代的私人藏书

日期:2008-05-22 15:06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我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分为三类:国家藏书,俗称官藏;私人藏书,亦称私藏,书院藏书,即私办公助的藏书机构。历史上所称的藏书家,是指私人藏书者而言。

  我国官藏书始于周代,私家藏书稍晚一些,是与私学的出现相应而生的。那是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各个学派都聚众讲学,图书成为需要,于是私人藏书首先在先秦各学派的学者中出现。《庄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的记载,成语“学富五车”即源于此。民间还有歇后语“孔夫子搬家——书(输)多”,反映了当时学者们藏书的规模。先秦诸子都很注意自己的藏书,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中,这些藏书受到摧残。

  两汉之际,简册书写与收藏不便,缣帛之书昂贵,故私人大量藏书不多,能够大量收藏图书的只有有权和富有的诸候王,比较著名的有淮南玉刘安与河间王刘德,其中也有些官宦学者,据记载我国第一位藏书近万卷的藏书家就是东汉时著名学者蔡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张的出现,书籍便于缮写与保存,故私家藏书见于记载的多于两汉,且主要是学者。三国时曹魏哲学家王弼藏书多达万卷。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是著名藏书家。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些藏书达万卷的藏书家,这些藏书家主要生活活动在南朝,北朝则大藏书家较少。这可能与晋代汉族文化逐渐南移,江南富庶大户较多有关。南北朝期间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官藏书旋聚旋失,损失很大,私人藏书却影响较小,因此,图书典籍主要赖私家藏书得以保存,这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因纸张的出现,抄录书籍成风,使孤本得有复本。史书记载了不少学者矢志抄书的动人经历,我国的许多古代典籍就是在众多好学之士的尽力抄录下才得以保留的。其二,不少藏书者十分珍视图书,注意珍藏,嗜书如命,遂使典籍保存完整。这两点不唯南北朝时期藏书家如此,也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私家藏书的不变传统。

  隋朝历时过短,私人藏书无有建树,而紧随其后的唐朝,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特别是纸张的普遍使用和雕版印刷的出现,使唐代私家藏书有了极大的发展,藏书超过万卷的藏书家就有十余名。这些藏书家多为官宦,当然其中也不乏著名学者。如《贞观政要》的作者吴竞家藏书13400余卷,文学家柳宗元家藏赐书就有3000卷之多,中唐德宗时宰相李泌藏书多达三万余卷,且多较精美。

  宋代因雕版活字印刷的兴盛,图书印制较易,图书数量大增,使宋代成为我国私人藏书的极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藏书家。藏书最多的是英宗的兄弟荣王宗绰,藏书多达七万余卷。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亦是有成就的藏书家。

  但私人藏书最成影响的还是明清之际。明清私人藏书总数己大大超过官藏,校勘精审的善本书也以私家所藏为多。明清两代出现的一批著名藏书家及其藏书楼,成为中国古代私人藏书的辉煌绝响。

  就全国来讲,私人藏书最集中的地区是以江浙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这大概是南朝遗风。

  明代藏书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约有十余家,其中有几家最为有名:

  宋濂和他的青萝山房。宋濂是浙江金华人,朱元璋重臣,其藏书达八万卷以上;叶盛和菉竹堂。叶盛是江苏昆山人,几十年访求抄写,晚年时藏书达22700多卷;王世贞与小酉馆。王世贞是江苏太仓人,嗜书成癖,曾用一座庄园来换一部宋刻本《两汉书》,藏书达三万余卷;胡应麟与二酉山房。胡应麟是浙江兰溪人,经常典卖家产以购图书,藏书42384卷;黄居中、黄虞稷父子与千顷斋。黄氏之子是福建晋江(今泉州)人,收集图书六万余卷;祁承 与澹生堂。祁承 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藏书十余万卷;毛晋与汲古阁。毛晋是江苏常熟人,一生抄书编书印书,30余年藏书达84000余册,且汲古阁所刻印图书公认质量高;钱谦益与绛云楼。钱谦益是明末大学者,爱书如命。但江南这些藏书家中最著名的还要属范钦与他的天一阁。范钦是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天一阁藏书多达七万余卷,但最堪喟叹的还不是它的数量,而是它的保存。

  范钦针对历来藏书的两大危害:天灾(水、火、虫灾)与人祸(管理不严、易遭散佚),制定了有效的措施。针对天灾,主要体现在天一阁的建造上。天一阁的建筑设计依据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以水制火”的意思。“天一”名称即取自于此。天一阁的修建分上下两层,上层喻天,“天一生水”,不分间,通为一厅;下层喻地,“地六成之”,下层分为六间。为了防潮,图书全部置于七层。楼上前后都有窗,书橱前后有门,两面贮书,便于通风。书橱中放置防虫芸草。为防火,楼前挖一池塘,名“天一池”,防水、火、虫考虑到了。针对人祸,主要体现在管理上,范钦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守阁之约,并作为家规要子孙严格执行。他规定:天一阁“书库门上的钥匙每房子孙各掌一把,要开库门,必须是各房子孙全到方可;阁中之书不借外人;子孙有读书之志者,就阁读之;读者不许夜登,不嗜烟草。”这样就防止了散失之患,且“永无火厄”。这个规定直到1949年还被范家子孙坚守不渝,故使天一阁藏书保存了400多年,可谓私家藏书史上的一大奇迹。天一阁藏书在明末战乱、清代敕修《四库全书》调书、鸦片战乱、中外文化奸商盗窃下,遭受不少损失,至1949年,只剩下13000多卷了。目前,国家对天一阁的保护十分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维修了藏书楼,还陆续收回散失的旧藏3000多卷。

  除了天一阁,明末的藏书楼如绛云楼、汲古阁、千顷斋,在清初仍负盛名,但这些藏书楼或因失火或因经管不善,藏书逐渐散失,只有天一阁藏书一直保存。

  明代私人藏书之制之风遗至清代,清中私人藏书楼不少,但维持到晚洁的只有少数,其中有四家值得一提:山东聊城扬民海源阁。海源阁鼎盛时藏书达208300多卷;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瞿氏藏书多达十余万卷,且多宋、金、元珍本;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皕宋楼藏书己达15万卷,多善本;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丁家藏书一万种,计40万卷。这四家私人的藏书后基本都捐于国家图书馆。

  中国人重读书,文人爱书,不过随着私有制的废除,藏书家这样一群人在中国社会中消失了。但除了不成为“家”,哪个读书人没有自己的藏书昵?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