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二期  > 正文

台湾印象·满岛都是摩托车

日期:2008-05-22 15:06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亚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凡到过台湾的人,一定对那儿的摩托车有深刻的印象,作为交通工具、通勤手段,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台湾有700多万户家庭,2300万人口,摩托车的保有量竟超过了1400万辆,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世界无二。然而,事情总有它的两面性,摩托车也如此。因为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摩托车受到台湾民众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噪音、尾气污染,因为危险性,因为数量庞大,摩托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

  在台湾,摩托车被称为“机车”,其普通、普及程度,一如大陆各地城镇的自行车。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刻,十字路口红灯亮起,那黑压压一片的摩托车阵势煞是惊人,蔚为大观,当红灯转绿的一刹那,马达轰鸣,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摩托车队伍如风驰电掣一般,绝尘而去。摩托车阵已经成为台湾城镇的一道著名景观。台湾岛内知名的“1111人力银行”曾经做过一次网上调查,结果表明,受访的上班族中有相当比例的人骑摩托车上班,其中北部地区是44.71%,中部地区是56.55%,南部地区是66.49%,也就是说,越往南去,比例越高。摩托车文化也成为台湾的次文化。摩托车产业、摩托车时尚、摩托车俱乐部……常常有许多话题围绕摩托车展开。台湾有部著名的纪录片《我的747》,主角就是一辆车牌号为“DNU-747”的即将报废的50cc摩托车,以摩托车的视角来看取个人记忆与城市文化的关联。片中有关车主忘了拔车钥匙、找不到车子停在哪、摩托车被拖吊、台风来袭摩托车被浸在水中的镜头,以及交通罚单、摩托车上的广告贴纸、违规照片等画面,让许多有切身体验的观众们会心一笑,也为台湾摩托车次文化经验留下难得的影像纪录。

  摩托车之所以成为最受欢迎的大众交通工具,原因无非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岛内的地貌状况。台湾岛内多山地,许多地方坡高路陡,道路狭窄,自行车、汽车都不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结合了自行车和汽车的优点,行走较为自如。二是岛内的一些大中城市存在着交通拥堵的情况,汽车停车更是一位难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摩托车因为体积小,停靠方便,在交通高峰时间最受上班族青睐,台北地区不少上班族就将摩托车作为转乘工具。先骑摩托到捷运车站,再搭乘捷运,成为台北地区上班族独有的交通方式。三是摩托车经济实惠。在台湾,买一辆普通的摩托车花不了多少钱,油耗、保养也所费不多,排气量150CC以下的摩托车,不用缴纳牌照税,摩托车停车也不用花钱。近来,油价上涨,与汽车相比,摩托车更是显出它的优势。四是台湾的一些乡村,台湾的离岛地区比如澎湖列岛,金门、马祖的有些地方,没有公共交通,人们只能把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

  在台湾,所有的摩托车都需要上牌照,每两年换发一次。排气量超过250cc的重型摩托车,则不仅要上牌照,还要比照汽车,前后都挂车牌。至于驾驶执照,根据规定,岛内居民年满18岁才能骑摩托车,而且还需要通过考试取得驾驶执照。原则上排气量50cc以下的只需要笔试,不需要路考。排气量在50cc以上的,不仅要笔试,还需要路考。一般来说,摩托车也有规定的行车路线,不能上快车道,不能上快速路,更不能上高速公路。

  载人、运货、旅游......摩托车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受到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喜爱。但是,摩托车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遭到人们诟病。第一是污染问题,摩托车的噪音、尾气,已经成为不可小视的公害。第二是交通安全问题。有些摩托车骑手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常在汽车夹缝中来回穿行,有时候索性就在人行道上招摇过市。还有一些人把摩托车当作运输工具,野蛮搭人载货。按照规定,摩托车只能带一个人,不过,四人同车却成为常见的现象,“当地年轻夫妇多有两个子女,大的站在脚踏板上,小的像袋鼠依偎在后座母亲怀抱里,一车便载走了一个家庭”。“还有人用摩托车驮上两只高如大汉、形似炮弹的煤气罐,一路畅行”。更有一些人在一些路段疯狂“飙车”。第三是市容市貌的问题。一些人光是想着自己方便,将摩托车乱停乱放。鉴于这些问题,台湾岛内有一派人主张逐步取缔摩托车。比如宗教博物馆馆长、知名文化界人士汉宝德就说,“如何取缔机车,是改善都市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机车不但造成交通紊乱,而且污染空气,破坏街面与人行道的安全,侵犯步行者的权益。世上没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城市允许机车成队的横行”。但是,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自然也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