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三期  > 正文

海宁掠影

日期:2008-05-20 13:22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桂植斌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桂植斌
 

  四月的江南,春雨潇潇,春绿盈盈,春意盎然。我在此时节到浙江、上海进行了一次专业性的考察,其间,对海宁作了一次短暂的然而是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海宁,浙江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与杭州、上海毗邻,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文化底蕴,典型的江南水乡,繁荣的商贸往来,孕育了海宁的淳厚民风、兴盛学风,以及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名人。

  带着几分好奇、几分仰慕,我来到海宁。

  ——走进海宁,我们走近天才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故居坐落在海宁市区菜市弄,附近一条名为“硖河”的小河蜿延流过。故居是一幢灰砖为主、 红砖相间、带花园的西式建筑,据说这是海宁的第一座洋楼,是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1926年为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而兴建的。

  故居内有几处颇为引人注意。一是故居里里外外的匾额。楼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徐志摩的表弟金庸先生题写的“诗人徐志摩故居”,楼里有康有为先生题写的“清远楼”,启功先生题写的“安雅堂”,臧克家先生题写的“志摩故居”。二是故居的陈设及装修风格。德国彩绘地砖,西式壁炉,铜制架床,粉色家具,留声机,电灯,浴室的冷热水管等,处处透出房屋主人当年的富足、讲究、舒适,即使与今天文化人士的居住条件比起来,也毫不逊色。三是室内陈列的图片画像,林林总总,弥足珍贵。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幅油画,画面上著名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和年青诗人徐志摩正在交谈,周围草木葱茏,他们的头顶夜空澄澈,夜空中一只洁白的飞鸟,一弯新月,画面美极了。油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徐志摩先生当年热心国际文化交流、结交中外文化名流的情形。是徐志摩等人促成了名震寰宇的大诗人泰戈尔于1924年4月至5月第一次访华,这次徐志摩一直陪同泰戈尔,俩人成了忘年之交。1927年3月,泰戈尔又一次来到中国,提出要到海宁徐志摩的家里作一次朋友的私访,并在徐志摩家里住了两三天,他待徐志摩和陆小曼如同自己的儿女一样宠爱,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去海宁西山谒徐志摩之墓,心里有点遗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正是我离开时的写照:“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走进海宁,我们走近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5岁考中秀才,30岁到北京任学部(教育部)总务司行走,45岁被逊帝溥仪征召为南书房行走即文学待从之臣,47岁应聘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写于1908年的《人间词话》是他主要的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写于1912年的《宋元戏曲考》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戏曲艺术史专著。在他的著作中,我偏爱《人间词话》。

  王国维故居坐落在海宁市盐官镇西门内周家兜,这是一座洁净、安静的小庭院。在几盆苍翠的松柏中,安放着王国维先生的一尊石雕像,其风格独特,仿佛寓言雕塑,神似超过形似。走进这座坐北朝南的建筑,似可闻到淡淡的书香。在一个不小的天井中,又置放着一尊王国维先生的半身铜像,其风格是写实的,王国维先生身穿对襟褂,头戴毡帽,一副宽边眼镜,透着朴实、敦厚、温良,一双眼睛深沉、平和,仿佛在听涛观海,洞察着时代变迁的风云,又仿佛在凝神思考,透着学富五车的睿智与胸襟。我站在大师像前,在心里默默地说:尊敬的大师,愿您的人格道德、学识修养永远帮助我前进。

  ——走进海宁,我们走近天下奇观钱塘潮

  海宁紧扼钱塘江入海口,自古就是观潮胜地。据说钱塘天天有潮,农历八月十八潮最大,现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观潮节”。海宁观潮绝佳处有三: 一为大缺口,看“碰头潮”;二为盐宫镇的观潮公园,看“一线潮”;三为老盐仓,看“回头潮”。上午10时左右,我和同行者在观潮公园的“春熙门”下了车,直见一座名为“占鳌”的塔耸立眼前,大家急不可耐,争相爬上塘堤,都想先睹大潮为快,然而只见江水茫茫,浩瀚而平静,不见有潮。大约10时20分,突然有人高喊:“潮来了!”大家一下兴奋起来,目光几乎同时拽向左前方:远处,水天相接,只见潮水象一条长长的白线,由远而近,由细而粗,由模糊而清晰,有规律地向我们奔来、奔来,尽管没有预想中的雷霆轰鸣与排山倒海,但大家仍被那银龙奔走的场景所震撼。我想起宋代诗人潘阆的词《酒泉子》中的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今天的景象已十分好看,如果是在八月十八,定会是潮头壁立、惊涛拍岸,更为壮观了。大约五、六分钟,“一线潮”从我们脚下奔涌而去,所谓“一线潮”,并非笔直一条线,而是略呈弧形,象一弯巨大的移动的新月。

  潮去了,观潮人余兴未尽,又乘兴游览了乾隆观潮时手植的朴树、毛泽东观潮诗碑亭。1957年9月11日即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主席来海宁观潮,写下了《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亭内有碑,碑上有记,详述此事。

  从自然界的大潮,我联想到海宁的发展大潮。仅从两点来看,一是海宁的皮革工业,现在海宁被誉为“中国皮革之都”,全市有多处气势不凡的皮革城,仅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皮革工业企业总产值就达一百多亿人民币,出口达6亿多美元。另一个是海宁的家纺布艺工业,仅许村一个六万人的小镇,已有专业化分工的公司型企业三百多家;个体家纺企业六千多家,从业人员四万多人。许村镇一年的财政收入有一个多亿,国内很多县也无法与许村相比。文化与经济,对海宁来说,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传统与现代,在海宁,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完美结合。在海宁,自然界的潮是壮观的,社会经济的潮更是壮观的。当我乘车穿过市区的时候,看到一座高高耸立的雕像——一个弄潮儿的雕像,这应该是海宁的象征吧?

  匆匆地我走了,正如我匆匆地来;我挥一挥衣袖,难割断对你的眷念——海宁,愿你的明天更加美好。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