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三期  > 正文

中国的经学

日期:2008-05-22 15:1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何谓经学?

  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训解和阐发儒家经典之学。历史上的儒家经典包括十三部,即通常所称十三经,其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传统,集结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不但探讨了宇宙起源、天文地理、物产资源、风土人情、民歌国颂、典礼制度、占卜筮辞、历史文献,还研究了鸟兽、草木、虫鱼等等,既包括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大至治国、平天下,小至齐家、修身、养性,莫不可以从中发掘有关的资料,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国文化的摇篮和总汇。  儒家十三经并非一开始就约定的,而是有一个形成过程。那么,十三经具体包括哪些经典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儒家经典,其形成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根据古代图书文献,当时有《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古籍,开始叫“六艺”,后来又叫“六经”。但事实上,《乐》经未流传下来,其原因一说《乐》经早亡,一说《乐》经未曾编成。即使当时尚存的经书及注解其的大量书籍经过秦代的焚书浩劫,除《易》为“卜筮之书”得以保存外,大多数也不幸遭殃。进入汉代,汉武帝于建元五年为“五经”设立博士,国家给予比较优厚的待遇,促使学者们分“经”进行研究和整理。东汉还将经籍刻在石上,立于国子学内,用以表示郑重,是谓汉石经。发展到后来,“五经”陆续得到充实,其中,“礼”经变成为《周礼》、《仪礼》、《礼记》即“三礼”,《春秋》变成为《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即“三传”。外加《周易》、《尚书》、《诗经》,这些合在一起,通称“九经”。唐代这九经均在国子监讲授。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6)于国子监刻石经,即开成石经,又包括了《孝经》、《论语》和《尔雅》,说明这三种古籍也开始被看作为经书,实际已扩充到十二经。到宋代,大儒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并且提高《孟子》的地位,与《论语》并列,命名为《四书》,原来的“十二经”,加上《孟子》之后,变成“十三经”。元、明、清三代,一直维持不动,这是“十三经”编集的大致经过,它们的排列次序是:《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清代阮元刻印了《十三经注疏》,这是现代比较流行的常见本。《十三经注疏》一书属丛书,计十三种四百一十六卷,其所谓“注”系指对经文的注解,所谓“疏”则是对正文和注文意义的疏通。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出现,经学也便产生。此后,从西汉到清代末年,漫长的封建社会约两千年,经学兴盛不衰。清代学者阎若璩曾说:经学兴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靠学者们的研治,二是靠统治者的提倡,而两者又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其实,统治者的提倡是第一重要原因,我国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视经学,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汉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逐渐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影响,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独受重视,其典籍也被刮目相待。汉武帝又特设五经博士,作为儒士进身的主要阶梯。魏晋南北朝时期,研治儒经之风不衰,五经博士不坠,学经是获得官职的门径,故向学之风大兴。唐代高度重视经学,太宗时校定五经之文,三年完成,颁行天下,作为诸生必读课本,唐代又历时三十余年完成《五经正义》,作为国定教本,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取士的方法,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其中“明经科”侧重考试经文,“进士科”侧重考试经义,两者都必须读经、通经。宋、元、明、清四代,继续推行以考经为主的科举制度。明、清还出现“制义”,即“八股文”,它的限制更严,题目出自经书,应试者必须审记经文、经义,否则不能录取,也无望从政做官。而“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抱负,故在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一个人从幼学启蒙到白头告老,几乎时时刻刻要同经书打交道,所谓“皓首穷经”。熟读它,钻研它,遵守它,信奉它,经书成为知识分子思想和言行的最高准则,而儒学的影响便这样一方面通过国家政策的推行,一方面经知识分子的努力,延及社会各个层面,即使目不识丁的百姓,其思想也是在以儒经为主的文化圈里形成。因此可以说,离开经学便无从谈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为巩固其政权服务的经学也告退出思想学术霸主的地位,特别是近百年来,经学几被视为文化糟粕,研究也时有中断。但对经学,我们实应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提出:“六经,皆史也”,《易》是卜筮的发展史,《书》是周代以前的简史,《礼》是周代典章制度的实录,《诗》是周人民歌国颂的记载,《春秋》则是东周春秋的大事记。“六经皆史”的论点,可使后人对中国经学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入,去经学的政治色彩,还它的学术面貌。而经学典籍中蕴涵着的先贤哲人的价值观更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人自我追寻的精神渊源。

  中国经学发展源远流长,不但影响政治、思想,且与中国群体、家庭、个人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当然这种时代早已过去。现代中国人不那么直接地再受中国经学的支配,但间接地,中国人不可能摆脱经学的制约和影响。从广义来看,不学习中国的诗歌,就难以从事写作和对话,不懂得中国的礼仪,也难以立身处世和参与外界各种活动,这样说,并不过分。而纵深地看,几千年形成的文化意识几十年是不可能彻底改变的,潜意识里,经学蕴涵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从不曾离开过我们。因此,现代中国人,不学习经学,不研究经学,很正常,但不知道经学却是一件憾事。古代学者在研治经学时,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鸿篇巨著,浩如烟海,后人不必要都去研读,但对经学有个轮廓的了解,却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儒家“十三经”是我国最早和最全的百科全书,不仅自春秋以来曾经盛行和发展,而且在汉、唐以后,随着同国外往来的增加,它还影响过东南亚各地和日本以及世界其它各国,它理应是人类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