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广福是大陆官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见证。金广福古迹区位于新竹县北埔村,包括金广福公馆与天水堂。道光十四年, 淡水同知李嗣邺与广东籍垦户首领姜秀峦、福建籍垦户首领周邦正出面设立“金广福”,正式合作开垦新竹东南方的连绵群山。金广福公馆是金广福的办事处,由姜秀峦坐镇。整座公馆幽雅平实,体现着先民俭朴及刻苦耐劳的精神。位于公馆右侧的天水堂是姜秀峦家居的古厝,比起金广福显得更为壮丽。金代表官方参与合伙开店,广代表广东,福代表福建。这种由官方出粮食资助,垦户首领出资本,一同开辟青山荒埔的方式,使“金广福”成为台湾开拓史上一处不可磨灭的史迹。金广福公馆是台湾开拓史上由官方出面委托民间合伙开垦荒地的代表性建筑,也是目前硕果仅存的历史遗迹,同时是台湾三百年流程中最具历史见证的缩影。
赤嵌楼传承着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赤嵌楼位于台南市民族路。这座三百多年前由荷兰人建立的军事堡垒,经历了风风雨雨,加上连年地震,荷式堡垒旧貌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座台基。道光年间,中国式的楼阁即建在这座台基之上。当夕阳西斜映照红砖赤瓦,如吐红霞,因美其名曰赤嵌楼。今天位于楼墙侧面共有九座乾隆皇帝御赐的御碑,其中四座满文、四座汉文、一座满汉文并刻,表彰清将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这种碑文在台湾极为罕见,它斑驳模糊的字迹印证着一段珍贵的历史。楼壁前碑石林立,蔚为奇观,都是清代在台湾各地遗留下来的。综观赤嵌楼的演变,当年荷式堡垒已成绝迹,后起的庙宇、楼阁,其功能亦不复当年,然而那壮丽华美的殿堂、曲折多变的横梁和雕琢精致的飞檐,依然传承着中国建筑的传统特色。除了历史悠久之外,赤嵌楼的沿革就好像台湾近代史的缩影,它是台湾的,也是中国的。
朝天宫与镇澜宫的妈祖根在湄州。北港朝天宫位于云林北港,为福建传统风格的宫殿建筑,雄伟壮观。据《云林县志稿》记载,公元1694年一位名为树壁的和尚,从湄州搬了一尊妈祖像去台湾,在诸罗海口笨港(今北港)登陆,先赁借低矮草屋民房供奉。到1700年才改建瓦房,渐具规模。1771年筹资重建,历时二年。经这一扩建和宣扬,官民无不信其神灵昭恳,泽被遐迩,成为全台福神。朝天宫因年代久远,存留颇具历史意义的匾额不少,如“神昭海表”是雍正皇帝御笔,“慈云洒润”是光绪皇帝御笔等。镇澜宫位于台中县大甲镇。据《镇澜宫志》记载,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福建兴化莆田湄州屿林永兴携眷赴台,途经大甲堡,定居谋生,并将随身携带的湄州朝天阁天上圣母神像,安奉厅堂朝拜。后因番乱,移民乃建小祠,1770年经地方翻修,改称镇澜宫。由上述可知,无论是大甲妈祖还是北港妈祖,根其实都在福建湄州。
台湾十大物种源流
两岸物缘关系自然还包括延续了数百数千年生命的物质。台湾最常见、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十大物种是如何引入台湾的,由何处何人引入,以下作一简单勾画。
稻谷 台湾最大宗的粮食作物是稻谷,并一直享有“大米之乡”的美誉。连横《台湾通史》载,稻之属“唐山”,“种出福建,粒长皮薄,色白味香”;“润种”“种出润州”;“齐仔”“乾隆间始自中国传入”。无疑,台湾稻种大都是从漳泉一带传过去的。除稻种外,组织稻谷生产也与大陆息息相关。早在明清两代之前已经有泉州人到岛内从事稻谷种植,而大规模地组织生产则要数明末郑芝龙出资,用海船运数万福建饥民到台湾开发这件事。
甘蔗 台湾甘蔗的种类不少,主要有竹蔗、红蔗和蚋蔗,统称在来种或土种,即台湾种。所谓在来种或土种,其实并不是台湾的特产,而是从最早种植甘蔗的福建引进的。有这样一个传说,早在隋代,隋军进军流求(台湾)时,士兵中有带着福建出产的甘蔗在途中止渴的。那种蔗大概是一种果蔗,有人把吃剩下的果蔗随手种植在台湾的土地上,得以成长和繁殖,也成为台湾最早的甘蔗。台湾种植甘蔗见诸史籍的,是元代南昌人汪大渊游台后所写的《岛夷志略》。甘蔗传入台湾有案可稽的,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据史料记载,郑氏政权的咨议参军陈永华等人曾在台湾提倡鼓励移民种植甘蔗以煮糖。可以说,台湾甘蔗的栽培和蔗糖业的发展,最初是同郑氏政权的提倡和鼓励分不开的。1683年清政府统一管理台湾后,台湾的蔗糖被看成是最主要的两大农作物之一,备受重视。1856年台湾蔗糖随着开港而进入国际市场,远销世界各地。
番薯 一名地瓜,在福建和台湾都叫“番薯”,意指从国外引进。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番薯系福建人从海外带种回来加以种植的,先在漳、泉一带种植,后传入岛内。台湾种植番薯先由澎湖开始,后扩及本岛,基本与移民行进的路线相仿。除番薯外,蔬之属的“菘”,即白菜,也源出大陆。
樟脑 台湾是有名的天然樟脑产地。从樟树的树枝和树叶中提炼樟脑, 是台湾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提炼樟脑的技术,最早是从福建传进去的。据记载,郑芝龙在台湾从事开发活动时,泉州一带懂得制脑技术的人也跟着入台,他们在岛内传授制作樟脑的技术,受到人们的欢迎。后来郑芝龙组织那些懂得制作樟脑的人深入深山,砍伐樟树以煮脑,再把樟脑运售到日本等地以供药用。由于这桩生意获利颇多,进一步推动了台湾樟脑业的发展。清政府治理台湾以后,漳州府属的大批移民来到今台北中和、板桥等地砍伐樟树制作樟脑,然后运回大陆供药用。台湾制脑业的兴起与发展,同大陆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茶叶 台湾的茶叶,不论种子、种植方法和制作技术,都是从大陆传过去的。台湾原来只有野生山茶,生长于中南部的水沙连山中,最早由汉族移民焙制和饮用。野生山茶味道不如人工种植和制作的茶,很快便被取而代之。最早传入台湾的是福建十大名茶之一的乌龙茶。大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个叫柯朝的福建人,从福建带去武夷茶(生长于武夷山上的乌龙茶)的种子二斗,播种于今台北县石破乡一带,结果生长良好,附近移民争相传种。不多久,种植武夷茶便延及文山、八里和桃园、新竹等地,后来还有人从福建泉州、安溪等地带去大批茶树苗在岛内各地种植,使乌龙茶在台湾很快得到发展。台湾最早的茶厂是1867年在台北艋舺地方建立的。
桑蚕 台湾具有良好的植桑养蚕、发展丝织业的自然条件,但在19世纪中叶之前,台湾的绸缎纱罗之类都来自江浙一带,政府虽多次提倡植桑养蚕,却迟迟未见行动。清咸丰年间,南京织工蔡某到台湾织造绸缎纱罗,销路甚广,才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光绪十五年,台湾省巡抚刘铭传派云林县知县等到江、浙、皖数省搜罗蚕桑种,取其栽饲之法,印成书册,颁于民间,鼓励种植桑树、饲养蚕虫,使丝织业顿时大兴。翌年,刘铭传在台设立蚕桑局,进一步推动蚕丝业的发展。
香蕉 有人称为“甘蕉”,因其形如弓,也被称为“弓蕉”。香蕉居台湾五大水果之首,是台湾生产最盛、出口最多的一种果品。香蕉由印度传进中国大陆,三百多年前由闽南、粤东传入台湾。其他水果如凤梨最初系由彰化一位姓张的移民从福建漳州移入的,西瓜在元朝由西域带回中国不久就传入台湾。《彰化县志》载,荔枝“多自内地渡来”,水蜜桃“种自上海”等等,说明台湾水果品种源自大陆之盛。
水仙花 水仙花称凌波仙子,也叫天葱、雅蒜,还有玉玲珑、金钱银台、银盏玉台等雅号。台湾的水仙花来自福建漳州。清初《台湾府志》载,水仙花岁底盛开,“其实非台地产也,皆海舶自漳州转售者”。当时,漳州籍移民对老家的水仙花特别有感情,每年冬天总要设法从漳州移植水仙花球茎,让它在岛内长出青叶,开出花朵,放出清香,能闻到从漳州来的香味。因岛内找不到与漳州一样的土质,难以栽培出像漳州那样的水仙花球茎,所以每年都得从漳州移种。除水仙花外,山茶花,原产于大陆的四川、云南一带,人称 “玉茗”,在明清之际传入台湾;茉莉花原产波斯,一说晋代、一说宋代引进中国,先到泉州,再转福州,然后进台湾,时间大概不会早于明末;牡丹“每年自上海移种,花后即萎”;“台地蕙多兰少,或传自福建”等。
福州杉树 福州杉树最早在台湾瑞里山区生根,而后扩展到岛内各地。瑞里离嘉义县城约40公里,海拔1000多米,是个偏远的山区,为福建漳州移民最早开发的地方。据载,清嘉庆年间,有十几户漳州移民从大陆来到台湾,眼看大片平地都被人开垦,便到瑞里定居下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他们动起了发展山林的脑筋。有位移民从漳州带了一批福州杉树的种子到瑞里试种,后来获得成功,不仅使那里单调的楠树林增添了新色彩,而且为移民增加了经济收入。如今岛内到处可见福州杉树,见证着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密切关系。
耕牛 台湾本地的牛,主要是野牛,成群结队地奔跑于荒野。明代之前,台湾原住民耕作粗放,不用耕牛。台湾的耕牛最早是从福建运进去的。据记载,明崇祯元年(1628 年)开始的几年中,福建大旱,为解决灾民生计问题,南安人郑芝龙自己垫资,购买耕牛、农具、种子,运载福建几万饥民到台。《南明野史》载:“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往台湾。”台湾有了耕牛后,土地不断得到开发。为了不忘牛在台湾开发中的功劳,人们常用“牛”来为一些地方命名,如台南有牛庄,云林有牛屠村,桃园有牛角村,台中有牛埔,南投有牛眠,宜兰有牛斗,台北有牛稠港,高雄有牛寨,新竹有牛栏河,嘉义有牛磨角,屏东有牛角湾等等。另外据连横《台湾通史》考:马“台产较少,悉自北省移入,为军营之用”;羊“黑色毛短,为中国传入”;鸭“传自福建”等等,也都说明两岸禽畜交流之频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