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四期  > 正文

略说《十三经》

日期:2008-05-23 10:5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周易》《周易》最早是一部卜筮之书,大约成于殷末周初。传说伏羲画八卦、神农重叠为六十四卦,周文王演为三百六十四爻,以卜事物吉凶,这些称为经。孔子注释发挥写成“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加上“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即《十传》。但据考证,《十传》并非都出自孔子之手,最晚的部分应成于战国时代或汉初。自秦汉以降,在学者们的不断研究充实下,《周易》成为一部哲理非常丰富和深奥的经籍。

  《周易》认为阴阳的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是世界万事万物发展的总动力、总方向,这种对立事物的斗争转化原理可以广泛应用,这一思想是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其他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蕴涵了极高的智慧。二千多年来,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及天文、绘画、历法、地理、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周易》在儒经里独占鳌头,居于首位。孔子说,“五十可学易”,一般成年人把《周易》作为哲学读读是颇有益处的。

  《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收集虞、夏、商、周四代的部分诰言、誓言和大事记等。诰言侧重行政号召,誓言侧重军事部署,加上各时期的大事记,基本上能够反映这四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和历史变迁。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历史及思想文化的珍贵资料。

  从汉代开始,《尚书》便立于学官,之后各代的帝王将相常视《尚书》为政治课本,经常阅读、引用,有时还把其中某些篇章或部分名言作为从政和修身的标准,所以《尚书》在经学里的地位也一直很高。

  《尚书》偏重记言,记事较少。记言是将对谈者或发布者的言论直接记录下来,用以保存或者公布。由于记言多用当时通行的语言,时隔两千年,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变化很大,难读难懂了。唐代学者韩愈曾说:“周《诰》殷《盤》,佶屈聱牙。”唐代学者便已如此,更何况今天了。所以《尚书》基本是只有研究者才去看的。但《尚书》中某些名言粹语,可以加以了解,因为它们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文学和史学。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编定于春秋中叶。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是各国的地方音乐,包括十五国。风诗大部分来自民间,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是正的意思,当时这些音乐被视为正声。雅诗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区分与音乐有关,雅诗绝大多数出自各级贵族之手。“颂”是宗庙祭典的舞曲,颂诗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风格刻板,文学价值不高。

  《诗经》在春秋时代就已广泛流传,汉代列为经典,地位越来越高,后来成为科举考试必读书,所谓“不读诗,无以言”,极大地影响了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诗经》以高度的写实性著称,尤其是《国风》中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描写逼真具体,语言传神隽美,对后代诗歌产生深远影响。今人选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尤其是风诗,对提高自身美学修养十分有益。

  《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通常简称为“三礼”。

  《周礼》又名《周官》,是一部有关古代政治制度的著作。全书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已佚)六部分,全面反映古代社会的官制、田制、兵制、学制、刑法、祀典及工业生产状况,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门径。隋唐时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实就是从《周礼》一书直接继承下来的。

  《仪礼》是讲述中国古代礼节仪式的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色彩,被封建统治者竭力推崇、倡导,在古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仪礼》记录冠、婚、燕、聘、丧、祭等活动的规定,亦可作为历史文献和古代民俗学看待。

  《礼记》是儒家叙述礼论形成和礼制变迁,既有理论,又有史实的一部综合性著作。它对各种礼仪制度的规定,充分表达了统治阶级对礼的极端重视,对我国社会心理影响深远。“三礼”中,思想内容丰富,影响后世最大的,首推《礼记》。

  《三传》 春秋时代各国都有史书,鲁国的史书叫《春秋》,由于孔子参加了编修,才被保存下来,后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分别为之作“传”,于是产生“三传”,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实际上成为春秋时代列国的通史,其记事特点有:一是劝善惩恶,二是征实可信,也就是史学家们常说的“春秋笔法”,重视“微言大义”。《春秋》记事极简略,如无各传注释,后人不可能了解祥细情节。

  《公羊传》、《穀梁传》以解释《春秋》义理为主,叙事为辅,属哲学著作,文气比较重复纠缠,读来不快。《左传》则以叙事为主,释义为辅,着重记载历史事实,属历史著作。文气自然流畅,在“三传”中一枝独秀。古人曾将《左传》与《史记》、《庄子》、《离骚》并称,说明其除在史学方面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也有较高的地位,历代学者关于《春秋》的著述,也多侧重于《左传》。后人可适当选读,不啻为一种享受。

  《论语》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同弟子们以及当时人商讨问题的言论,也记载了他们的部分活动。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是关于孔子的言行录,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记录和传闻整理而成。全书采用问答体裁。《论语》字数不多,但蕴涵的思想内容却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不可不知《论语》,倘能潜心研读,心有收益。

  《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从宋代开始,

  《孟子》一书地位不断提高,列入十三经,后又列入“四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把他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文笔流畅犀利,气势磅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

  《孝经》 《孝经》是古代儒家论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和宗法的著作。全书1799字,是十三经中文字最短的一部。

  《孝经》将“孝”这一伦理范畴同政治紧密联系,表现出伦理政治一体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使之具有了维护社会、化民成俗的政治功能,而非单纯的伦理道德功能,故历来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用以巩固其政权。《孝经》认为孝是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范畴,但对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来说,孝又有差别,故分章论述了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庶人之孝,两千多年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对《孝经》备加尊崇,广为习诵,明清时代,《孝经》一直就是蒙学的基本教材,又被列为科举考试内容,是学子进身的阶梯,虽内容浅显却影响深远。

  《尔雅》 《尔雅》是我国古代一部词典。它采集各种书籍,“训诂名物之同异”。《尔雅》解释词义,又介绍物名,有“释诂”、“释言”、“释训”三篇,又有“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魚、释鸟、释兽、释畜”等篇。熟悉《尔雅》,对阅读古籍会有帮助,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之脉。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