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
江苏省原有黄埔会员1600人,由于自然规律,会员数量逐年减少,但作用仍然十分明显。他们与台湾和海外黄埔同学保持着密切联系,是做促进祖国统一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此,2004年,时任省政协副主席、省海外联谊会会长的林祥国同志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黄埔老人活着就是贡献,发出声音就有力量。这是对他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所以,为他们服务好,把同学会办成会员之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同学会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近几年来,同学会通过省有关部门积极为生活困难会员呼吁,每年从省财政拨专款60多万元,补助这些困难会员,这一举措得到了全省会员的好评。每年春节期间,同学会都对部分会员进行走访慰问,在他们住院时前去探望。2006年,同学会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跑遍全省13个省辖市,对会员情况进行调研,到他们家中看望,了解他们的近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同学会的会刊《江苏黄埔》已出版78期,自创刊以来,为每位会员免费赠送,从未间断;2007年起,同学会又为全省所有会员订了《黄埔》杂志,这些刊物成为会员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去年夏天,南京下关区的一位会员颤巍巍地来到同学会。他行走困难,言语也不清,机关工作人员毫不嫌弃,扶他坐下,耐心细致地听他讲述,终于知道他是来反映领取退休金的有关问题。同学会很快把这个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并希望他们及时处理。过了四五天,老人可能是不放心,又独自一人来到同学会。机关工作人员依旧热情地接待他,并再次打车陪同他回家。当时连办公楼的清洁工和门卫都称赞同学会确实关心会员。
对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入会的同学,同学会也十分牵挂。南京市建邺区有位叫程云的老人,经历坎坷,孤身一人,长期没有入会。吴钟祺副会长和艾启明理事经常去看望,和他交谈,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情况,介绍同学会的有关情况,最后终于打动了程云。2006年夏,他来到同学会,表示了入会的愿望,同学会十分欢迎。入会后,程云担任了建邺区黄埔同学的联络人。去年12月,他突患心肌梗塞,得悉情况后,吴钟祺副会长等几次上门和到医院看望。经过医生的精心救治,程云转危为安,他非常感谢有关部门和省黄埔同学会的关怀。今年2月8日,在省同学会举行的迎春茶话会上,他激动地说:“是省同学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统一大业尽量发挥自己的余热,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同学会还积极为台湾和海外黄埔同学排忧解难。庞雄先生很早就到大陆投资,也来过同学会,但只是一般交往。后来,他在江宁区购置的土地交易遇到了难题。同学会得知后,积极与有关方面联系,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使问题得到解决。庞雄先生很是感激。此后,他经常组织在台同学来大陆旅游,每次都必到同学会拜访欢聚。2003年,同学会聘请他为顾问,他欣然同意。去年经过他的积极斡旋,促成了台湾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首次组团来南京谒陵,实现了联络工作的新突破。
在服务好会员的同时,同学会还根据会员的身体情况,注意发挥好他们的作用。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许多媒体和单位来到同学会,要求采访参加过抗战的老兵,为他们录音录像、制作手模等。同学会事先征求老人们的意见,在他们身体许可的情况下,积极配合,提供名单,尽量满足这些单位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报道江苏黄埔同学的文章和电视采访达几十篇(次)之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人赞叹“黄埔同学不简单”,这对会员们也是很大的慰藉和激励。
(二)
芳林新叶催陈叶,长江后浪推前浪。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不但铸造了黄埔同学,也感染熏陶着他们的后代。为了很好地组织和引导这支力量,2002年和2003年,同学会在苏州市和省社会主义学院举办黄埔亲属学习班,开展培训教育。2003年底,同学会成立了江苏省黄埔亲属联谊会,聘请著名抗日烈士戴安澜将军的儿子、曾任省水利厅副厅长和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的戴澄东为名誉会长,著名女企业家、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陈兴汉为副会长。这样既团结了一批黄埔亲属为促进祖国统一、振兴江苏经济出力,又延伸了同学会的工作手臂。
在同学会的领导下,省亲属联谊会逐步开展了一些活动。每年春节前,亲属联谊会都专门组织亲属到黄埔前辈家中看望;“非典”期间,黄埔亲属积极向省红十字会捐款;2005年9月,与南京市海外联谊会联合成功举办了“江苏省暨南京市黄埔同学及亲友招商联谊会”,近300名海内外客商前来与会;2006年12月,同学会与省台联联合召开江苏省定居台胞和黄埔亲属自主创业经验交流会,陈兴汉等五位在自主创业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家在会上发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黄埔精神对自己的影响,认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目前,省亲属联谊会正筹划与台湾进行农业项目的合作交流。
同学会原理事曹艺是黄埔6期,能文善武,虽一生曲折坎坷,但始终意志不减,追求不变。他对同学会工作非常热心,凡有活动总按时参加,还不顾年老体衰撰写了许多回忆文章。他女儿曹景滇起初对父亲的举动不太理解。曹艺就严肃地对她说:我们都是黄埔同学,肩负着促进祖国统一的大任,我参加同学会活动和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此。你作为黄埔后代对此也是有责任的,你要继承和发扬我们老一辈的黄埔精神。曹艺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在其珍藏要件的抽屉里,放的竟全是省同学会的会议通知、《江苏黄埔》等,这令曹景滇唏嘘不已,也深受触动。在父亲的影响下,曹景滇开始积极参加同学会组织的有关活动,还写了不少文章发表在《江苏黄埔》上,并被其它报刊转载,逐渐成为黄埔亲属中的积极分子。2005年,她与母亲等手捧金灿灿的抗日战争纪念章来到曹艺的墓前,大声呼喊:“老曹(爸爸),你快来看看这纪念章吧。我们会把它作为传家宝传下去的!”其时热泪盈眶,其景感人肺腑。
几年来,正是由于前辈及同学会的引导培养,越来越多的黄埔亲属积极投身到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三)
江苏省同学会机关现有工作人员11人,他们多数并非黄埔亲属,却肩负着联络和团结黄埔同学、宣传黄埔精神的重任。早在1998年,同学会就曾写过《黄埔同学会要做到“开窗有责”》的文章,针对当时有人认为同学会人员老化、难以有所作为的思想,提出“黄埔同学会这扇对台的窗户既已打开,就不应闭上。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形势来看,无论台海关系发展如何,坚持‘开窗有责’是黄埔同学会的最基本任务。”同时还指出:“同学会机关工作人员则应做到‘守土有责’,真正把同学会的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大家在深入讨论中逐步认识到,自然规律无法抗拒,黄埔同学将逐渐减少,但黄埔精神不灭,同学会的宗旨不变,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发扬光大,鼓励教育后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今天同学会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大有作为的生长点。于是,同学会首先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与江苏电视台、《新华日报》等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每逢纪念活动或有重要的接待任务,都请记者前来采访报道,做到了同学会的活动“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文”,进一步扩大了同学会的影响。其次,同学会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南京现存丰富的民国遗迹和史料资源。南京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又曾是原国民政府及总统府所在地,来此参观游览的客人很多,其中也有不少黄埔同学。同学会主动与中山陵园管理处、总统府管理处等单位联系协商,取得支持,在接待台湾和海外同学时给予方便和照顾,保证了每次联络工作的顺利完成。再有,同学会还与相关部门配合,每年都开展一些有影响的活动。2002年,与北京黄埔同学会联合召开“苏京台港黄埔同学促进祖国统一恳谈会”,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03年,与中央电视台新闻纪录制作中心联合拍摄3集电视记录片《世纪黄埔》;2004年,以省政协名义召开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大会;2005年,与南京市联合举办招商联谊会,以经贸搭台,结交了不少海内外朋友;2006年,与总会和台湾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联合举办“海峡两岸黄埔同学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活动。通过这些举措,同学会不仅把自己的舞台延伸到了会外,也把自己的活动辐射到了社会,江苏省同学会作为一个组织的作用正在凸显。
近几年,每年都有新人进入同学会机关,在抓好入门教育的同时,同学会还尽量为大家做好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经过努力,同学会的经费逐年有了增加;添置了一辆24座的考斯特面包车,大大方便了接待工作;先后解决了6位同志的级别待遇问题;同学会机关的性质由事业变为行政,从而使机关工作人员更安心,工作更有劲。
科学发展天地宽。今天,在江苏省同学会,人们看到的是工作的平台在延伸,发展的后劲在增强,美好的希望在实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