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可不知孔子、老子,否则,可谓忘祖。
孔、老俱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稍早于孔子。
老子姓李名耳(约公元前571-前480年),史称老聃,“老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相传,他曾为周朝藏书室史官,是一个小官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图书管理员。老子晚年看到周王朝日益衰微破败,社会危机四伏,统治者却不知进取,很是苦闷、悲哀,于是辞官西出函谷关过着隐居的生活,留下一部《道德经》,也称《老子》,传世。
孔子名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孔子”亦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孔子中年开始招收弟子讲学,首创私学,以启发式方法教学,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但孔子的抱负是从政治国,他50岁时确曾在鲁国当政,且政绩显著,但为时很短。此后,他周游列国以求施展政治抱负,却未能如愿,晚年专心教学,整理文献,死后其学生把他生前的言论和某些弟子的言论整理编成《论语》一书,《论语》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经书之一。
《论语》与《老子》这两部书反映了孔、老的思想,以他们的思想后来形成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这两个学派对中国历史、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孔子思想以“仁”学为主,他所讲的“仁”,是一种政治思想、一种道德标准,或是培养人的最终宗旨。“仁”就是仁爱之心,“仁”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仁”为核心,他提出了孝、悌、忠、恕、宽、信、惠、敏、恭、直、温、良、俭、让等道德规范。但春秋末世,政局动乱,诸侯纷争,弱肉强食,多以武力胜,孔子的思想不被重视。虽然他一生积极投身政治事业,却并不得志,但他的思想确实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式君主政权的巩固,利于对人民思想的管理,这一点当大儒董仲舒提出时,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以实行。儒学由百家争鸣时的一家流派被封建统治者选中,成为封建社会思想的正统,儒家思想对人民思想的影响类似于西方社会宗教的作用,孔子也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守护神和绝对权威。之后,历代统治者竞相尊孔,孔子的地位不断提升,被封为“褒成宣化公”、“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在京城及全国各府州县治所在地都建有孔庙,皇帝及各级官员以时祭孔,他的后代也被封,并得到大量封地。孔子生前为布衣,死后却成了王和神,这是他所不曾料到的。
老子思想则更具有哲学性,他提出“道”的哲学学说,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还说,“道”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必须遵循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老子不仅把“道”视为万物的根源,而且视为万物的归宿,“万物各归其根,归根复命,”认为社会及人都应该返朴归真,重返纯朴的自然状态,主张“无为”。老子开创的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只是在汉初文、景帝时成为国家政治的指导思想,那是老子哲学的黄金时代,但非常短暂。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道家作为思想学派便不复存在了,但其思想影响却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民间传播,势力逐渐壮大,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东汉出现的道教,吸收了老子哲学思想,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魏晋玄学兴起,推崇老庄,虽然朝廷仍是以儒学为正统,但士子文人却多在玄学间徜徉;唐以后,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至宋明理学,儒、释、道三教融合,成为中国社会思想及中国人思想的主要支撑。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后始终是正统,而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则像影子一样伴随着独尊的儒学,伴随着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天下太平,儒学就兴盛;社会不太平,道家思想就流行。士人如果作了官,春风得意,就讲儒学的治国平天下;丢了官,身处逆境,就谈老子,以排解胸中忧闷。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中国知识分子信奉的做人宗旨,正是儒道思想的合璧。可以说,汉代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既读儒学经典,也研究老子及道家学说;而在民间,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由国家实施统治影响人民。同时,道家思想一方面是知识分子文人思想寄托的一翼,另一方面作为道教的主要根据,以我国本土宗教的形式影响着民众。历史上,儒学成就了一代代民族精英,传承中华文化,构建中国社会,而道家中人,如庄子、陶潜、魏晋名士等更是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卷中独特的风景。
产生老子、孔子的春秋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期,百家争鸣。所谓“百家”,谓其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有:儒、墨、道、法,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兵家等等。独尊儒术后,百家沉寂,唯道家一脉伴随儒学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思想互补的两端。这既有这两大学派思想本身适于封建社会巩固,利于出人才的原因,也由于这两大学派具有符合中华民族内在心理诉求的特征。中国人既有积极有为创建功业的追求,也有追求自由散淡生活的传统,儒道孔老之间正蕴含着这种看似矛盾,却往往可以统一于一人之身的理想。
孔、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又构筑、维护着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儒道政治含意的一面成为反动,但其推崇的道德理想作为民族心理的深层承载,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被后人反思、认识。确实,虽然儒、道都曾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治国的思想,但影响中国社会的还是孔、老思想中的道德内涵。
在当代中国,儒道思想的道德内涵愈益彰显,但这种道德内涵不同于古代是由社会光扬,而表现为个体回归内心自我约肯,成功者从孔、老中寻求放松,失败者从孔、老中寻求自我肯定。由于孔、老都是当时社会斗争中的失意者,他们的思想更多是失意者的思想。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儒道思想更易成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心灵解放的通道。
儒道思想在历史上强烈地影响过中国人,在被否定的年代也仍然影响过中国人,可以肯定地说,儒道思想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而孔子、老子这两位思想鼻祖则在岁月的洗礼中越发光芒显露。
相关新闻